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下【封禁千年的秘典】

2021-02-19 法界之光

法界品第四

爾時,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見法界諸佛無量,眾生無量,萬善無量,萬惡無量。以何法為成是等本?」

佛告大梵王言:「善哉善哉。天王問之。有七法界,成就是等。一者『三法身法界』。二者『五緣因法界』。三者『四氣法界』。四者『七大法界』。五者『三世間法界』。六者『四順逆法界』。七者『十界法界』。是法界,集會成就,一切世間。」

「天王,諦聽。

云何『三法身法界』?一者等流。二者智行。三者成佛。」

「云何『五因緣』?一者法性。二者無明。三者逢著。四者執行。五者後會。」

「云何『四氣法界』?一者空氣。二者陽氣。三者陰氣。四者生氣。」

「云何『七大法界』?一者地大。二者水大。三者火大。四者風大。五者空大。六者識大。七者根大。」

「云何『三世間法界』?一者器界。二者眾生。三者五蘊。」

「云何『四順逆法界』?一者五德。二者十善。三者四諦。四者六度。」

「云何『十界法界』?一者地獄。二者非情。三者鬼界。四者畜生。五者人間。六者仙天。七者二乘。八者空界。九者菩薩。十者佛界。」

「云何『等流法身法界』?普賢菩薩法身法界。其法界理,出生眾生。無始無終,非迷非覺,是名『等流法身』法界。」

【財富禪註:等流法身法界,能生眾生,非迷非覺。是普賢菩薩法身,是自性清淨之時】

「云何『智行法身法界』?觀音菩薩智慧法界。其法界理,命具眾生。無始無終,迷變覺成,是名智行法身法界。」

【財富禪註:智行法身法界,知覺起幻化眾生,可由知見由迷轉覺。是觀音菩薩法身,是自性覺知動時。】

「云何『成佛法身法界』?毗盧遮那大薄伽梵大覺法界。其法界理,自然具足一切眾生,無始無終,轉迷開覺。是名『成佛法身法界』。」

【財富禪註:成佛法身法界,當下現成一切,轉迷開覺認取時,是毗盧遮那佛法身,自性當下現成時,當下現成的不垢不淨的法身。】

【財富禪註:會三歸一 :本來無一物,普賢王法身。起心覺動時,觀世音法身。一切現成者,毗盧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共我一法身】

「云何『法性因緣法界』?『普賢法性等流』之因,自爾緣於『觀音法性智行』之緣。『觀音法性智行』之因,法然緣於『毗盧遮那法性』之果。是為眾生因緣,根之是妙『法性因緣法界』。」

【財富禪註:清淨等流法身,起覺知為因,變為覺動智行法身,以覺動緣,變為當下現成的不垢不淨的法身。這是起世界、起眾生的因緣。】

「云何『無明因緣法界』?一切眾生一心之元,是法性理。於其法性妙真理中,依眾生緣,忽然出生一念忘(妄?)心。是為眾生流轉之元。是名『無明因緣法界』。」

【財富禪註:無明因緣,是眾生在以上三種自性法身中,忽然起人我自他之妄心,一念迷失自性即為一念『不見性』,是變為眾生的因緣。這一念『不見性』時,即為『無明』之因緣。】

「云何『逢著因緣法界』?一切眾生,同法性生,法入同故,自然相逢,而作逢著,結生死緣。生生世世,如是結緣,是性為眾生,流轉生死,是名『逢著法界』。」

【財富禪註:相逢因緣,是眾生自然相遇,互相結緣,自性流轉於生死之中。】

「云何『執行因緣法界』?一切眾生相逢著故,於著法中,或生慈愛,或生瞋恨,或作善業,或作惡業,是名為『眾生生死業因』,是名『執行因緣法界』。」

【財富禪註:造業因緣,是眾生相遇後,生貪嗔痴,造業(善業惡業無記業),是生死業因。】

「云何『後會因緣法界』?一切眾生,此生結緣,依此緣故,必得後生,亦會造業。是為眾生生死永劫,是名『後會因緣法界』。」

【財富禪註:果報因緣,是眾生結緣造業後,後世亦受業緣果報。如是繼續造業,永無出離生死。】

「云何『空氣成世法界』?無始無終大空之中,無始無終有一妙氣,是如來藏,含諸妙理,能為成就世間之元,是名『空氣成世法界』。」

【財富禪註:真空、真如、如來藏、自性,是生成世界之原。——註:此「空氣」之概念,恰是中國伏羲聖人所傳(被道家繼承)之「真炁」。此「空氣」非呼吸之空氣,寫為「炁」、「真炁」。】

