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振 再續華章
——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
作者:張博 蔣卯卯 佀童強
《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
梅花大鼓是北方曲藝重要曲種,在曲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曲藝形式的豐富增添了極為濃重的一抹色彩,是曲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
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相關視頻
梅花大鼓產生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為滿族人玉祥、玉瑞。因玉祥別號「梅花館主」,時稱其所唱曲調為「梅花調」。初為清票客串演唱,故也稱「清口大鼓」。又因其流行於北京北城,亦稱「北板大鼓」。清末,北板大鼓自北城逐漸傳播至南城,首位演唱成名的是文玉森老先生。文玉森把北板大鼓唱響之後,學唱的人越來越多。清同治、光緒年間,梅花調由北京傳入天津。至1900年,梅花調已成為天津曲藝場所演出的重要曲種之一,如忠子良、張小軒、趙西園等就曾分別以七音大鼓、五音連彈等形式演出於天津松風閣、天泉等茶樓。梅花大鼓以其唱腔新穎優雅,伴奏珠聯璧合,極受聽眾歡迎。
由文人創演的梅花調,最初與子弟書、岔曲等都屬於自娛性的遊藝。這類文人曲藝遣興怡情,自我欣賞,並不在意腔調的雕琢。登上舞臺後也曾有過一些革新。後又經金萬昌、劉寶全、蘇啟元、韓永祿、韓永先五位前輩共同研究,把北板大鼓比較簡單的腔調加以補充修改,豐富了板式及唱腔,賦予完整的表演體系,乃形成金派梅花大鼓,又稱「南板梅花大鼓」。經過不斷的改革,最終呈現出現在通行演唱的梅花大鼓完整的藝術形態。另據史料記載,在金派梅花大鼓出現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馬春圃(生於1840年代),也曾有過革新,但馬氏所唱與金萬昌的「南板」完全不同,惜未能流傳,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
金萬昌先生
金萬昌(1870—1944),早年拜師張德海學唱八角鼓,後從韓萬祥學唱大鼓,並向文玉森學唱清口大鼓。他和鼓王劉寶全,弦師韓永祿、韓永先、蘇啟元等共同致力於對梅花大鼓創造性的改革,創立南板梅花大鼓,豐富了梅花大鼓的曲目和音樂伴奏,規範了梅花大鼓的演唱表演模式。金萬昌先生在唱腔方面把北板大鼓的平鋪直敘改為抑揚頓挫;將北板大鼓的快節奏改為先慢板(即一板三眼)逐漸轉為快三眼,再轉到二六板(即專業術語「野雞溜子」),然後轉快板、上板,最後收慢仍然轉入三眼一板收尾,形成了現在通行的梅花大鼓格式。與他們同時代的著名單弦藝人德壽山,不僅能演唱北板大鼓,還對王文瑞創作的《紅樓夢》題材的作品加工潤色,慨贈與金萬昌,流傳至今。
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大觀園》(百代唱片)
05:45來自曲藝界
金萬昌先生演唱《大觀園》(百代唱片)
金萬昌先生具備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嗓音有高有低、有沙有亮、五音俱全,鼓板運用更是出神入化。他的演唱,情、境、韻,板、字、口,佔全了「悲脆媚」和「穩準狠」,是能完美體現這六字訣的少數藝人之一。1917年,金萬昌到天津演出,一炮打響。經十年磨礪,梅花大鼓在天津得到普及,金氏的唱法被人們稱為當時的「最摩登調」,確立了流派的地位。當時報刊曾評「仙音正曲玉振金聲,引吭高歌九皋鳴鶴。」金萬昌成為當之無愧「梅花鼓王」。
金萬昌先生演出戲單
縱觀曲藝(包括大部分北方曲藝)的沿革,由鄉土曲藝(也可以稱為農民曲藝)進入城市而演化、蛻變為市民曲藝者,約佔全部曲種的三分之二或更多。但是由文人曲藝演變為市民曲藝則不僅難能,更顯可貴。而金萬昌更重要的歷史功績,就在於他使這一文人曲藝立於曲壇,成為廣受歡迎的一種市民曲藝。這絕非是降低它的文人氣息和文化內涵,簡單化地變「雅」為「俗」,而是在保留其文化菁華的同時,融入更為活躍、靈動的「大眾氣息」,做到雅俗共賞。這種服務宗旨上的變革,並沒有改變梅花大鼓的本質。因此,金派梅花回到它的源頭北京之時,同樣徵服了從業者和顧曲者。
我們走訪了多位曾經和金萬昌先生同臺或現場聆聽過金老夫子演唱的親歷者,追溯「梅花鼓王」的藝術風採。年逾百歲的單弦藝術家雪豔花(司馬靜敏)先生回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我曾一度和金萬昌先生同臺演出於北京哈爾飛戲院。金先生身材高大,對待同行無論老幼都很和藹,在後臺不苟言笑,舞臺表演更是精益求精。當時金老已古稀之年,演唱神完氣足,字正腔圓,都知道金先生鼓法絕倫,特別是在演奏「三番」時節,興奮之際,左手檀板必高舉頭頂,鼓板和樂隊配合相得益彰,內外行無不稱快。」
金萬昌演出劇照
金萬昌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金派」,京津一帶演員爭相研習上演,「金派梅花大鼓」影響深遠。金派的弟子傳人很多,劉連玉、周麟閣、榮少昌、白玉霞(女)、王玉珍(女)等均有名,藝宗金派的女演員還有張月琴、劉玉芳、金桂笙、姜三順、花玉霞、小俠君、嶽小芬等,包括著名京韻大鼓藝人白鳳鳴、小綵舞等反串演出梅花調時均以金派唱腔為典範,所以在當時形成了「梅花無不宗金」的局面,同時奠定了後來「盧派」梅花大鼓的形成和新梅花調革新的基礎。九十七歲高齡的盧派(花派)梅花大鼓前輩花五寶(張淑筠)先生回憶:「我從邱玉山先生學藝,當時學的都是金派梅花大鼓,包括我四姐花四寶開始唱的也是金派。後來在盧先生的改革下才形成了盧派(花派)梅花大鼓,我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曾和金先生同臺演出,更是受益匪淺,那是真正的梅花鼓王。」
