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兩天,日本宣布大規模召回一款池田模範堂旗下的「麵包超人兒童感冒糖漿」,共計約775萬瓶。
系列產品共有4種,分別有草莓、蜜桃等口味,因為糖漿包裝可愛,味道可口,在日本本土和海外市場都非常受歡迎。
(來自日本池田模範堂的「麵包超人」)
藍色主打止咳化痰
紅色、粉色主打感冒綜合症狀
綠色主打流鼻涕鼻炎
而且是非處方藥,隨手就能在藥妝店買到,是很多媽媽日本海淘的必買系列。
召回原因:
產品在出廠前,沒有完成全部質檢工序,在中間環節上有疏漏。
召回對象:
保質期在今年10月到2023年7月之間的所有產品。
目前在東京市內的多家藥妝店,這款產品基本都已下架了。但國內的一些電商平臺仍有銷售,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核對產品保質期。
「超人糖漿」不「超人」
其中一款含禁用成分
根據藥瓶外包裝上的圖案,媽媽們形象地把它們稱為「麵包超人」。但其實這四款「超人」並無超人之處,並且其中一款「麵包超人」裡可能含有禁用成分!
以藍色「麵包超人」為例
所含成分裡,竟然有「可待因」!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曾在2016年年底,發布了一份關於修訂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公告,其中指出:
「12歲以下兒童禁用」;「對於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12-18歲兒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本品」。
而剩下幾個成分,都是常見的緩解咳嗽、咳痰等治療呼吸道症狀的藥物。
消旋鹽酸甲基麻黃鹼:減輕鼻腔黏膜充血(緩解鼻塞流涕),擴張支氣管(止咳平喘);
愈創木酚甘油醚:常用的化痰藥物,能夠稀釋痰液;
馬來酸氯苯那敏:俗稱「撲爾敏」,緩解流鼻涕;
天竺子流浸膏:主打鎮咳。
這麼多成分看不懂?一句話總結:
藍色的麵包超人主要針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痰、流涕、鼻塞;是複方成分並且含有中樞鎮咳藥物,作為非處方藥物,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你家孩子12歲以下,那麼安全起見,最好不要用了!
再看紅色「麵包超人」
醋氨酚:可以退熱;
麻黃鹼:可以止咳;
麻黃鹼、馬來酸氯苯那敏:可以緩解鼻部症狀。
紅色的雖然不含「可待因」,但是多了一個「醋氨酚」,其實就是「對乙醯氨基酚」,媽媽們應該再熟悉不過了。
北京和睦家醫院藥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學碩士冀連梅,針對此事在新浪微博發言說:
即便質檢工序沒有疏漏,也不推薦家長們給6歲以下孩子服用此類藥品,因為成分太多,當和其他藥物同時吃時,容易導致相同成分被重複服用而過量中毒。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因為發燒正在服用對乙醯氨基酚退燒,同時家長又給孩子吃了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麵包超人」,就可能導致對乙醯氨基酚過量中毒。
最後說說綠色「麵包超人」
外包裝上寫了大大的「鼻炎」二字,所以很多麻麻認為它是治療鼻炎的。再看看它的成分:
馬來酸氯苯那敏:抗過敏藥物
麻黃鹼:減充血劑
甘草提取物:治療咳嗽
分析下來,綠色麵包超人治療的應該是急性鼻炎(感冒引起的鼻部症狀)。
而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作為第一代抗過敏藥,其安全性不明確,不適合兒童使用,更不能長期吃。
家長們千萬不要長期給過敏性鼻炎寶寶服用!
看完以上分析,是不是跟我一樣,心有餘悸!?
孩子生病,家長著急,心情非常理解,只要別人說有效果的藥,都願意去嘗試。但自己海淘藥物還是要慎之又慎,很多家長連成分都不了解,就盲目跟風,這樣並不可取。
9大兒童用藥誤區,你中了幾個?
孩子生病用藥,記住這4點
不要給孩子自行用藥
01
即便是常見的感冒咳嗽,可能每一次引發的原因都不一樣,孩子的身體情況也不一樣。自行用藥很可能會貽誤病情。
原本是小小的感冒,就可能因為用藥不對,拖成了肺炎。有些看起來像感冒,卻因為自行「診斷」導致病情沒有得到及時醫治,害了孩子。
不要求醫生給孩子開你指定的藥
02
常常見到診室裡家長跟醫生說:
醫生,麻煩你給我開××藥,上次孩子吃的效果挺好的。
估計醫生聽到這種話只能在心裡苦笑吧。
當孩子生病時,醫生和家長各有分工。家長負責記錄病情發展,觀察病情,匯報給醫生,醫生負責根據病情給出治療方案,家長遵醫囑給孩子用藥,護理,再反饋。醫生跟進。
當醫生開藥之後,如果有疑問,可以當面提出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不自行給孩子減藥量、減療程
03
常常聽見家長私底下互相抱怨:
孩子感個冒,給我們開了四五盒藥。這不是明擺著多開藥,想賺提成麼。
然後就給孩子「刪了」幾個藥。
有時候看見孩子「好了」,覺得是藥三分毒。停了。
不遵照醫生給的醫療方案,很可能會貽誤病情。比如抗生素,如果不按照醫生的遺囑吃,擅自停了,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細菌耐藥性。得不償失。
不盲目給孩子換醫生、轉院
04
這個醫院看了兩天,發現沒好,於是換個專家號看,吃了兩天藥,還是沒好,又換個醫院看,結果好了。
「嗯,這個醫院看病好,以後就來這。」
如此來回折騰,自己累孩子也累。
其實這完全是個誤解。有些疾病可能是自限性的,一般3~7天通過自身抵抗力就會痊癒。有些疾病亂改治療方案的話,可能會讓病情惡化。
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面對孩子生病,家長一定要冷靜和理智。
孩子生病,需要一個過程去恢復。「有病看醫生、遵醫囑吃藥、定期複診」看起來是多麼老套的話,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育兒要科學,讓我們一起進步。
參考資料:
1、新聞來源:央視財經(cctvyscj)
2、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xxgk/ggtg/ypshmshxdgg/2017010416500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