「云何『陽氣成世法界』?」

「空氣變作主生動法。一水北方,三木東方,五土中央,七火南方,九金西方。如是數行,成就世間。是名『陽氣成世法界』」。

【財富禪註:真如自性之主動變動者為『陽氣』。『五行』中的陽氣為:一為北方陽水,三為東方陽木,七為南方陽火,九為西方陽金。五行陽氣流布,成就世界。——註:以上為中國「河圖」五行「真炁」真數。】

「云何『陰氣成世法界』?」

「陽氣變化主死寂法。二火南方。四金西方。六水北方。八木東方。十土中央。如是數行。成就世間。是名陰氣成世法界。」

【財富禪註:真如自性之陽氣變為死寂者為『陰氣』。『五行』中的陰氣為:二為南方陰火,四為西方陰金,六為北方陰水,八為東方陰木。五行之陰氣流布,成就世界。——註:以上為中國「河圖」五行「真炁」真數。】

「云何『生氣』?」

「父氣一月,父母氣成眾生身分。父氣一月成生腎,母氣於時成生膀命;母氣二月能成心絡,父氣於時能成小羶;父氣三月能成肝口,母氣於時能成膽腦;母氣四月能成肝口,父氣於時能成胃三;父氣五月成就肺口,母氣於時成就大膜;父氣六月成骨耳,母氣七月盛血父舌;父氣八月成眼母筋,母氣九月成肉唇;父氣十月成皮母鼻。雖成同時,熟有不同。是名『生氣成世法界』。」

【財富禪註:描述了懷胎十月時人的發育過程,皆是父母氣逐月生成各個器官。——註:以上很象中國《黃帝內經》中的「生氣天真論」。】

「云何『地大堅質法界』?眾生支大,骨肉質體,皆是地大。是名『身分地大』法界。」

「云何『水大溼質法界』?眾生支體,血液溫體,皆是水大。是名『身分水大『法界。」

「云何『火大溫氣法界』。眾生支體,君相溫氣,皆是火大。是名『身分火大』法界」。

「云何『風大動搖法界』?眾生支體,隨念動搖,皆是風大。是名『身分風大』法界。」

「云何『空大法界』?一切眾生臟腑之間,氣血通經,皆是空大。是名『身分空大』法界。」

「云何『識大魂魄法界』?眾生心身,眼耳鼻舌身意中,有為其處主,知了靈識,皆是識大。是名『身心識大』法界。」

「云何『根大明徹法界』?眾生身心,眼耳鼻舌身意根處,皆根大。是名『身心根大』法界。」

【財富禪註:以上開示了人身之中『七大』:『地、水、火、風、空、識、根(楞嚴經作『見』)』。】

「云何『器界世間法界』?一切眾生,所住之所,天地境界,是名『器界世間法界』。」

「云何『眾生世間法界』?有情非情,迷覺眾類,是名『眾生世間法界』。」

「云何『五蘊世間法界』?一切眾生,身者是『色』,心者是『受、想、行、識』也。是名『五蘊世間法界』。」

【財富禪註:一切無情物(無有心識者)為『器』。一切有情(有心識者)迷不見自性為『眾生』。一切眾生身是『色』,眾生心是『受、想、行、識』,這五者統稱『五蘊』又稱『五陰』,皆是自性所幻化的空相。】

「云何『五德順逆法界』?其順五者:一者孝父,二者孝母,三者忠君師,四者助聖者,五者歸三寶。其五逆者: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弒君師,四者殺聖者,五者破三寶。是名『五德順逆法界』。」

