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去世前中西醫之爭,為何最後中醫勝出了?

2020-12-19 文史君曰

這種說法是有誤的,孫中山先生在病重之時,是由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並不是死活不肯用中藥。

孫中山是否用中藥的來龍去脈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準備與段祺瑞政府展開會談。但在這次到達北京之前,由於長期的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他的身體已經吃不消了,得了肝病。加上這次北上,長途跋涉,日夜操勞,使他本來虛弱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到達北京後,又因與段祺瑞意見不和,使其病情更為惡化,短短五天後,孫中山就一病不起,不得不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

1925年1月20日以後,孫中山病情急劇惡化,體溫不斷升高,身體已經到了不能正常飲食的地步。最後,經協和醫院的醫生商議,決定對孫中山實施手術,在和家屬協商後,由宋慶齡勸孫中山入院動手術,在宋慶齡的勸說下,孫中山答應開刀動手術。

25日下午6時,手術正式開始,醫生將孫中山的腰部割開,檢查了肝臟之後,發現孫中山的肝已經變得堅硬如木,最後確診為肝癌,且已經到了晚期,癌細胞已經向全身蔓延,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這種病無藥可治。

在孫中山手術之後,針對孫中山的後續治療問題,他的身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以宋慶齡和張靜江為首的一方,他們見西醫療法對孫中山的治療起色不大,決定放棄西醫,主張用中醫治療。但孫中山的主治醫生湯爾和等醫生卻堅決反對用中醫治療,要用中醫治療的話,就必須得搬出協和醫院,顯貴如孫中山,也不能例外,即使當時協和醫院的院長是孫中山的好友劉瑞恆,也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

最後,眾人還是決定採用中醫進行治療。

2月18日,孫中山由協和醫院轉至鐵獅子胡同行轅,由中醫進行治療,為他先後診療的著名中醫有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等人,但情況也不是太理想。

2月26日,孫中山的病情再次加重,隨即停止服用中藥,又改服西藥,直至3月15日病逝。

為什麼圍繞孫中山會展開中醫藥之爭?

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各方面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在醫學方面,一些外國傳教醫師打算用西方的西藥和西醫教育體系以及一些診療手段,讓中國人中出現對西方科學和宗教的探究風氣。這一舉措,使西醫在中國的本土化趨勢得到了加強。

隨後,歐洲列強又相繼在中國設立了大批的醫學院校,著名的有協和醫院、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廣東光華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等,這些醫學院的設立,使得中國西醫勢力進一步加強。隨著西醫勢力的不斷加強,歐美各國隨之有了廢除中醫的傾向。

20世紀初,西醫在中國的勢力已經得到穩固,隨著五四時期歐美之風的興盛,西醫陣營業已形成,對中醫的批判否定也隨之而來,而中醫也不甘示弱,針對西醫的指責,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予以回擊,雙方劍拔弩張。

孫中山病重後,因為其特殊的身份,所以他選用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治療,便成了當時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在孫中山接受治療期間,當時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雙方都不甘示弱,都在報紙上事無巨細地報導孫中山的病情,並密切關注孫中山所接受的治療。

孫中山在病危之際,採用中西醫並用的態度,反映出了中國人普遍的、典型的對待中西醫的態度,也反映了中西醫並存的現實。

中西醫之爭的最後結果如何?

民國建立後,百廢待興。在醫學教育上,北洋政府決定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舉措,在中國全面推行西洋醫學。雖說當時全面推行西洋醫學,但對中醫還是有所保留,並沒有採取「一刀切」的做法,北洋政府在立法、行政、財政等方面對中醫予以支持,對中醫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寬容和扶持。

但好景不長,教育部因在學系中「漏列中醫」,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各地代表赴京請願,但請願代表在北京遭到了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的拒絕,不僅如此,汪大燮還公開發表講話,要廢除中醫。他在接見請願代表時說道:「餘決意今日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謂立案一節,難以批准。」

汪大燮講話引起了請願代表的極大憤慨,他們紛紛給北洋政府試壓,要求重視中醫,設立中醫課程。最後,北洋政府教育部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妥協,他們在回復給請願代表的信中說道:「除制定中醫學校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其餘各節,準予分別籌辦。」

也就是說,北洋教育部依然沒有答應設立中醫課程一事。

後來,隨著事態的發展以及西醫勢力的不斷增長,北洋政府教育部最終附和了廢止中醫的主張。從此以後,中西醫雙方矛盾升級。

1929年2月23日,南京國民衛生政府召開了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這次會議由擔任過協和醫院院長的劉瑞恆主持,討論的議題是關於廢止中醫的提案。可笑的是,這次會議的參與者竟然沒有一個中醫,全部是西醫,會議的結婚顯而易見,依然是廢除中醫的提案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通過。

3月2日,由余雲岫主編的《社會醫報》特刊,公布廢止中醫案。消息不脛而走,數日之內,舉國沸騰,全國上下為之震怒。全國各中藥團體、中藥人士紛紛質問南京政府並成立請願團,抗議南京政府的所作所為,當時的著名政要于右任、譚延闓、戴季陶等先後接見了請願團成員,以表明他們的態度。