金派梅花大鼓第二代傳人以劉連玉、周麟閣、榮少昌三位先生最具代表性。劉連玉,1935拜金萬昌為師,藝名劉繼昌。他行腔韻調效仿金氏,嗓音宏大,氣力充沛,演出不惜力氣,二十世紀40年代常演唱於天津各園,曾收徒金靜貞(金萬昌先生之孫女)、劉靜雯等。榮少昌,原名劍昌,得金氏親傳,又擅長伴奏,創排了《六月雪》、《劍閣聞鈴》等新曲目,曾到南京、上海、北京演出,眾多金派女伶皆出其門下。周麟閣(1902—1976),北京人,是公認的著名曲藝票界前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金派傳人。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研習梅花大鼓,先私淑金氏唱法,後得其親傳。在伴奏樂器上也有獨到之處,多設蕭、笛之類樂器,使演唱更添清雅之風韻,時人稱「妙」。多家電臺爭相邀請播音,馳名京津。白奉霖先生生前曾多次回憶大哥白鳳巖、三哥白鳳鳴常邀周麟閣先生到自家的茗園茶社票演,自己和白鳳巖先生等為之伴奏「五音換手連彈」情景。社會各界對周先生的藝術評價很高,如1944年2月15日《遊藝畫刊》所載,著名曲評家戴愚庵先生(娛園老人)就梅花大鼓王冠問題指出,當時梅花大鼓藝人均不能繼承金萬昌之「梅花歌王」的地位,而票友周麟閣似為合適。其演唱風格以清雅別致見長。時評「給人以絕塵、宜人之感」、「火候雖不及金老,其餘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調之身份」。
新中國成立後,周麟閣受邀參加了全國職工業餘曲藝會演、天津市曲藝雜技匯演、首屆「津門曲薈」等重要大型活動,周先生一生致力於梅花調的研究、傳承和改革,他發表了《漫談「梅花調」》等文章,並在電臺錄播《金派梅花大鼓講座》。教授周文如、史文秀(花小寶)金派失傳曲目的同時,還受邀到天津市曲藝團少年訓練隊教授金派梅花大鼓,張子修、趙桐光、趙學義、韓寶利、劉春愛、劉長玲等都曾向其學習。他的親傳弟子有侯樹茳、王臻、劉維奇、劉嘉昌等,都為金派梅花大鼓的傳承和培養第四代傳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稱是對金派梅花大鼓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金派梅花大鼓第三代傳承人的代表是劉嘉昌先生(1930—2017)。他1947年4月拜周麟閣先生為師,追隨周先生研習金派梅花近三十年,可以說盡得其藝。2003年以來相繼收徒張博、佀童強、楊光彤、賈永勝、蔣卯卯、黃利春,同時培養了一批研究、演唱、伴奏金派藝術的傳承型人才,使金氏一脈藝術得以延續。2004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為搶救、挖掘失傳曲藝資料,為劉先生錄製了《大觀園》、《目連僧救母》、《黛玉葬花》等金派梅花大鼓曲目,同時中國唱片社出版了《雅韻清歌——金派梅花大鼓專輯》。
金派梅花大鼓的曲目豐富多彩,多以《子弟書》為藍本。但並不像常人所說的只限於「紅樓」題材曲目。九十七歲的姚寶璉先生(京劇前輩姚玉芙之女)回憶:「我外祖母(京劇前輩名家王瑤卿、王鳳卿之母)生日,特煩了金萬昌先生一個節目,就是《老媽上京》,這段跟別的節目不同,大鼓裡加牌子,又俏皮又動聽。當時,這個節目金先生很少唱了,因為要求樂隊必須齊整,當時是白鳳巖他們伴奏,因為我哥哥(京胡名家王少卿)喜歡京韻梅花,經常和白家(鳳鳴)哥幾個一塊玩兒,所以一請金先生就同意了。」正如姚寶璉先生的回憶,《老媽上京》這個節目是梅花大鼓改革的一個突破,其中吸收了大量蓮花落的曲牌,金先生逢演必火,但對樂隊水平和配合的要求也高,後學者紛紛效仿,都作為看家曲目上演。
金萬昌先生演唱《黛玉葬花》唱片
金萬昌先生留下的音響資料不多,據目前掌握有9張唱片。最早的是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後於1925年開始,分別在物克多公司、高亭公司、百代公司、勝利公司灌制了《鴻雁捎書》、《黛玉葬花》、《大觀園》、《寶玉勸黛玉》、《摔鏡架》、《黛玉歸天》、《指日高升》等曲目。
《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曲目黑膠唱片專輯
1944年6月17日,金萬昌在北京寓所溘然長逝。今年,適逢金萬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誕辰。作為金派後學,我們結集出版了《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曲目黑膠唱片專輯,收錄金派梅花大鼓新老曲目十段,歷經四代人,時間跨越了11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為專輯題字祝賀。謹以此文致敬前輩先賢,堅定我們對中華文化傳承的信念,牢記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不變初心。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先生為專輯題字
專題片製作:賈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