「云何『十善順逆法界』?」

「其『順十者』:一者放生,二者正施,三者節貞,四者誠語,五者正語,六者譽語,七者睦語,八者義舍,九者和慈,十者明慧。」

【財富禪註:「十善」順德。注意:此處世尊開示的「十順」,比《十善業道經》中的『十善』更積極一些。《十善業道經》中基於「五戒」心口意三業而定的「十善業」其實是「十戒」。】

「其『逆十者』: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綺語,六者惡口,七者兩舌,八者貪慾,九者瞋恚,十者愚痴。是名『十善順逆法界』。

【財富禪註:「十惡」逆德。同於《十善業道經》中基於「五戒」心口意三業而定的「十善業」,實是「十戒」。】

「云何『地獄受苦法界』?此大地下,金輪際中,有惡鬼集。在其世界,生諸眾生者,為大鬼所割食啖食,亦生亦然。金輪際下,有水冰輪,水輪際下,有火炎輪。其水輪際,其火輪際中,諸眾生為冰所凍,為火所燒,晝夜無間,受大毒苦。是名『地獄受苦法界』。」

「云何『非情愚毒法法界』?」

「愚痴無智,塞心塞念。諸眾類,或為土石,或為生草木。是名『非情極愚法界』」。

【財富禪註:愚痴到極點的眾生,會化為木石、草木。看來『性靈化殘』之說,在佛經中還真有。】

【註:《楞嚴經》:『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楞嚴經》中五十陰魔之「識陰十魔」之第四種,把草木無情物都看做有情,當做人看,這是一種魔見:「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盤城,生倒知種」。】

「云何『諸鬼』?餓鬼、貪鬼、疫鬼、毒鬼、夜叉、羅剎、毗遮俱盤多等眾類。是名『鬼界苦毒法界』。」

「云何『畜生』?龍等諸『鱗』,金翅鳥等一切諸『羽』,龜螺等『甲』,獅子虎狼等之諸『毛』,猩猩等之一切『裸蟲』。是名『畜生非正法界』。」

【財富禪註:畜生界分類:有鱗動物是龍族。有羽動物是大鵬金翅鳥族,有甲殼動物是龜螺族,有毛動物是毛族,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是『裸蟲』。——註:西方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有「不準吃無鱗的魚」。】

「云何『人間正善法界』?剎利、婆羅、毗舍、須陀,五戒力及十善力,生得善界,是名『人間正善法界』。」

【財富禪註:人界:剎帝利(剎利)是王族,婆羅門(婆羅)是修士,吠舍(毗舍)是工商之民,首陀羅(須陀)是賤民(奴隸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道。】

「云何『天上善樂法界』?大十善力,及八禪力,生欲界天及色界天。是名『天上善樂法界』。」

【財富禪註:天界:有大善業,及八禪定力者,生欲界天(欲界定)及色界天(四禪八定)。】

「云何『七大』?」

【財富禪註:這裡的『七大』是『地、水、火、風、空、根、識』。《楞嚴經》說的『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據下文所說來看,這裡所的『根』不是《楞嚴經》上說的『見』,而是指感覺器官。神經屬於『火大』火氣靈溫。】

「一地『土色身大』,二『水汁血精大』,三『火氣靈溫大』,四『風木動息大』,五『空金虛氣大』。」

【財富禪註:『地水火風空』這『五大』,與楞嚴經說相同。)人的色身為『地大』為土。人的血精汁水是『水大』。人的靈氣體溫是『火大』。呼吸動用為『風大』為木。虛氣為『空大』為金。】

「是『五大』,分『迷、覺』二道;二道各分『依、正』二報。迷道依報,成天地世界;

【財富禪註:不見性為迷,依妄心所起之外物,成為世界。】

迷道正報,成人天有情;

【財富禪註:不見性為迷,眾生起妄心自迷本性者,成為眾生。】

覺道依報,十方淨土;

