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行志
任行志,1986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松江區書協理事。
2020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聯書法大賽「一等獎」;
2019年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
2019年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2018年教學成果作品評審入選「前五十名」;
隸書對聯 247cm×124cm
創作手記
對於《逸情峻節聯》這幅作品,我是這樣構思的。
一、選擇看似簡單,其實難度係數很高的對聯形式。此件作品為四言聯,正文總共8個字,單字字徑在50公分左右,八尺整紙書寫。字越大,對作者的筆墨控制能力、體力、創作的環境就越高。這次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二、融入篆書的用筆和結體,增加線條的厚度和作品的古意。其實這個想法,早在前幾年我已實踐過,可惜只是淺嘗輒止。近半年來,又引起了我的重新思考,開始嘗試在隸書作品中加入篆書的元素。這件作品中的「逸、節、山、高」四字,我是借用了「祀山公三碑」中的字形或者部件,加上自己的理解,當然也避免不了對當代優秀隸書名家的借鑑。
三、選擇有內涵、有氣勢的對聯內容。因為是大字榜書對聯,文意也應該是有深意、有氣勢的,這樣才能做到形式和內容相得益彰。
四、平正中追求險絕。對聯的章法很難安排,尤其是少字數的對聯。首先我的定位是,在守住漢碑的正大樸茂的氣象的同時,還要加入一些變化的元素,來豐富作品的層次。這也是我敬仰的幾位當代隸書名家所倡導的創作理念,「宏觀把控,微觀調節」。這些對比關係,有一些是提前預設的,屬於理性的思考,而有一些是臨場應變的,感性為之,還有一些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杜 浩
杜浩,男,中共黨員,1994年生,山西晉城人。現就讀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書法篆刻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顧琴、張索、崔樹強。
2020年第八屆上海市民藝術大展一等獎;
2019年上海市第八屆篆隸書法展優秀獎;
2017年第三屆「魏碑聖地」 全國書法大賽大學組一等獎;
草書條幅242cm×75cm
創作手記
徵稿啟事發布之後,我便從書體、用紙、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思考。近日對「二王」及孫過庭《書譜》臨習較多,所以這次展覽選擇「小草」進行創作,對我來說也是檢驗自己近期學習的一次重要機會。現如今展覽對於紙張的要求越來越高,我選用了老紙,每塊紙的底部帶有些不規則的紫色紋路,看起來既不花哨,又不失淡雅。創作內容為《山谷論書》,其文量多,且段落和句子字數多少不定,可讓行列長短續斷,留白自然。章法上採用十八塊小品的拼接,書寫中追求十多塊之間的和而不同。
學書之路漫長,吾當戒驕戒躁,不忘初心,繼續努力。
李曉榮
李曉榮,1973年生於上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長寧區青年書畫家協會會長。
2020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聯書法大賽二等獎;
2019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扇面作品展優秀獎;
2018年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展;
行書條幅238cm×121cm
創作手記
吾習書近四十年,多有小異趣,然常年以閣帖之臨習參之養之,以求去己之鄙陋。由晉唐上溯魏晉,乃若訪得大源頭也。03年左右用半年時間悟得黃山谷行書筆意,即得以通臨山谷經波神祠行書卷,筆機通泰。而後喜倪元璐,駭然以為神明,百思不得其解,又思之三年,乃得一筆耳,僅得仿佛,甚為苦惱,因十餘年漸悟思之。16年後返而攻習黃山谷諸上座草帖有得,進入大草創作期。諸障既破,終略出小趣之積習,近常揮灑臨倪公之書入神。
探試以大篇幅書倪元璐行書書風,以八尺之三條屏為之,以近明人大行草格式。內容取南朝鮑照飛白書勢銘,感其文風與倪書風頗契合,知倪公書體勢筆意亦從魏晉中轉來,略得一點心源,然在大行書創變中氣局變化頗感不足。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書中亦求奇正相生,故前路漫漫,書以為樂。
師出徐門,常多謬造,深以為愧。今信息之便,多訪名師,汲取營養以合時代風氣,篤實思變,境界乃開。每臨展事,盡力而為,以為檢驗。此次獲獎,是為二十餘年參加上海市書協歷屆大展唯一一次,實乃幸事,甚為感激諸評委、導師的獎掖與鼓勵!
