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讓無數國家捲入其中,數億軍民死於這場戰爭,這是一個讓人不堪回首的時代。影片的背景發生在二戰爆發前,日本海軍正在擴充軍備,以求充當海上霸主。
故事的主人公叫櫂直,曾是日本帝國大學的學生,一個百年一見的數學天才。日本海軍準備建造一艘大型軍艦,海軍內部分歧很大,海軍少將山本五十六主張建造航空母艦,其他軍官主張建造戰列艦。
競爭對手為了讓計劃成功,瞞報了軍艦製造預算,為了打破對手的計劃,山本讓櫂直計算出了對手軍艦提案的真實預算。本來普通人需要兩個月完成的任務,這位天才少年憑一己之力,僅僅用了數天就算出了真實預算,戰勝了競爭對手。
影片產自日本,由東寶電影公司發行。中國觀眾所能接觸的產自日本的二戰題材電影不多,主要是由於日本國內的意識形態問題。
許多產自日本的戰爭片,沒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故意歪曲歷史、美化侵略行徑、充當戰爭受害者的現象屢見不鮮。
好在富有正義感的導演佔大多數,影片《阿基米德大戰》由山崎貴執導,在電影中,導演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審視了當時所發生的故事,可以說對歷史做了較為真實地還原,故事中對待戰爭的態度,也是充滿反戰情緒。
影片中的主人公櫂直,一開始就被賦予了許多光環,帝國大學數學系學生、日本大財閥女兒的家教、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比肩諾貝爾獎得主的能力。
這些光環一下子讓觀眾給予了他無限期望,他受日本著名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的召見,來揭發對手提案中的問題,避免造一艘華而不實的軍艦,將日本引向戰爭深淵。
這位桀驁不馴的天才少年,原本不屑於與軍人打交道,一聽到是為了阻止即將發生的戰爭,就對這項工作的敬意油然而生。這位主人公被正式地賦予了拯救日本國未來的任務,頗有一番美國大片中一人拯救世界的英雄風範。
導演將這個人物賦予拯救日本免於戰爭的想法,可以看出影片的主基調是反戰的。櫂植的身份是一個普通平民,在影片中也被賦予了一個平民視角來看待戰前的日本。
在戰爭發生前,日本已經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軍事團體已經主宰了整個國家政權,天皇手中沒有任何權力。準備發動戰爭,也是由軍事團體所要挑起的行動,日本的普通民眾,雖然許多人被政府所洗腦,強迫參與戰爭,但仍有許多人不願發動參與戰爭。
作為日本民眾的櫂植,就是其中之一,他沉迷於自己所愛的數學中,對政治生活並不關心,也非常討厭國家的軍隊和大財閥。
在電影中,櫂植的裝扮是一幅西方人模樣,筆挺的西裝加上皮鞋和禮帽,他的理想是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在他登船前山本五十六的一番話,讓他徹底改變了之前的想法。
聽完山本五十六的話後,櫂植仿佛預見了未來日本的結局,導演在影片裡用了超現實的表現手法,眼前的人群身上漸漸燃起大火,一棟棟房子開始倒塌,整個日本變成一片焦土。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鏡頭的反覆穿插,讓觀眾瞬間進入一種日本已經陷入戰火的感受中。
影片中在這一段,導演不僅是要表現櫂植無私奉獻、投筆從戎,從另一方面講,也體現出當時日本國民容易被軍人所蠱惑,成為侵略者的一份子。這種現象在當時的日本屢見不鮮,男人為了所謂的正義戰場,女人為了支持戰爭甘做慰安婦。
真實歷史中,一個叫井上千代子的日本人,為了讓丈夫安心作戰,竟選擇了在丈夫出徵前結束自己的生命。從這個歷史事件,可以看出在當時日本社會中,軍隊對民眾的摧殘有多深。
在抗日戰爭期間,毛主席許多著作中都提到過,日本帝國主義與日本人民的關係,他認為日本帝國主義也是日本人民的敵人,並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從戰爭史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櫂植,他也是一個戰爭的受害者。因此,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對於當時日本民眾的處境,做出了一個合理、公正的展示。
毋庸置疑,日本軍人就是二戰的罪魁禍首之一,他們的侵略行徑讓人髮指,影片中只有數分鐘軍艦戰鬥的場面,其餘時間並未對軍人戰鬥場面進行過多描寫,導演在這部影片中,用了兩次劇情反轉,來揭示日本軍人陰險狡詐的真實面目。
1、 山本五十六真實的意圖不是避免戰爭,而是實現自己的戰爭意圖。
起初,山本五十六和對手平山中將都提交了自己的造船方案,為了能讓佔據上風的平山中將的計劃落選,山本五十六搬出了民族大義的噱頭來籠絡櫂植,並且最後打敗了平山中將的計劃,櫂植原本以為幫助了山本打敗了對手,日本就可以避免戰火。