【財富禪註:見自性為覺,依佛心所起者,淨土世界。】

覺道正報,成諸佛菩薩。」

【財富禪註:見自性為覺,心見本性者,成佛菩薩。】

「六:『六識大』。

【財富禪註:這裡的『六識』是六種器官的『能覺知性』,不是指見到的信息(『六見』),更不是指感覺器官神經(『火』氣靈溫)。】

『風木大靈』成『眼識』;『水汁大靈』成『耳識』;『空金大靈』成『鼻識』;『地土大靈』成『身識』;『火大』一身之主,故分二識:從靈成『舌識』,主靈成『意識』。」

【財富禪註:『六識』是人的六根能感知到『內五蘊』信息之靈覺性。——動用『風大屬木之靈覺性』為『眼識』(可視靈覺性);色身『地大屬土之靈覺性』為『身識』(觸覺靈覺性);血精汁水『水大屬水之靈覺性』為『耳識』(聽覺靈覺性);虛氣『空大屬金之靈覺性』為『鼻識』(嗅覺靈覺性);靈氣體溫『火大』之靈覺是一身之主,分成兩識:輔助之靈覺性為『舌識』(味覺靈覺性),主靈覺性為『意識』(思維靈覺性)。】

「七:『六根大』。

【財富禪註:這裡的『根大』,不是楞嚴經說的『見大』。是指感覺器官】

『風木大氣』,成『眼根』;『水大氣』,成『耳根』;『空金大氣』,成鼻根,『地土大氣』,成『身根』;『火大』一身主也,故分二根:從氣成『舌根』,主氣成『意根』。」

【財富禪註:『六根』是人的『地土、水、火、風木、空金』的六種感覺器官。——動用『風大』屬木之氣產生『眼根』(視覺神經信號);色身『地大』屬土之氣產生『身根』(觸覺神經系統);血精汁水『水大』屬水之氣產生『耳根』(聽覺神經系統);虛氣『空大』屬金之氣產生『鼻根』(嗅覺神經系統);靈氣體溫『火大』之氣是一身之主,分成兩根:輔助之氣產生『舌根』(味覺神經系統),主氣產生『意根』(腦神經系統)。】

「云何『如來藏』?『地土識根大』,無量壽命決定王佛法身等流成。『水識根大』,不空成就佛法身等流成。『火識根大』,寶生佛法身等流成。『風木識根大』,無動佛法身等流成。『空金識根大』,無量壽佛法身等流成。無始無終,無造無為,是名『如來藏』」。

【財富禪註:『如來藏』是人能覺能動之靈覺自性。本無一物,不屬於覺知動用,而能起現一切。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之法身。靈覺性『自性』的『地土、水、火、風木、空金』五種覺性流布到六根,產生『六根之識性』——

色身『地大』屬土之靈覺性產生『身根之識性』(觸覺靈覺性);無量壽命決定王佛法身等流成。血精汁水『水大』屬水之靈覺性產生『耳根之識性』(聽覺靈覺性);不空成就佛法身等流成。靈氣體溫『火大』之靈覺性是一身之主,分成兩根:輔助之靈覺性產生『舌根之識性』(味覺靈覺性),主靈覺性產生『意根之識性』(腦靈覺性);寶生佛法身等流成。動用『風大』屬木之靈覺性產生『眼根之識性』(可視靈覺性);無動佛法身等流成。虛氣『空大』屬金之靈覺性產生『鼻根之識性』(嗅覺靈覺性)。無量壽佛法身等流成。】

「云何『七大成佛』?」

「佛言娑婆世界中,有千百億天地,其中有無量世界,其中有無數眾生。」

「有智畜生,行五戒道,死而生於人間界,不受自行,而成庶人;受持修行,而成大人。」

【財富禪註:動物有智慧者,能修行五戒,可轉為一般人,再受持佛法修行,而成人上人。】

「有智人,間行十善道,死後必生成人間王,(不)受自行,成小國王;受持(。不)修行,成大國王。是名『菩薩初行道者』。」

【財富禪註:人有智慧者,能廣行十善業,可轉為小國王,再受持佛法修行,而成大國王。這是初行菩薩道的。——註:《華嚴經十地品》云:初地菩薩常為閻浮提洲人王。《楞嚴經》所說與此二經還有一些說法,並不完全相同。】

