蔡莫派是粵東最享盛名的南少林傳統武術。創派祖師一代神拳劉仕忠(1897-1974),諢名「三腳虎」,譽其武術高強,猛如老虎之謂。廣東陸豐甲子鎮人,自小好武,崇拜俠義英雄,養成尚武俠義精神,一心要成為武林高手,行走江湖、行俠仗義、儆惡懲奸。九歲即隨當地名師「食齋佑」學習「半斜月」名棍,稍長隨師學「洪家」、 「莫家」等功夫。宗師天資聰敏,勤學苦練,幾年間藝有所成。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仍四處尋師訪友,拜師學藝,以求高深技藝,每到之處凡有武名者,無不誠心求教。不數年技藝大進,練就一身精湛武功。為寓學於教,教學相長,年二十即應聘潮州某鄉紳家中為私家教席,教其子侄功夫。教拳經歷中,宗師知道自己的功夫仍有改進的地方,毅然辭去教務,回歸故鄉,再拜莫家拳名師劉娘藤門下,苦修莫家拳藝。三年後,宗師重返潮州找回某鄉紳,正式設館授徒,由於宗師武藝高強,聲譽日隆,館務蒸蒸日上。原擬以此安居樂業,奈何在一次上門挑戰的比試中,重創挑戰者,迫不得已結束教務浪跡天涯、四海為家。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宗師因此而結識江西武林奇人張文永,得到張氏傳予少林內外功法精髓,從此令他脫胎換骨,踏上登峰造極的武術最高境界。為日後創立「蔡莫派」奠定了深厚紮實的基礎。
江西武林奇人張文永原是一名秀才,為報惡霸殺父之仇,毅然棄文習武學醫,先拜南少林武術高手習少林武術。報了父仇之後,機緣際會有幸拜在一位峨嵋派武林高手門下,刻苦修煉,藝成之後,便雲遊四海,行醫濟世,劫富濟貧。張氏不僅身懷絕世武功和精湛醫術,兼且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醫卜星相無不精通,經常行走江西、湖南、淅江以及兩廣,贈醫施藥、救死扶傷。張文永的峨嵋武功是我國南北少林拳法又一個流派。據說祖師是一位道姑,後入佛門修成正果,峨嵋拳術因為女性所創,故他的技擊性特強,強調「後發先至」,最大特點「肘不離胸肋」。峨嵋拳譜說:「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嵋月,光輝耀江湖。」所謂「五花」是指「黃陵」、 「點易」、 「青城」、 「鐵佛」、 「青牛」;五個門派「八葉」指 「僧門」、「嶽門」、「趙門」、「杜門」、「洪門、」「化門」、「學門」、「會門」八種拳術。張文永的功夫屬於「化門」,它沒有大開大合的動作,多以柔和、小巧為主,尤其擅長腕勁,其連環手」制化敵勁、引進落空、掌不離腮、肘不離懷」的風格最具特式。
這一年的某一日,宗師流浪到潮汕,在一個小鎮的客棧中遇到了張文永,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兩人一老一少,卻十分投契,交談甚歡,雙方話題只是生活琑事,並無談及武事。張文永高佻身材,穿著一件土青長衫,並無半點武林高手的樣子,倒像一個落泊秀才。宗師則身形結實,手腳粗壯,是一個農村莊稼人。兩人一見如故,也樂得結伴同行,一起尋找生活。在漫長的江湖路上,宗師自不免要堅持練功,張氏看在眼裡,覚得宗師武功一般而已,但認為宗師為人老實、純樸、機敏而謙虛,是可造之才,有意把手上功夫傳授,遂找機會以自己的武功讓宗師心服口服,想拜其為師。但張文永對宗師說不願收其為徒,只能糾正他的功夫,因為他」看」出宗師只剩下數年壽命,教他高深內功豈不浪費?原來張文永從宗師面相看到宗師會有一「劫」,可能有生命危險。宗師半信半疑,也無可奈何。縱使如此,張文永還是悉心指點宗師內家功法,讓宗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張文永繼續行走江湖、行醫濟世,宗師離家日久,加上心事重重,遂拜別張文永,返回久別的故鄉。臨別時張文永交代宗師,幾年後如沒有任何意外,可到潮汕找他,再續前緣,屆時必定傳予內外上乘功法。一段不太久的忘年之交,告一段落。