然而山本懷有自己的鬼胎,作為軍人的他並不考慮和平問題,而是早就醞釀了發動戰爭的計劃,「如果戰爭不能避免,就應該在第一次戰鬥中打敗對手」,準備進攻珍珠港的山本,需要更大更強的航空母艦,如果進攻勝利,山本不會僅僅是一個少將。
戰爭計劃、海軍內部的地位、未來的軍人生涯,多種因素促使山本要拿下櫂植,為自己服務,他知道櫂植的個性倔強,只有隱瞞事實,才能達成目標。
2、 狡猾造船大臣平山中將用幾句話,就能讓櫂植放棄曾經的理想。
櫂植在方案決定大會上,不僅打敗了平山的設計,還指出了其中的重大缺陷,平山羞愧難當,撤回計劃後,獨自離開會議室。
觀眾原以為平山這個奸詐的老滑頭已經徹底失敗,但未曾想,他將櫂植帶到自己的工作室,讓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軍艦模型。
這艘軍艦是按照櫂植曾經的設計建造出來的,先是用這個模型來打動櫂植,之後平山又講了一番道理:這場戰爭日本註定失敗,與其戰鬥到全軍覆沒,不如讓這艘名為大和的巨艦在戰爭中沉沒,以此摧毀國民繼續戰鬥的心理。
這番話看似有道理,但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戰爭打得更激烈,死去更多的人,影片的片頭,交代了大和號的沉沒造成了三千士兵死亡,所以這項計劃根本就不是制止戰爭的做法。
狡猾的平山正是利用了櫂植的弱點,用一番期望和平的假話騙取了櫂植的信任,拿到了櫂植計算軍艦造價的公式,就能夠重新研製軍艦。無疑,櫂植上當了,曾經期望和平的櫂植現如今成為了戰爭幫兇。
在影片中對日本軍人形象刻畫中,兩次反轉讓日本軍人的陰險狡詐的面孔公之於眾。
此外,軍隊內部的派系競爭,更讓彼時日本海軍的形象一落千丈,導演通過這種方式,深深的譴責日本軍隊對世界和本國人民造成的傷害,也藉此讓日本下一代人銘記歷史,不要讓歷史重演。
在《阿基米德大戰》中,可以看出影片的基本思想是反戰的,對歷史的還原上處於一個基本合理的水平,但在許多細節中,仍然能看出,導演作為一名日本人,在論述史實的時候站在了日本的立場。
對於戰爭中的正反雙方,在戰後國民看待戰爭的問題時,不免得會帶上民族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背景介紹中,用回憶的方式講述了日本發動戰爭的緣由:即日本深陷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為了恢復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問題,於1932年建立了滿洲國,因此激化了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
在中國觀眾看來,這樣的史實描述難以讓人接受,「滿洲國」這個非法建立的國家,是日本侵略其他國家的證據,不僅對我國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也讓我們的領土遭到分割。
將侵略他國作為自己國家緩解經濟危機的手段,著實可惡!
如果從日本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免不得會淡化侵略的行徑,而是把重心放在如何讓本國走出經濟危機上來,也鮮有日本人能夠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戰爭問題。
兩個國家對戰爭不同的看法,源於兩國不同的民族內核,中日兩國都追求「和」,而其中的內涵卻大有不同。
我們所追求的「和」,是指和而不同,強調包容性,注重和諧。
日本民族的「大和魂」,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菊與刀》一書中就指出:不了解大和魂就 不了解日本人。整體利益、整齊劃一,是它的靈魂,它要求全社會最大限度地為家族、天皇 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犧牲個人的個性和利益,否則就會被視為令人討厭的、骯髒的另類,為全社會所不容。
這種民族內核決定了日本很少同其他國家建立一個良好的國際關係,平等互利、相互尊重更是鮮有聞之。
日本講和,但僅僅同強國講和,並對它們俯首帖耳,對於弱小國家,則會用一種俯視的態度來交往。
因此,這樣的民族內核決定了日本人對於過往歷史的態度,對於戰爭的認識,也受限於本族的民族歷史,這也為觀眾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總結:
影片《阿基米德大戰》在中外影壇中,都收穫了一個不錯的評價,我們很少能夠欣賞一部產自日本的戰爭影片,而作為產自日本的戰爭片的縮影,《阿基米德大戰》為觀眾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們能夠站在世界史觀上,重新看待過往。
「願沒有殺戮,人類安寧,願沒有爭端,人民安定,願沒有戰爭,世界和平,願和平的旗幟高高飄揚,願和平的陽光灑滿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