「十信菩薩成鐵輪王。十住菩薩成銅輪王。十行菩薩成銀輪王。十向菩薩成金輪王。」

【財富禪註:十信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可做轉輪聖王。——註:《華嚴經十地品》云:初地菩薩常為閻浮提洲人王,二地菩薩常為轉輪聖王。】

「初地菩薩成四天王。二地菩薩成忉利王。三地菩薩成夜摩王。四地菩薩成兜率王。五地菩薩成化樂王。六地菩薩成自在王。

七地菩薩成初禪王。八地菩薩成二禪王。九地菩薩成三禪王。十地菩薩成四禪王。

等覺菩薩住於內院,入中修盡無明,下生人間,而成正覺。於內院,是以最初修行故。」

【財富禪註:初地菩薩成四大天王,二地菩薩成忉利天主(帝釋天),三地菩薩成焰摩天王,四地菩薩成兜率天主,五地菩薩成化樂天主,六地菩薩成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七地菩薩成初禪天梵王,八地菩薩為二禪天梵王,九地菩薩為三禪天梵王,十地菩薩為四禪天大梵天王。等覺菩薩(彌勒菩薩)住兜率天內院修斷盡無明,下生人間成佛。】

【——註:《華嚴經十地品》與此有所差異。云:初地菩薩常為閻浮提洲人王,二地菩薩常為轉輪聖王,三地菩薩常為忉利天主(帝釋天),四地菩薩成焰摩天王,五地菩薩成兜率天主,六地菩薩成化樂天主,七地菩薩成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八地菩薩常為大天梵王,九地菩薩常為大梵天王。十地菩薩等覺者,住兜率天內院修斷盡無明,下生人間成佛。

——《楞嚴經》卷七也有對『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描述,與此二經,也有差異,不完全相同。】

六大品第五

爾時,舍利弗,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依如來神力,得大智慧,普知世間及出世間一切諸法。上世之時,有轉輪王,布於世間,治世正法。而說『眾生身心,即是木火土金水成也』。如來所說異之,而說『空風火水地所成也』。何為是乎?」

【財富禪註:舍利弗說:我還記得,前世的轉輪聖王(中國7000年前,三禪大梵天王下凡的天皇伏羲氏)說:「眾生身心,是『木火土金水』『五行』所化」。為何世尊說:「眾生身心,是『風火地空水』『五大』所化」?「真炁」】

佛告舍利弗:「汝善如來,問之如是。彼上世時轉輪聖王,依大梵天大聖王說,唯說天地成後之法。七佛所說,見其未成天地時事而說。此法未生眾生,前成大地。未成大地,前成諸天。未成欲天,前成陰陽。未成陰陽,有『大氣』。」

【財富禪註:佛說:前世的大梵天王轉輪聖王(中國7000年前的伏羲氏)所說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從天地生成以後說起的。七佛所說的『風火地空水』「五大」,是天地未成以前的。未生眾生先成大地,未成大地先成諸天,未成欲界天先成陰陽氣。未成陰陽氣之前,有「大氣」(「真炁」)。】

「『大氣』者,是大空之有空,無始無終,茲有大法,亦此大法,無始無終,與空同元。當知此法,是即正理,猶為空主,是名『法性』,名『如來藏』。依此法故,大空有氣。依此大氣,能作陰陽。依此陰陽,作上天。依上天故,亦作大地。成大地故,生諸眾生。眾生亦依彼法成覺。成大覺者,即名諸佛。是故七佛說『六大』法,所謂『空風火水地識』。」

【財富禪註:這個 「大氣」(「真炁」)是真空真如的自性,是本無一物、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猶如『真空的主人』,就是法性、如來藏。按照七佛的說法,自性真空有「大氣」(「真炁」),能生陰陽氣,以陰陽氣生成上天,以上天生成大地,成大地後生成眾生。眾生的『靈覺性』(『識大』)也是如來藏自性一體,成了大覺後就是諸佛。所以七佛說『風火地空水』『五大』再加上『識大』(靈覺性),就是『空風火水地識』『六大』。——註:『木火土金水』「五行」與『空風火水地識』「六大」相結合,描述人身心先天與後天生成。這吻合《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運六氣」理論。】

