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截至8月11日22點25分55秒,犯罪劇情片《誤殺》總票房衝破了13億元的大關,其中重映票房超過9200萬。
《誤殺》2019年12月13日在內地上映,以黑馬之姿成為賀歲檔票房冠軍。電影於2020年7月20日內地重映,是影院復工後最早定檔的一批電影之一,給內地影市打上了一針強心劑。《誤殺》目前在貓眼的評分為9.4分,84%的觀眾都打了五星,可見其口碑之高。在重映23天之後,電影的總票房衝破了13億元的大關,可以說票房口碑雙豐收。
電影《誤殺》的票房如此成功,與設計精巧的劇情和演員出色的表現密切相關。《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原版在豆瓣獲得了8.5的高分。改編版在保留原版脈絡的基礎上,添加了許多導演的巧思。劇情撲朔迷離,反轉不斷且耐人尋味,在微博掀起了熱烈討論,很多觀眾成了電影的&34;。
《誤殺》正在熱映中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誤殺》,為何一部翻拍電影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成績?
如果看過印度拍的《誤殺瞞天記》的觀眾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換湯不換藥,新鮮感不足,影片的主題結構基本與原版一致,沒有大刀闊斧的改動。
但是這為什麼不妨礙《誤殺》同樣是一部優秀的電影?近年來,國產翻拍電影的案例不在少數,畢竟如果原版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的話,是不值得翻拍的。事實上,《誤殺》這個故事,也不是第一次被翻拍了。
原版電影以其嚴謹細膩的犯罪手段,到邏輯縝密的懸疑推理,到一個接一個的反轉讓觀眾大呼過癮,影片劇情緊湊,環環相扣,全程無尿點,放在印度也是數一數二的懸疑神片,想要成功翻拍這樣一部電影的難度可想而知。
眾所周知,於2015年上映的《誤殺瞞天記》當時並沒有在中國公映過,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源大部分國內觀眾可能有所耳聞但並沒有看過完整版,於是在2019年,影片以翻拍的形式在國內上映,並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由於疫情原因,電影總票房受到一些影響,但目前票房12.11億,依然是為數不多的10億俱樂部成員。
《誤殺》是由馬來西亞的柯汶利導演,肖央、陳衝等主演的犯罪電影。監製則是由一手打造「唐探」系列IP的陳思誠,他自己也是懸疑高手。電影用了6名編劇才完成最終的劇本,結果證明,這次改編無疑是成功的。
影片背景設定由原版的印度改為了泰國,電影中將原版「聽經」的橋段改為「泰拳」,這一改動既符合在泰國發生的空間和文化背景。同時,泰拳本身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衝突感,更增強了對決的緊張氣氛。
男主李維傑和妻子在泰國打拼多年,買了房,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在當地華人社區經營一家網絡公司,平時的愛好就是看電影吹吹牛,在小鎮上人緣相當不錯,日子過得也挺滋潤。
而原本平靜的日子,卻被一場意外打破,讓原本普通的生活直接面臨滅頂之災。李維傑的大女兒平平在學校的一次夏令營活動中不慎失身,罪魁禍首正是當地警察局長的兒子素察。因為叛逆期和父母的爭執,素察又去找李維傑的大女兒,想要用不雅視頻要挾她。
了解到女兒的不安,母親在知道情況後,與來到倉庫的素察發生扭打,這時女兒卻失手把素察打暈,發現他沒有呼吸,二人以為殺死了素察。
母女二人慌了神,最後決定把「屍體」裝進棺材裡埋掉。出差回家的李維傑得知後,決心自己擋在前面保護妻女,不去自首。
同樣作為兩個階層,素察的母親是警察局長拉韞,可想而知,這位憤怒的女警察局長將不惜一切、幾乎失去理性地挖出真兇。
情況更糟的是,拉韞的家庭沒有那麼簡單,是當地的頂級權貴,其丈夫甚至是下一任州長的有力競爭者。在孩子失蹤第二天開始找,最後把嫌疑人鎖定在李維傑身上。
作為看了上千部犯罪電影的李維傑,在下決心的那一刻就開始製造不在場證明,相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不斷強化證人的記憶,一切看起來就和真的一樣。
就像電影開頭說的一樣: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案件),也就沒什麼離奇的事情了!
