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勇擔重任,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持續落實董事長潘剛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助力國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潘剛曾提出「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潘剛表示,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特徵,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群眾拔掉「窮根」,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就業扶持等,實現「精準滴灌」,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最終實現全面脫貧和不返貧的目標。
多年來,伊利已逐步摸索出了全國「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據了解,伊利全國「產業基地精準扶貧」從脫真貧、真脫貧出發,制定了全面脫貧的「三步走」策略:近期通過兜底扶貧、健康扶貧等,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中期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帶動大家致富奔小康;長期通過教育扶貧等,實現「扶貧先扶智」,達到可持續的「全面脫貧」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伊利全國「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正在讓更多的地區、更多的群眾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伊利深入「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注重在甘肅武威、寧夏吳忠、河北張北、黑龍江林甸等地的產業布局。在甘肅省典型的「插花型」貧困縣武威市涼州區,伊利投資約21億元建設「武威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製造項目」,輻射帶動相關產業6000人就業;在寧夏脫貧主戰場之一的吳忠,伊利從2010年累計投入超過30億元建廠,精準幫扶當地6000家養殖戶;在國家級貧困縣黑龍江林甸,伊利投資約23億元建設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最大的高端液態奶生產基地,年均納稅額近1.8億元,新增就業約3000人……
不僅如此,日前,「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進行了籤約,並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此次土默特左旗脫貧攻堅項目是伊利又一次落地伊利全國「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助力地方脫貧攻堅的創新實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未來,在潘剛「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伊利將繼續推進全面脫貧,積極發揮好龍頭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更多的脫貧群眾邁向富裕之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