「是『空』者,是即氣興一也,是名『金行』,成肺。主屬『風』者氣動,是名『木行』,成肝。主屬『地』者土成,名『土行』,成脾。主屬『火』者『火行』,成心。主屬『水』者『水行』,成腎」。

【財富禪註:佛說的『空大』屬於空虛之氣,五行屬金,生成肺臟。『風大』屬動用之氣,五行屬木,生成肝臟;『地大』屬地土之氣,五行屬土,生成脾臟;『火大』五行屬火之氣,成心臟。『水大』屬水之氣,生成血精汁水、腎臟。】

「主屬何故不謂『金』,謂『空大』?謂『金行』則唯限實體,不通空處,謂『空』,則通空兼實故。何故不謂『木』,謂『風大』?謂『木行』則唯限體支,不通用動,謂『風』,則通用兼體故。何故不謂『土』?謂『地大』?地者土成,成以成大,依大成故。」

【財富禪註:佛為何不說『金』,而說『空大』?若說『金五行』則是實體物質,不通『空』處,叫『空大』則通達空的地方也能包容金性實物。佛為何不說『木』,而說『風大』?『木五行』是實體物質,不通動用之處,『風大』則通達空的地方而且包容木性實物。佛為何不說『土』,而說『地大』?只因『地』是土生成的,土生成大地,取大的地概念代表『土五行』了。】

「何故不謂『五形』,而謂為『六大』也。謂『五行』則成天地後,唯當人間,不當未成。謂『六大』者,天地前後,皆攝謂之。何以故?聖者轉輪大王,唯謂天地,不謂天外。轉輪聖王唯治人倫,不治外故。諸佛如來,知十界人業因報果,此業力成天地眾生,乃至成佛,謂始中終。故不同說。」

【財富禪註:為何佛不說『木火土金水』『五行』,而說『空風火水地識』『六大』呢?伏羲聖王所說的『五行』是天地生成以後的物質,不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六氣」(炁)。佛所說的是總括天地成前後的理論,因為聖王只管天地之間,不管天外的事,只治人倫,不治人以外其它五道。諸佛知道十法界眾生造業受報,生成天地眾生,知道成佛才結束。所以兩者採用的兩種說法不一樣。】

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轉輪聖王,誤惑言耶?」

佛言:「不爾。轉輪聖王,依梵天說,但治世間。上者登天,中者化仙,下者治人,不說出世,是故不說天地外法。三世諸佛,導世出世。上者成佛,次成菩薩,次成緣覺,次成聲聞,能出世間,能成聖位。中者登天,次登神仙,次治人聞,能治世間,能成王法。下者脫於諸畜生界,次脫餓鬼,次脫地獄。能離苦界,能生善道。是故能說,天前天后,因果正法。」

白佛言:「世尊。大梵天王,長壽久存,七佛所說,面正聞之。云何不說七佛說也?」

佛言:「善哉。如汝所問。雖然如是,七佛所說,久而斷滅,不傳人間。劫初,輪王出世之時,大梵天王雖知此法,未成妙覺故,不盡知其因果法。能待後佛出世時說,而不說也。過去諸佛,現在我佛,未來一切佛時,如是我法,東漸東方諸國,次第流布。其諸國法,亦復如是。」

【財富禪註:劫初,輪王出世時。伏羲氏的前世為三禪大梵天王,未盡佛法之妙,留待世尊開示。所以聖王說人身心生成時,與佛所說不同。佛出世後宣說世界眾生起源真理,真法逐漸往東弘傳,逐漸傳遍世界。】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空』?」

佛言:「空主肺臟,及主身分六腑六髒氣血通道,九穴毛孔,皆是『空大』」。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風』?」

佛言:「風主肝臟,及主心身支大動作,皆是『風大』」。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火』?」

佛言:「火主心臟,及主身溫,皆是『火大』」。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水』?」

佛言:「水主腎臟,主腎精,心身支大血膩津液,皆是『水大』」。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地』?」