有意思的是,當警察局長要求查看李維傑最近一年的觀影記錄時,也在一點點撕開李維傑的「犯罪證據」。
雖然最後李維傑利用底層群眾不滿的怒火推翻了權貴」層,讓全家獲得無罪的判決,但是小女兒在一旁從頭到尾目睹了這一切。
當小女兒拿著塗改的成績單要獎勵時,李維傑才發現父親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
當一個謊言出現時,就會用無數個謊言來掩蓋。
這是關於一個男人,竭盡所能地為妻子和女兒脫罪的故事,電影原作就因此被稱作「印度版《嫌疑人X的獻身》」。只是本作中更加凸顯了親情的關係,也讓人性有了迴旋的餘地。
表面上這是一出罪犯與警察之間的鬥智鬥勇,但本質上,卻是一場親情的博弈。也正是他們為人父母的身份,故事才構建出一個進退兩難的道德困境,每個人都是善惡交織的自私者。
這種衝突感,讓電影原本緊張的劇情進一步升級,當一直沉默隱忍的母親阿玉站出來說出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直接引爆了全片的情緒最高點。
電影用層層鋪墊的劇情,讓我們終於在最後理解了李維傑對家庭的愛。當他以一種自我犧牲的方式讓女兒看懂了父親,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年人為贏得家庭和社會地位作出的努力。
這場對決,沒有最終的勝利,只有令人唏噓的兩敗俱傷。
電影並沒有將正義與任何一方劃上等號,揭曉真相時,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徹底混淆了原本「誤殺」的正義感。
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符號,在影片中總共出現了五次,每一次出現都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而在《聖經》中,羊被作為祭品看待,代表著純潔。《約翰福音1:29》更是有這麼一句「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第一次出現是李維傑在寺廟祈禱,出現在布施僧人背後,代表的是善念本身;
第二次是沉車湖畔,羊群頭目目擊李維傑,代表無處不在的目擊者;
第三次是被警察打死的羊,代替他受罪,是替罪羊,替罪者;
第四次雨中開棺驗屍,出現羊的屍體,替罪羊再次出現,映射了男主的罪孽。
第五次李維傑到寺廟懺悔,見到最初的那隻羊,找回最初的善念,促使他主動自首。
電影的英文片名則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這句英文同樣出自《聖經》,原文說:米該雅說,我看見以色列眾民散在山上,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後來這句話被意為「烏合之眾」,電影中最後的暴亂恰恰是最好詮釋這個詞的行為。
《誤殺》的導演柯汶利是一位新人,本片是其作為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此前僅有一部30分鐘的短片《自由人》,曾獲得過多個國際獎項提名。雖然《誤殺》是首部長片電影,但導演對視聽語言的駕馭十分嫻熟。
相信看完這部電影,觀眾對片中部分蒙太奇的拍攝手法有了進一步了解。在電影前半段,有一段很精彩的拳賽段落,這段拳賽是和素察上門交叉剪輯在一起的。
李維傑之所以利用看拳賽為全家製造不在場證明,是因為「誤殺」這件事發生的同時,也就是2號晚上,他在看拳賽。同時,官二代素察來到李維傑家裡調戲大女兒,並與大女兒的媽媽阿玉產生衝突。
在這同一時間,不同空間,李維傑在看泰拳激打,阿玉和大女兒在和素察廝打。導演對這兩段戲採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通過這一手法,導演將李維傑完全不知情的狀態,與官二代對妻女的欺凌和誤殺剪輯在一起。觀眾在這段觀影過程中是全知視角,神經逐漸被繃緊。
這段交叉蒙太奇,既完成了誤殺官二代的過程,同時給李維傑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觀眾在緊張過後,對接下來劇情的推動有了更大的期待。
不得不說,《誤殺》的確是近幾年國產片中少有,值得二刷、三刷去細細品味的電影,電影中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被發掘。導演以如此精細的手法構建這部電影,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才能成就這般佳作。同時期待這位新人導演未來能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