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由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CSDN、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共同主辦,深圳市深創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協辦的「AETA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於2020年10月18日完成了決賽的最終評審工作。

據悉,本次大賽的決賽是基於AETA在全國範圍內共計221個臺站的觀測數據開展的以周為時間窗口的地震臨震預測,是真正意義上的基於實時數據觀測的地震臨震預測大賽。決賽從2020年5月10日開始,到2020年9月7日結束,一共提供了16周的觀測數據,進行了16次地震預測。最終從183個參賽團隊中評選出了10個獲獎團隊。前10團隊的地震有無判斷準確率均在71%以上。

多分量地震監測預測系統AETA是保證本次大賽評選結果公平、公正的最大功臣之一。AETA系統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有221個臺站,其中川滇地區約180個臺站,至今已有三年多的觀測數據積累。本次大賽僅提供了電磁擾動低頻均值和地聲低頻均值兩種特徵值,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主辦方相信,未來將更多的特徵輸入模型,將取得更好的預測結果。同時,隨著AETA臺站布設密度的提升,以及AETA臺站分布更加合理,也會進一步提升預測的準確率。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地震可以預測。

據了解,多分量地震監測預測系統AETA是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集成微系統科學工程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王新安教授團隊研發,深圳市深創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製造生產製造的產品。AETA系統由地聲傳感探頭、電磁傳感探頭、地面處理終端,及雲平臺數據存儲與數據處理系統組成。地聲傳感探頭和電磁傳感探頭埋設於地下2~3米,AETA系統感知來自地下的電磁擾動、地聲信號,實時監測其變化,採集的數據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到雲平臺,可通過網際網路實時訪問雲平臺的監測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深創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由A股上市公司卓翼科技(002369.SZ)參股的企業。「深創谷」成立於2016年4月,是一家專注於地震監測、醫療健康、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等行業垂直領域的創投類企業,公司主要挖掘軟硬結合的技術驅動型項目,支持高校及機構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技型初創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創業支持,並幫助其快速完成產品研發及交付,目前的業務版圖涉及雷射雷達、地震監測系統、固定翼無人機等多個領域。和一般創投企業不同的是,「深創谷」是一家自帶深度研發能力的天使投資公司,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篩選出真正具備核心技術的初創團隊,並協助團隊快速完成產品研發及交付,大大提高初創項目的存活率,從而實現自身的投資回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在地震災害大國--日本地震預測是社會要求最高的學術領域之一他們在地震預測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鑑日本地震預測歷史 >>> 1995年以前: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學會,日本地震學會在1880年誕生。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測震學科則是通過對小地震的異常預測大地震,有的地震前,小震活動比較多,如海城地震前就有「小震鬧、大震到」的說法近日,位於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正式建成。作為相關計劃所規劃的4個接收站之一,該站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將於明年建成、位於稻城的接收站,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電磁監測試驗衛星三頻信標地面接收站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地面設置的接收站點。
  • 地震雲真能預測地震嗎
    原標題:地震雲真能預測地震嗎   4月1日,記者收到民間地震研究愛好者孔小虎發來的一條彩信照片,拍的是天空中形狀奇特的雲帶。照片附一句說明:「今天在南京拍到的地震雲。預測近日國外有7級左右地震,我國西部鄰國可能性大,因為地震雲在西邊。」   4月2日早晨,智利發生8.2級地震。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所以地震預測預報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前沿學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其實沒關聯
    有傳言將氣象變化與地震關聯,稱「地震前天空中出現了『地震雲』」「日暈過後會有旱災、地震等災難」。那麼,「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嗎? 根本不存在所謂「地震雲」 今日,應急管理部和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官方微博相繼闢謠。
  • 日本預測未來可能有9.1級、9.3級大地震,地震可以預測嗎?
    作者:文/虞子期 在4月,我們看到日本是連續發生了幾次的強震,雖然沒有給日本帶去多大的影響,但是日本也是越來越擔心可能在未來發生更強的地震。根據我國地震監測數據顯示,在4月18日和4月20日,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和本州東岸近海分別發生了6.5級和6.2級強震。
  • 地震預測有多難?唐山大地震原來是這麼回事!
    而自然災害當中,又以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地震能夠被準確的預測到嗎?地震發生之前不是有很多預兆嗎?為什麼至今人類人仍舊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歷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天要說的地震災害,就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 剛剛河北地震了,44年前中國人曾準確預測地震,可惜是世界上唯一一次...