佛言:「地主脾臟,及骨肉堅體,皆是『地大』」。

白佛言:「世尊。『六大』法者,持何道有?又有修行哉?」

佛言:「『六大』皆『如來藏』。合於本元『如來藏』之正善覺聖,是名『修行』。是修行者,皆成佛道。背是修行,恣妄亂行,如是眾生,皆隨生死,生生世世,流轉受苦,無有盡期,如車輪迴,識可悲愍。

【財富禪註:『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都是『如來藏』真如自性一體。合一於自性正善聖靈,就是修行,皆成佛道。

白佛言:「世尊。云何說『識』?」

「識主魂魄,及主命門。一切精氣,皆是『識大』。」

【財富禪註:『識大』是『覺性』,主魂魄、主「命門」,是一切「精氣」(靈氣)。】

【註:這裡從梵文翻譯佛經的聖者,直接採用了中國伏羲聖王所傳下的道家的用詞,用道家所說的「命門」、「精氣」。可見此經渾然天成,融匯中西聖人之言,絕非凡夫的智慧所能翻譯,所能領會。

此經被中國皇室秘藏,中國皇朝顛覆後此經已經失傳。不意卻已東傳日本,從日本人刊刻的續藏經中又重見天日。有個別錯字與錯斷標點處,是排版校對所致。】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情氣盡,已命終時,『地水火風空』皆散盡,有何身分?向其『中有』,亦向後生?」

佛告舍利弗言:「如汝所問。眾生身分,依果報限,以天命生,受父母氣成身分故。果報盡時,天命限時,至死期,而『地水火風空』大散滅。雖『五大』滅,『識大』不滅。何以故?『識』者不依果報有故,不命生故,不氣受故,無始無終,『如來藏』故。『識』以性理,地水火風空大,為身空體,以冥質存。俱依善惡,業因成生。今生業如其依業位。舍此『地水火風空』大,而亦受彼『地水火風空』大。亦生生時,以溼胎卵化生,隨其界而受相應生。隨其果報生六道中。是名『流轉三世』。諸位悲此境界,出人間界,廣說是理,能令眾生,歸於『六大』、『如來藏理』。日日『六大』。時時『六大』。不舍不忘,如來藏理。能合是理,是名『六大法身修行』。

【財富禪註:『地水火風空』五大在人死時消散。而『識大』(心識,因有『人我、心境』差別,故不同於『覺性』)不滅,它與『如來藏』真如自性一體(心識是真妄共有的),不生不滅。】

降魔品第六

佛告阿難:「阿難。當知此經,誠實『難信難行』。非謂『此經不相應,人無信無行』。此經最上成佛直路,為最上者。必有魔障。以是理故,難信難行。」

「何為魔事。有四種魔,大障弘通。一者『天魔』,作障魔。二者『外魔』。三者『他魔』,外道邪見魔。四者『自魔』。有如是障,誠是難行,真是難治。」

「何為『天魔』?」

「依是經者,無不成佛。是故天魔,常作障難。

雖至世間,弘通之時橫遮,不至其弘通時。

或雖世間,有弘通人,又令無伴侶者。

或令傍人為誹謗難,或招災難,令中生苦。

或託於人,告『此經非七佛說』。

或以說弘於世間,令謂『此弘人行邪道人』。

或付天子、國王、三公,令欲不弘此經於國。

悲哉此經,為魔被遮,不廣於弘通流布。我以佛眼,見此難治。唯不依經文字章句,以此經理,傳於心心,廣令世間,弘通流布。

又以方便,令觀音等諸大菩薩,能藏持之,留此經卷,同我護念,不永斷絕。

阿難當知,持傳此經,是人即是大力菩薩,真實行人。」

「何為『外魔』?」

「當有二種:一者『歸氣斷滅魔見』。二者『成神鬼界魔見』」。

「何為『世學歸氣道人』?」

「學世間教,不知心造天地萬物、善果惡果,乃至十界。解知天地、五行、萬物、人間、五蟲,皆是氣造,元氣分散,心亦分散,成虛無心,無後果報。因果撥無,當墮惡趣。

悲哉此人。不知教起此教法者,高地菩薩作轉輪王,出於世間,先見時節,為人間治,設氣造教。心造教者,待起佛說。雖此教宗,不說無心、無神、無報。

後出外道,以自凡心,妄計妄解。轉輪聖者所設聖教,或失其傳。私設無見、斷見等旨,妄立此宗。

此國他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劫初所出諸聖王者,皆是高地大菩薩也。是故所說,一切教示,無有邪妄,皆是正教。以正以善,能治國土,依人民心。

