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是有誤的,孫中山先生在病重之時,是由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並不是死活不肯用中藥。
孫中山是否用中藥的來龍去脈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準備與段祺瑞政府展開會談。但在這次到達北京之前,由於長期的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他的身體已經吃不消了,得了肝病。加上這次北上,長途跋涉,日夜操勞,使他本來虛弱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到達北京後,又因與段祺瑞意見不和,使其病情更為惡化,短短五天後,孫中山就一病不起,不得不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
1925年1月20日以後,孫中山病情急劇惡化,體溫不斷升高,身體已經到了不能正常飲食的地步。最後,經協和醫院的醫生商議,決定對孫中山實施手術,在和家屬協商後,由宋慶齡勸孫中山入院動手術,在宋慶齡的勸說下,孫中山答應開刀動手術。
25日下午6時,手術正式開始,醫生將孫中山的腰部割開,檢查了肝臟之後,發現孫中山的肝已經變得堅硬如木,最後確診為肝癌,且已經到了晚期,癌細胞已經向全身蔓延,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這種病無藥可治。
在孫中山手術之後,針對孫中山的後續治療問題,他的身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以宋慶齡和張靜江為首的一方,他們見西醫療法對孫中山的治療起色不大,決定放棄西醫,主張用中醫治療。但孫中山的主治醫生湯爾和等醫生卻堅決反對用中醫治療,要用中醫治療的話,就必須得搬出協和醫院,顯貴如孫中山,也不能例外,即使當時協和醫院的院長是孫中山的好友劉瑞恆,也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
最後,眾人還是決定採用中醫進行治療。
2月18日,孫中山由協和醫院轉至鐵獅子胡同行轅,由中醫進行治療,為他先後診療的著名中醫有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等人,但情況也不是太理想。
2月26日,孫中山的病情再次加重,隨即停止服用中藥,又改服西藥,直至3月15日病逝。
為什麼圍繞孫中山會展開中醫藥之爭?
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各方面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在醫學方面,一些外國傳教醫師打算用西方的西藥和西醫教育體系以及一些診療手段,讓中國人中出現對西方科學和宗教的探究風氣。這一舉措,使西醫在中國的本土化趨勢得到了加強。
隨後,歐洲列強又相繼在中國設立了大批的醫學院校,著名的有協和醫院、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廣東光華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等,這些醫學院的設立,使得中國西醫勢力進一步加強。隨著西醫勢力的不斷加強,歐美各國隨之有了廢除中醫的傾向。
20世紀初,西醫在中國的勢力已經得到穩固,隨著五四時期歐美之風的興盛,西醫陣營業已形成,對中醫的批判否定也隨之而來,而中醫也不甘示弱,針對西醫的指責,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予以回擊,雙方劍拔弩張。
孫中山病重後,因為其特殊的身份,所以他選用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治療,便成了當時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在孫中山接受治療期間,當時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雙方都不甘示弱,都在報紙上事無巨細地報導孫中山的病情,並密切關注孫中山所接受的治療。
孫中山在病危之際,採用中西醫並用的態度,反映出了中國人普遍的、典型的對待中西醫的態度,也反映了中西醫並存的現實。
中西醫之爭的最後結果如何?
民國建立後,百廢待興。在醫學教育上,北洋政府決定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舉措,在中國全面推行西洋醫學。雖說當時全面推行西洋醫學,但對中醫還是有所保留,並沒有採取「一刀切」的做法,北洋政府在立法、行政、財政等方面對中醫予以支持,對中醫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寬容和扶持。
但好景不長,教育部因在學系中「漏列中醫」,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各地代表赴京請願,但請願代表在北京遭到了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的拒絕,不僅如此,汪大燮還公開發表講話,要廢除中醫。他在接見請願代表時說道:「餘決意今日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謂立案一節,難以批准。」
汪大燮講話引起了請願代表的極大憤慨,他們紛紛給北洋政府試壓,要求重視中醫,設立中醫課程。最後,北洋政府教育部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妥協,他們在回復給請願代表的信中說道:「除制定中醫學校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其餘各節,準予分別籌辦。」
也就是說,北洋教育部依然沒有答應設立中醫課程一事。
後來,隨著事態的發展以及西醫勢力的不斷增長,北洋政府教育部最終附和了廢止中醫的主張。從此以後,中西醫雙方矛盾升級。
1929年2月23日,南京國民衛生政府召開了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這次會議由擔任過協和醫院院長的劉瑞恆主持,討論的議題是關於廢止中醫的提案。可笑的是,這次會議的參與者竟然沒有一個中醫,全部是西醫,會議的結婚顯而易見,依然是廢除中醫的提案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通過。
3月2日,由余雲岫主編的《社會醫報》特刊,公布廢止中醫案。消息不脛而走,數日之內,舉國沸騰,全國上下為之震怒。全國各中藥團體、中藥人士紛紛質問南京政府並成立請願團,抗議南京政府的所作所為,當時的著名政要于右任、譚延闓、戴季陶等先後接見了請願團成員,以表明他們的態度。
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抗議下,南京政府選擇了妥協,暫時擱置了廢止中醫案,不予執行,中醫界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但此次的勝利也並不意味著中醫在與西醫的鬥爭中徹底取得了勝利,相反,中醫的生存情況依然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不僅西醫陣營對中醫的打擊沒有停止,就連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中醫的打壓也是勢頭不減,廢止中醫的傾向猶如一把利劍懸在中醫界的頭上。
1931年5月,在中醫界的鬥爭下,成立了國醫館,國醫館在保存和發揚中醫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6年1月22日,在眾多政治人士的推動之下,國民政府又頒布了《中醫條例》。至此,中醫地位在法律條文上正式得到了保障,同時也宣告了廢止中醫案的失敗。
結語
關於中西醫之爭,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偏向於一方。尤其是中醫,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和民眾的生活密切結合,並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成為了廣大國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貿然廢除,必然導致社會動蕩。因此,在對待中西醫問題上,二者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一味地只爭高下!
參考資料:《近代中醫廢存之爭研究》《近代中西醫爭論史》《中醫存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