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聲在國內能有如此成就,與「德雲社」分不開干係。
「德雲社」風雨飄搖十幾載,能成為國內第一相聲團體,確實也歷經了許多滄桑。
不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德雲社的壯大也引來了同行的質疑。
苗阜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本來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恩怨,只是苗阜與郭德綱在相聲理解上有所差異,所以才會有後來的一系列事情。
本來也是,各地因為文化差異的不同,對相聲的理解自然不同。
北京相聲講究規矩,而整體風格也是溫和且優雅。
天津的相聲風格相對比較火爆,勢必將包袱效果發揮到極致,所以徐德亮在退出「德雲社」後,將郭德綱比喻成了「野狗」。
不過隨著相聲行業的日益發展,雖德雲社的地位依然不可被動搖,但其實這棵「大樹」底下已經長出了新苗。
苗阜、王聲的「青曲社」,盧鑫、玉浩的「相聲新勢力」等。
其實原本相聲演員是一家,青曲社與相聲新勢力原本也是一家人,不過雙方也是對相聲理解有差異,盧鑫、玉浩才另起爐灶。
都說郭德綱是「相聲流氓」,對一些新勢力或多或少都會下打壓手段,但「相聲新勢力」卻受到了老郭的讚賞。
就連掛在門口上的牌匾,都是由郭德綱親手題字,也象徵著老郭對玉浩兩人的支持。
不過雖然盧鑫、張玉浩退出了「青曲社」,但幾人的關係卻一直「其樂融融」。
(至少表面看起來是這樣)
在苗阜當選了西安文曲副會長後,他們還在一起合影留了念。
但看似和諧的背後,卻有著另一番風起雲湧。
11月3日,苗阜在個人帳號上發了一條動態,表示自己被張玉浩毆打,還配上了自己被毆打的照片。
不過眾網友還沒來得及反應,苗阜便火速地刪除了動態。
不明所以的網友又跑到張玉浩的帳號下求證,張玉浩顯然並沒有想過隱瞞,一句「因果循環」表示了承認。
這句因果循環確實用的妙,也揭開了相聲界一片其樂融融的「遮羞布」。
當年青曲社就發生過一起毆打事件,彼時青曲社的財務總監鄭宏偉,曾經就公開表示自己被王聲打了。
所以才有了之後鄭宏偉退出青曲社的「鬧劇」。
看起來兩起事件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被打的鄭宏偉偏偏就是張玉浩的義父,而王聲是苗阜的親密搭檔。
昔日苗阜的搭檔毆打了張玉浩的義父,如今張玉浩又還了回來,確實如張玉浩說的那樣:「因果循環」。
其實張玉浩毆打苗阜,看起來像是「冤冤相報」,可歸根結底也只有一個比較惡俗的原因。
這個原因,其實郭德綱很早之前就有過解釋:
「同行之間,是赤裸裸的仇恨!」
郭德綱為何這麼說?其實與德雲社被質疑多年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他想要將相聲行業拉回小劇場,並且讓它在全國發揚光大,所以他便在全國開了多家分店。
從如今的結果來看,郭德綱無疑是成功的。
而張玉浩的「相聲新勢力」,與「德雲社」的發展理念如出一轍,這也是「相聲新勢力」能夠發展迅猛的原因。
但這個,卻被堅持傳統文藝的苗阜所不恥:
「這個模式破壞了相聲界的規矩,無疑是在砸同行飯碗,也不利於相聲的團結。」
其實誰也沒錯,只是兩撥人對相聲理念的理解不同罷了。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的思想也在潛意識化地發生著改變,以前被相聲推崇的「規矩」,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進步。
所以相聲界需要改革,需要隨著觀眾喜好的改變而改變,而不是閉門造車,堅持著自己的傳統。
歸根結底相聲就是服務於大眾,脫離了觀眾的相聲,即使還留著「高傲」的姿態,也難免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而競爭,就是能夠促進相聲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相聲行業沒有主流非主流,也沒有絕對的孰強孰弱,只不過是他們的出發點不一樣罷了。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