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抗議下,南京政府選擇了妥協,暫時擱置了廢止中醫案,不予執行,中醫界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但此次的勝利也並不意味著中醫在與西醫的鬥爭中徹底取得了勝利,相反,中醫的生存情況依然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不僅西醫陣營對中醫的打擊沒有停止,就連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中醫的打壓也是勢頭不減,廢止中醫的傾向猶如一把利劍懸在中醫界的頭上。

1931年5月,在中醫界的鬥爭下,成立了國醫館,國醫館在保存和發揚中醫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6年1月22日,在眾多政治人士的推動之下,國民政府又頒布了《中醫條例》。至此,中醫地位在法律條文上正式得到了保障,同時也宣告了廢止中醫案的失敗。

結語

關於中西醫之爭,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偏向於一方。尤其是中醫,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和民眾的生活密切結合,並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成為了廣大國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貿然廢除,必然導致社會動蕩。因此,在對待中西醫問題上,二者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一味地只爭高下!

參考資料:《近代中醫廢存之爭研究》《近代中西醫爭論史》《中醫存亡論》

相關焦點

  • 清末東北大鼠疫撕開的中西醫之爭
    後來數十年間出現的中西醫論戰事實上正是這一次論戰的自然延續。1913年與1925年的大學規程中,中醫完全缺席;1929年,中央衛生委員會委員餘巖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直到1950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將「團結中西醫」作為共和國衛生工作三大方針之一時,會上還出現了如下感嘆:「中醫只有治療,是沒有預防的。
  • 李恩教授出席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春苗獎頒獎儀式並做精彩講座
    「中西醫結合春苗獎」是由李恩教授倡議並捐助資金髮起,旨在表揚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優秀學生,促進中西醫的繁榮與發展。本次獎項頒發給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六位優秀學生!本屆春苗獎的獎品很有價值,是李恩教授的兩部權威著作。
  • 浦東中醫科普再添佳作:《一生二》——奇思異想天馬行空的中西醫...
    從防治戰役打響之初,中醫藥便介入了臨床一線的診治工作,和西醫藥並肩、協同戰鬥。中西醫優勢結合,疫情防治療效顯著,為人民群眾構築起牢固的健康防線。 隨之而來的是,中西醫結合的問題又成為學界和民眾熱議的焦點之一。什麼是中醫學?什麼又是西醫學?中醫學和西醫學究竟有著怎樣的差異與聯繫?
  • 中西醫到底怎麼結合?難道就是看了中醫看西醫?
    中西醫結合如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很多人不理解,中西醫結合到底是怎麼個結合法?簡單的以為是生病之後既看中醫也看西醫,中西醫輪流地看,混合地治,其實不然,而是由一個醫生開中、西藥。  阿虎醫考小編今天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中西醫結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 中醫百年存廢之奮爭風雲
    中西醫之爭,起初主要是文化之爭,越到後來,利益鬥爭的成分愈重。到民國時期,廢止中醫作為當時「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爭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藥學被當作舊傳統、舊文化一併否定。當時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如陳獨秀、胡適、魯迅、梁啓超等都有這方面的言論。
  • 孫中山為何指定南京為自己的葬身之地?其中原因你知道嗎?
    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可以說他將中國人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剝削和壓迫中解救了出來,於中華民族功德無量。那麼這麼一個偉人為何偏要將自己的陵寢定在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呢?要知道孫中山先生生於廣州香山縣翠亨村,病逝於北京,所以按照中國人的習俗來說,理論上要麼就地安葬入土為安,要麼運回故鄉落葉歸根,而孫先生偏偏把自己的陵寢定在了南京紫金山,這究竟是為何?
  • 【學會通知】2020年中醫美容分會(籌)學術年會暨中西醫結合美容...
    【學會通知】2020年中醫美容分會(籌)學術年會暨中西醫結合美容技術推廣應用學習班於10月9日-1… 2020-09-18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脈約戰背後醫道之爭:西化「生產線」產不出中醫
    一場喜脈之爭又將中醫推上風口浪尖。九月十三日,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治醫師寧方剛在微博上發起擂臺挑戰,約戰「脈診驗孕」。十月,約戰的結果還沒出來,廣電總局下令整頓養生節目,中醫養生又不幸「中槍」。暫且拋開爭議不談,中醫傳承千年,自有立身之本,只知論醫而不能領悟中醫背後的傳統哲學,便可能誤解中醫。如今,隨著傳統文化逐漸回歸鄉間裡舍,人們或可重新理解祖宗的醫道。
  •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重點專業...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申報成功!日期:2020年08月21日根據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遴選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衛辦科教發〔2020〕6號)要求,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規培辦於7月中上旬積極申報全國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在江蘇省衛健委推薦上報及全國專家覆核(8月1日-8月8日)之下,我院榮獲全國重點專業基地(全國僅有30家)!