陳 曉
陳曉,別署愙齋,三恪堂。1987年生於上海,工學碩士。現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記者團記者。
2020年「書聖故裡·中國臨沂」中國書法臨書大會入展;
2019年第三屆「平復帖杯」國際書法篆刻大賽 二等獎;
2018年全國第三屆冊頁展入展;
草書條屏232cm×34cm×4
創作手記
銀燭三更,月明良宵,一支兼毫,墨汁倒入硯臺,摻水,再用又玄齋桐油煙墨輕磨幾記。在月光下調和墨,荒寒,陳舊似老早黑白電影。
內容為蔡邕《九勢》一文,草稿打了好幾遍,還是寫條屏比較拿手,眼睛一霎,刷刷幾通,筆下有懷素,有山谷,有時人,多少也有點自己。墨似東流水,隨筆不回頭,所以寫字難,表面笑嘻嘻,實在心中悲。感謝本屆展覽評委抬愛,恭列展覽並獲獎,是勉勵也是鞭策,定當不斷努力,探索書藝。
胡奇峰
胡奇峰,江西鄱陽人,別署南廬散人,漸憬堂主,1983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人文書法學院特聘教授,墨池學院特聘導師,書法報視頻特聘導師。
2019年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
2018年入展全國第三屆冊頁展;
2017年入展全國第二屆行書展;
草書中堂239cm×114cm
創作手記
此次比賽我選用了八尺整張白宣進行創作,作品內容是選擇了王守仁的 《龍潭夜坐》此詩共五十六字。
八尺整張五行大草作品,首先要將氣勢雄偉,壯觀,這個概念放在創作中去,又要符合當代書法審美的發展趨勢,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方針,書作須有「正大氣象」,自古學書者,應深入經典,追溯本源,又應該學古而不泥於古,須有作者自己獨特的個性表達,所以在創作前熟悉內容成了關鍵中的重要環節。
大字創作需要激情,它和小字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境是不一樣的,小字主靜,而大字主動,所以在創作過程不能太久,創作時間一長,身心疲憊,作品的激情也會隨之而大打折扣,所以在熟記內容的情況下,我首先打了一個初稿,然後再適當調整各字之間的關係,然後一股作氣完成了二次創作。
徐家來
徐家來,1990年生,書法老師。
2020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聯書法大賽獲一等獎;
2020年揚海派文化 書時代華章上海市書法小品展獲獎提名;
2020年第四屆中國夢·翰墨朝陽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
小楷條幅140cm×37cm
創作手記
由於時間緊迫採用最小尺寸四尺對開,在章法上將四尺對開又分為四六開,這微小的安排可以使本來稀鬆平常的章法有了塊面感和局部感。此次忝列優秀獎實屬無心插柳、誤打誤撞,慚愧之至!
古人云:「善書者真書最難,而真楷以小楷為難。」
當今善小楷者除了以紮實的傳統技法為支撐外,他們更加注重創作章法和形式的變化,比如能熟練的運用各種新穎材質搭配、襯託、色調對比關係的整體章法設計,正文和落款排列的錯落感以及鈴印的位置處理。小楷作品因其精微,要求筆筆精嚴,以達到清腴圓潤,氣韻生動。同時品相至關重要,每個環節的疏忽都會決定作品的成敗。
唐建平
唐建平,又名唐華,1956年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老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騁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
2018年上海市第五屆草書展優秀獎;
2020年上海市第九屆篆隸書法展優秀獎;
2018年上海市第十屆書法篆刻大展優秀獎;
隸書對聯247cm×38cm×2
創作手記
早年我取法《曹全》《乙瑛》,然轉師《衡方》《張遷》,後目光又投向了秦楚和簡牘、帛書,穿行於古人腳步比較稀疏之地帶,力求尋找書風形成與表現方式之突破口,以求與傳統臨寫碑帖以及大眾一貫之形式拉開距離。
我總覺得能夠入古,就是一種深度,一種對傳統經典的把握。只有深入古人,才知古人之奇妙、古人之境界。只有入得深,才能出得顯!
當然,筆墨也要當隨時代,希翼在書法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深厚之傳統底蘊、鮮明之時代精神和強烈之個人風格,三者缺一不可。我很欣賞邱振中先生的一段話:「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一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一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
常很少寫這麼大的字,因為字越大,對作者的筆墨控制能力、體力、創作的環境就越高。寫大字榜書作品,無疑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當然我也深信,挑戰和機會是並存的!
楊祖柏
楊祖柏 1962年生,四川簡陽人。別署簡齋、號海上刀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海上小刀會成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刻字和硬筆書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嘉定區書協副主席、上海市嘉定區文聯顧問。
2020年獲第二屆上海市篆刻藝術展「優秀獎」;
2020年首屆「張弼杯」書法篆刻大賽「三等獎」;
篆刻136cm×34cm
創作手記
此次展覽獲獎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此次投稿完全改變了自己的印風,以前是以古璽為主,而這次是借漢官印中之將軍印風創作。產生這種想法並非偶然,主要是見到一些所謂的「五體兼備」的書法家而產生的怪異想法,篆刻作者是否也可以「五體兼備」?可能有點荒唐!還要不要「風格」了?有風格嗎?個人以為,風格與多種印風涉足並不矛盾,印壇中經營多種印風的作者還是不少的,關鍵是對各種印風的把握與理解,在不同的印風中能否體現出自己的篆刻語言。法國文藝理論家布封說過「風格即人」,個人以為,風格就是作者「個性精神」的堅守。當然,對於習慣的創作思維去涉足多種印風可能也是冒險的代價。
其實,觀眾在你的作品面前停留時間多少,也許就是對你認可度的多少,除非你像迎賓小姐一樣,來人就打招呼,就是你低著頭,她也要讓你抬起頭,對她點點頭。
拙作劣文,懇請大家指正!
董漢澤
董漢澤,1995年生。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書法與篆刻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崔樹強、張索、顧琴。
2020 年全國中青年篆刻家提名展;
2020 年上海市第二屆篆刻藝術展獲獎;
2019 年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
篆刻136cm×34cm
創作手記
這次展覽的篆刻作品是我在今年的七月至八月間創作的一批鳥蟲篆,此類風格一直在創作的道路上探索,我對篆刻創作始終保持一種理念是「變則通」,怎樣趨於時貌,則又不拘泥於此。
我對自己篆刻創作的要求是要有時時新,這裡的新是指一段時間要有新的變化與新的想法,既要吸收前人的智慧,又要積累自身的語言。時人對鳥蟲篆這路風格褒貶不一,一段時間下我在思考怎樣擺脫俗氣,讓靜謐流美的線條盤踞於此,如何把字法運用的合理,章法安排的得當,使之整個印面的能夠打動讀者,讓鳥蟲篆的氣質重新定義於文人篆刻中。
中華藝術宮B2展廳 專家現場導覽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