    回京後他立刻召見了一個大家的熟人——時任地質部部長的李四光指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2月3日地震臺監測到營口-海城一帶的小地震突然密集當天傍晚到午夜記錄了33起到2月4日清晨已經發生200多起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2015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章程   為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力度,根據教育部有關推免生工作管理辦法,並結合我所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章程。
  • 「親歷者」在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地震真的不能預測嗎?
    大家好,今天我這個四川小編繼續為讀者朋友們帶來關於地震的「親身體驗」和一些地震小知識。書接上文,民間有不少預測地震的「經驗」,比如,天空會出現地震雲,昆蟲(青蛙)會大規模遷徙,寵物坐立不安、狂吠不止……那小編究竟在「5.12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作為一個「過來人」,小編覺得那天最大的「異常」就是——一切如常。
  • 2018山東臨沂地震最新消息今天 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真假
    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地震相關新聞李四光預測了哪四大地震(作者:震長)  「李四光曾經預測了四大地震,前三次都發生了  根據震長身邊一些年長的地震工作者回憶,「四大地震」預測的說法始於七十年代中後期,之後沉寂多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又重出江湖,現在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家在網絡上交流傳播的便利,「四大地震」的言論又頻繁出現,周而復始。  地震預測,是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
  • 奇門遁甲,地震能預測嗎
    地震能預測嗎 四川汶川地震那會兒,我正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裡生活。大地突然的劇烈搖晃,讓人不知所措,就仿佛腳下有巨大的生物在翻轉滾動。 長這麼大也沒經歷過地震,根本就反應不過來。後來看到窗子「咔!咔!」的直響,玻璃直往下落,電腦搖落地下,冰箱傾倒……腦海裡才蹦出兩字「地震」。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震後首個臺站即可發出地震預警
    震後最短可實現5秒預警 「地震預警不同於地震預報,現在人類還無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並播報還未發生的地震,目前這依然是世界上未能完全解決的科學難題。」楊江首先糾正了我們對地震預警的誤解。
  • 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
    報告題目: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報 告 人:邵志剛 研究員報告時間:2020年12月4日(周五)上午9:00-11:30報告地點:地質宮519報告摘要:以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為指導,長期地點預測重點關注活動地塊邊界帶,綜合強震破裂空段、斷層運動閉鎖段
  • 手機應用軟體可望「合成」地震監測網
    訪問項目主頁:http://myshake.berkeley.edu/「我震動」的核心是特定的算法,由博士研究生孔慶凱研發,用以分析手機內3個加速度傳感器所獲數據,分辨地震與其他各種常見震動(如手機使用者活動或手機跌落)的區別。模擬測試顯示,「我震動」所用算法分辨地震與非地震類震動的成功率高達93%。
  • 美國加州又地震了!3月以來第二個最強地震,未來有7級以上地震?
    主要問題就是美國加州是一個多地震帶,並且還有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那我們從這次的地震了解下美國的一個地震情況。根據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這次地震是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等級大小為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0.51度,西經125.05度,所以相對不大,本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問題,暫時也沒看到影響報告。
  • 地震無法預測嗎?美國加州地震已引起注意,新的檢測方式將出現
    這些年來,我們經歷了國內外的多次大型地震,任何人都知道這種天災的可怕。自上世紀初以來,全球範圍內強度超過7級的地震發生過1200多次,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54%,比其他自然災害加起來總和還多。而在人們祈福和援助的同時,也有些人提出了疑惑:為什麼地震難以預測?
  • 日本氣象廳承認「誤發」地震緊急警報,召開記者會鄭重道歉:今後將努力提高預測精準度
    此外,在30日參議院國土交通委員會的會議上,氣象廳負責人關田康雄就此事接受質詢,並表示「正在仔細研究此次事件發生的原因,並努力儘早完善監測系統」。據日媒此前報導,30日早當地時間9時38分,日本氣象臺因預測到將發生震度4級到5級的地震,因此將地震警報發送到了日本關東甲信越地區和東海地區,以及福島縣、伊豆諸島等地。然而,在發布地震警報後,收到地震警報的這些地區卻都沒有觀測到人體能感知到的地震震動。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不再「豎煙囪」 信息化助力地震資源共享共用「以前我們的信息化項目存在『豎煙囪』的情況,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完善整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介紹,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地震基礎設施資源、地震數據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的集中統一和共享共用,地震業務應用的靈活復用,地震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普惠服務。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他們初步構建了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和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