  • 看病選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有用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罵中醫?
    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求專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中西醫誰好誰孬新冠疫情還在海外肆虐,而我天朝基本已經控制了疫情。在戰「疫」過程中,關於中醫西醫孰優孰劣,哪個發揮了主要作用的爭論成為網上的熱門話題。
  • 孫中山一生共有5個女人,為何最愛宋慶齡?
    於是18歲的孫中山就娶了品德賢良的盧慕貞,曾在西方接受西方文化的孫中山自然是看不上這個大字不識還有著傳統封建的裹腳行為的新婚妻子,但是父母之命也不好反抗。,這幾年,盧慕貞相繼為她生下了兒子孫科、大女兒孫蜒,和小女兒孫婉,孫中山也拋棄了醫生的職業,開始了革命前的準備。
  • 中醫,「科學」嗎?-虎嗅網
    現代中醫的歷史生成「中醫」和「西醫」這兩個名稱的確立,正是得自中西醫之爭。這也是研究中醫近代史的學者們的一個共識。也就是說,權力之爭產生了被稱為「中醫」的這樣一個知識,一方面這個知識的產生所具有的特定歷史決定了它與在此之前如明清醫學知識是不同的;另一方面,這個知識的邊界一直處於不斷地建構與解構之中而且總是由具體的權力鬥爭所決定。這一看法,多數中醫從業者會深有同感。
  • 北京中醫醫院醫療隊援漢記:中西醫結合療法很關鍵,古方抗疫立功勞
    直到今天,北京中醫醫院醫療團隊10名隊員的微信群裡,還保存著兩個月前他們的請戰記錄。每看一次,都令人熱血沸騰。由12家北京市屬醫療機構組成的北京馳援武漢醫療隊中,作為唯一的一支中醫醫療團隊,北京中醫醫院的隊員們集結出發前就意識到,中西醫結合療法可能會成為對抗疫情的關鍵一環,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中醫診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上大有可為。
  • 張伯禮:中西醫並重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
    我們要發揮中醫藥的作用,發展中醫機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2020年健康責任論壇暨2020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會上,張伯禮圍繞中醫藥戰「疫」的經驗和貢獻進行了主題演講。提出要切實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不但是戰勝疫情的法寶,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 攜手抗艾,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舉辦愛滋病中醫治療專項座談會
    院職能科室、項目組負責人、臨床醫師及志願者代表共同參加,與會人員就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愛滋病的臨床療效、改善愛滋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具體研究方向等多方面進行深入交談。項目負責人、北京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學科帶頭人李秀惠主任首先介紹本項目從2005年開始具體實施,至今已有15年曆程,由最初的幾十例志願者發展到現在的幾百例的,越來越多的愛滋病患者願意接受中藥治療。中醫治療製劑發展到有中成藥、中藥湯劑、中藥顆粒劑型,並且確實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優勢。
  • 國醫大師對中西醫結合的反思
    中西醫結合提倡了幾十年。在初期提出這一口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西醫都是保衛人民健康的,所治療、預防的對象都是人,中西醫攜手並肩,各揚其所長,豈不更好。但隨著中西醫結合的踐行、深化,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暴露了出來。中西醫是不同科學體系的醫學,在技術層面可有一定的借鑑,但在理論層面,就目前科學水平而言,尚難以結合。
  • 孫中山最牽掛的女人是誰?臨終前的一句話,洩露了真相!
    臨終前的一句話,洩露了真相!眾所周知孫中山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能和他並肩的女人自然也並不是普通人。但是在孫中山的眾多女人中,他最牽掛的是誰呢?他臨終前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答案。福建同安縣有一位郎中在19世紀到香港謀生,他家生了一個女孩名為陳粹芬。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死了,所以她一直也沒有讀書。
  • 歌手趙英俊英年早逝,惋惜的同時也扒一扒他背後不為人知的"中醫黑"
    網上關於他去世的消息更是鋪天蓋地。一年前,趙英俊被查出身患肝癌。他並沒有想著按著中醫的方式做一下調理,相反還在天天大罵中醫!此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身患重病,本該平心靜氣的療養才是,中醫認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人體正氣是需要認真滋補調養的,不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無法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無法對抗外界環境致癌物質的攻擊。可他根本就不把中醫的這套養病理論放在眼裡,在他的心裡堅信只有西醫能夠救他。
  • 出師未捷身先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人生最後時光與願望
    百年前,一位來自檀香山的廣東青年,面對腐朽不堪、無可救藥的清王朝,立誓要推翻這個禍國殃民的封建專制政權,從1895年組織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心中的那團革命之火,便熊熊燃燒,愈燒愈旺,哪怕是面對一次次失敗,他依舊執著於兩個革命目標:推翻清帝、創建統一的民主共和國。
  • 孫中山不承認的兩位日本嬌妻,一位20歲早死!一位最後嫁給了和尚
    「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這是國家危難時機,數萬人心中之信仰,亦是眾多愛國人士報著必死之心為國家命運上下而求索的根源所在。從此,她與孫中山先生既是夫妻,又是師生,更加是革命的戰友。等到孫中山去世之後,宋慶齡一直住在他倆生前居住的房子裡,尤其對於其中屬於他倆記憶的東西,都十分珍惜。最後直到全面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她才從其中搬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