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了,突然想起來,我還有一個好的習慣,就是每年做一份年度文字整理的工作,再將這一年簡單的小結一下。
久不提筆,思緒是混亂的。總結的工作已經進行了三個年度,依然搞不清生活的總結是否也需要像工作總結一樣有邏輯可循。
我給人的感覺的總是不一樣的,這往往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或兩人各自處於怎樣的狀態,這也導致我看起來時而明白,時而糊塗,時而隨性,時而固執。所以,或許這篇總結我可能寫著寫著就鬆散了,寫著寫著就胡說八道了,但又由於還有一部分理智會告訴我,即使是散文,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所以我還是會儘量集中注意力,好好的完成這個任務。
2020年,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被病痛、溫暖、難過、希望充斥著的一年,對於我來說,這一年是一個遇見光,分享愛,感受希望的過程。
遇見光
前幾天,微博熱搜出現了#長沙湘府路大橋一男子棄車跳橋#的新聞,30歲的年紀,韶華青春,難以想像是何種悲涼與惆悵讓他置於此地,或許他也擬待自寬,無奈不是鐵心腸。
生活總是有苦,這種「苦」還種類繁多、輕重不一,個人的經歷決定了你要吃什麼樣的苦,個人的接受度也影響著苦的深淺,就像我原本只愛喝有厚厚奶油的摩卡,到後來開始嘗試拿鐵,現在也開始慢慢接受意式濃縮一樣,雖然不管喝著什麼樣的「苦」,都會傾向於甜甜的味道,但也開始對其他的味道嘗試著慢慢接受了。
有人會覺得,二十幾歲的花樣青春,還來聊生活的苦楚,會不會有點「凡爾賽」了。總有人會覺得只有背負著生活的重擔、肩負著家庭的重任,甚至面臨了生離死別才有資格去談論如此沉重的話題,我們這些小年輕,不懂。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壓力,每個人眼裡都存有一份光。
2020年初,我們的小村落生病了,可能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年初,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爸爸總是需要外出,總是需要開會,明明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了,為何他們這些人還要冒著風險去開會?總是以工作需要為藉口的他,經常開完會之後不直接回家,而是跑回鄉下爺爺家。
他與我分享路上看到的動人一幕:一個年輕姑娘拿著一個口罩走向垃圾桶旁,爸爸以為她是去扔垃圾,但這個女孩子卻是去向環衛工人遞送口罩。可能是因為太久沒有體會過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感動,他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覺得像電視屏幕裡的場景,所以他一回家就與我分享。
我覺得,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光。有些人願意燃燒自己,變成照亮別人的光,而有些人,卻像快被燃盡了的碳,外表鬆散如灰,裡子仍舊留有餘溫。我是說,有些人,即使被生活摧殘著,也依然是一束光。
感受希望
2020年,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1月-5月,因為疫情原因,一直在家待著,高中畢業之後,就沒有那麼長時間地與父母待在一起了,以前沒注意到我媽是那麼幽默的一個人,我爸工作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忙,小絨絨的感情表達有時候比人還真切。
這期間,我開始嘗試著寫課題,開始嘗試著給學生上課,也開始嘗試著在我喜歡的領域裡了解更多的知識。幾個月的時間,收穫的東西或許小到別人都看不見,但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積澱。
6月-10月,開始工作了。搬了新的辦公室,從臨時的、擠了十幾個人的教室搬到了一個較為寬敞的空間。我很喜歡在那個小小教室裡遇到的一切,因為在那裡,我遇到了一個相處起來非常舒服、合作起來極為默契,甚至會覺得離開了對方,工作熱情都會消減不少的夥伴,我自己也從未想過在工作中竟能遇到這樣一個與我性情相投的人,她是小麗,她也像我工作中的光與希望。另一位朋友CC,我也早就介紹過,這位朋友,和我一樣冷漠,又一樣熱情,我如今的很多想法和心態和她幾年前的很相似,她也說看到我的生活狀態,也應該更加熱愛生活起來了,我也很欣慰,竟成了互相的希望和光。
7月,我的學習狀態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以往是自己靠著自律和自覺,給自己安排看書時間、寫字時間、練琴時間、運動時間,而今年開始,我選擇了另一種有一點小約束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有時候還挺痛苦的,我會告訴自己,或許堅持一下,站在岔路口的你會多一個選擇呢?畢竟有選擇比沒得選擇要好一點吧。
8月,我帶了一個月的二胡學生,這份體驗讓我覺得特別值得,雖然有時候會因為學生的回課質量差而生氣,但更多的時候是被這群孩子的可愛而開心。又一次拿起二胡,傳授自己十幾年所學的知識時,那個過程是快樂的,這個過程不僅僅學生在獲得,我自己也在獲得。
9月,我在學習計劃裡新加入了吉他課,我是被他們教學氛圍所吸引的,他們看起來好像在嬉鬧,但其實是一群熱愛音樂的夥伴在互相學習,可能是上了十幾年相對刻板、專業的音樂課之後,再遇到這種形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尤為放鬆。
10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是現在或許以後也會很重要的人。我們性格還挺不一樣,他身上有我沒有的氣質,他開朗、熱情、積極,同時也聰明、理智,是個直性子。所以有時候他會直接否定我,否定我現在的某些選擇、某些事、某些想法,我對他說已經好久沒有人對我進行這麼直白的否定了,他打趣我說,那你的朋友們也太不「真誠」了吧。又有一次,我問他:「你希望我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意思是,我或許可以努努力。)」 他說:「我希望你獲得諾貝爾獎。(他的意思是,做你自己就好。)」 看吧,這位朋友就是這樣一個聊起天來沒正形,但工作起來正經得不行的人。
11月,我的工作地點又換了,這份工作對我的職業生涯來說,算是一個小驚喜,但也有點小驚訝,畢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新的工作沒有在學校有趣,但確實能學到不少。
以上,便是我這一年遇到的一部分希望,雖然有些事看起來與希望並無關係,但其實這一年的每一次遇見,每一個轉變,都是在對暫存問題的答疑解惑。
這期間,我當然不是一直在看見希望的,我也有失去,我也有遺憾。可愛的外婆去世了,她是在睡夢中悄悄走掉的,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和我的家人,失去了兩位至親。我想,我們都還沒有足夠的勇氣放下自己的理智和年齡框住的成熟感,去做一次深刻的回憶,因為,我們都得告訴自己,生老病死這件事,是自然規律,誰也變不了。
分享愛
分享愛這件事,我從來沒有終止過,與父母的愛、與朋友的愛、與我熱愛的事物之間的愛等等。
這是一件很文藝的事吧,但其實現實生活總是打擊著我們心中的那份文藝,覺得被生活壓迫著的人不應該文藝,不值得擁有文藝,所以我想,在還沒有被現實壓的喘不過氣來時,我得好好抓住這份文藝,讓「分享愛」這件事變得更加浪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