宗師回到故鄉,眼見民生困苦、苛捐雜稅,地主惡霸欺壓善良農民,毅然參加「工農自衛隊」,與一群反壓迫抗暴政的有志之士一起,反抗暴政。宗師與五位滿懷熱血的青年:蔡忠坤、蔡勤、陳祿及北方人林榮德,五人志同道合,結為異性兄弟,一起出生入死、打擊土豪劣紳。一次行動中,蔡忠坤不幸為國民黨軍所俘,他們四兄弟密謀劫獄,要把戰友救出來。
這次劫獄雖然成功將蔡忠坤救了出來,但宗師的左手掌被炸斷,由於他們行蹤暴露,特務四出搜捕,兄弟五人只得分開逃匿。宗師返回家鄉,醫好斷掌,休養了一段時候,想起張文永臨別的吩咐,就啟程往潮汕找尋張文永,希望得到張文永傳授予上乘武功。
皇天不負有心人。宗師依張文永的地址果然找到張文永。張文永見宗師雖然斷了左掌,但無性命危險,知道大家緣份未盡,於是收留宗師在身邊,日後師徒兩人一邊行走江湖、行俠仗義、救急扶危,一邊把自己平生鑽研的峨嵋內家功夫及六合、太極等等拳術傳授予宗師。宗師也勤學苦練,寒暑不輟。不幾年盡得張文永所傳。張文永年事已高,宗師伺奉其百年歸老後,鳥倦知返,回到離開多年的故鄉。故鄉人事已非,為了生活,宗師只好到汕頭他曾經設館授徒的地方,重操故業,受聘於汕頭搬運工會,為武術教師。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宗師武功已臻化境,一時聲名大噪,加上醫術精湛,贈醫施藥大受勞苦大眾推崇。然而也免不了受人妒忌,唆擺會中一洪姓山東拳師向宗師挑戰,意要一挫宗師抬高自己身價,吳某以交流為藉口,邀請宗師到酒樓吃飯。飯後洪姓山東拳師提出與宗師」交流」棍法,其原意欺負宗師左掌已斷,即使勝於拳也必定弱於棍,何況自己的一手梅花棍稱譽北方武林。殊不知宗師從小在棍法上千錘百鍊,打下雄厚基礎,左掌斷後尤其重視棍法,功力尤勝於前。宗師微笑不語當仁不讓,雙方各持一棍在手,只見宗師把棍的一端,揣挾在左肋,右手持棍在前,棍頭垂落馬步前端,雙眼注視對方。山東拳師輕喝一聲,手中長棍以一招平槍法向宗師的胸前疾剌,勢兇夾狠,若被擊中非死也殘。宗師臉色一寒,手中棍已一瞬間出了三下,下下到了對方咽喉要害為止,並不發力加勁。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山東拳師連忙丟棍抱拳,連稱佩服佩服,座中各人無不對宗師的功夫大加讚賞。
自是,宗師聲名日盛,奠定了在潮州一帶的武林地位,人們以 「潮州三腳虎」 尊稱而不名,武林中人也稱其功為「三腳虎拳」。
宗師在潮州、汕頭一帶教了幾年功夫,聲譽日隆,威名傳至故鄉海陸豐,一班鄉親父老便力邀宗師把功夫回饋家鄉子弟。當地最大的戲班也出厚禮聘宗師教授武功,盛情難卻之下,宗師離開了潮汕,回到家鄉甲子鎮,建基主業,應粵東各地禮聘,發揚師門武功。宗師一面教授鄉親武功,一面把一生所學的內外功夫,棄蕪存菁、融會貫通,集南少林之洪、劉、蔡、李、莫五大派以及朱、範、鍾、六合和張文永所秘傳的峨眉化字門內功,太極等武術精華,創出獨具一格的「蔡莫派」。
從此宗師專心在家鄉教授蔡莫拳棍,數年間已成為粵東最負盛名、門下生徒最眾的門派。由於宗師一身功夫已登峰造極,又以實戰見稱於武林,人們就已他的外號 「三腳虎」 尊稱之而不名,「一代神拳三腳虎 「成為南少林拳術的傳奇人物。宗師拳棍功夫獨步武林,締造粵東武林的傳奇戰跡,,傳人無數,均有聲於武林。然而他一生淡泊名利,濟世為懷,即使在十年浩劫的動亂歲月,宗師發揚本門武功之熱誠亦未曾稍減,其傳人遍布海外內,誠一代宗師。
(國際蔡莫派國術總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