此國他國,今時後時,諸外道者,皆立私旨,破我聖教。豈唯破我所說說教?還破上世聖王所設說示教宗。如是長邪,作妄解故,此人時見,我知見徒,還作誹言:『不知真理,妄迷顛倒,作無益行』。大遮歸向我知見門一切人民,無此經道。」

「何為『世學成神道人』?」

「但守一世,不慮後世。唯知人死成鬼成神,不知出離生死成佛。此教亦復聖王所設聖教旨也,世下時,遍遠聖者故,妄作此解。長記長才,妄學旨者。為修心身,非為才記。妄己不治,唯破他教。」

「悲哉此人。亦復不知,此教本是聖王所設,而不差於如來所說。還見『知見成佛道人』,誹謂『不解天真本性道,無成佛在法界宮,亦無佛居十方淨土,亦無作惡人居地獄,皆是佛者以妄語,成此知見』。人不知是理,是甚愚人,遮歸向人。」

「何為『釋中典會魔』?」

【財富禪註:四種佛門內部外道魔。】

「當有四種。一者『文字博學見魔』。二等『愚痴要約見魔』。三者『易行著相見魔』。四者『難行著相見魔』。」

「何為『文字博學見魔』?」

【財富禪註:鑽研經句,不知實義,遮蔽見性真法者】

「著文沙門,於我所說諸大乘經,盡藏盡部,分別文句,作解作傳,講之釋之。唯明文字章句義理,稱『我大智,多聞強記,一切經義,通達無暗』。不知其經,真實道理,皆在己心。諸經言者,諸言者,說己心理,非文字義。侈學侈才,立我立慢,還滅我教。深入邪道,成魔伴侶。聞口說言,即是佛語。察意解理,即是外魔。

悲哉此人。不知諸佛出世說法教化本意。若不開悟『佛知見道,不修行成』,修滅凡業、修成聖業;修滅凡氣、修成聖氣。而但應長多聞多才,口給辨,如來出世說法何益?

如是愚人,還見真實、不立文字、知見心性、作佛道人,太作誹謗,謂:『是魔徒』,大遮歸向於此經道一切行。如是邪人,識難治之。

三世諸佛、一切人、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唯解文字,唯持多聞,不覺心性,不修覺道,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是為魔徒。」

「何為『要約愚痴見魔』?」

【財富禪註:不明性理,擇一方便法而遮蔽其他所有法。】

「無智沙門,於我所說諸教經中,取一要文,深著其理,悉舍他教甚深法門,非是真實,非是要道。擇是擇彼,一切廢舍。日日增信,自執妄見。時時增厭,諸佛廣道。強著強執,次第入暗。舍智舍覺,終成極愚。設諸佛現,雖破此邪,諸大菩薩,雖破此愚,不聞不入,還作瞋邪,亦作大謗,道『汝不知,妄破我法』。時見此經知見道人,謂:『是迷人不解要法,妄作覺解。諸佛如見是知見道,廣博無益。云何愚人應能解之?設有能解,示天何益。但舍知見,入惡道』。如是教化,遮我大道。

悲哉此人。不知諸佛,修行成事。一切諸菩薩者,生生增智,世世致理。劫初益見,代代格覺。

如是愚人,諸佛誠度悲之。阿難當知。如是愚人,設得六通,現三昧相,如是天魔,化來所作,勿生一念歸信之心。如是愚人,誠難治之。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切,亦一菩薩。以一句義,不通眾理,持一要文,不明性道,舍智成愚。一向無機,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何為『易行著相見魔』。」

【財富禪註:以念佛方便法為無上究竟法,遮蔽真法與六度萬行者】

「無力沙門,於我所說諸教經中,為化愚痴無根之人,任於過去諸佛方便,亦不得止,設方便教。或歸一佛,歸一菩薩,或持一咒,持一經句,歸之信之。不依難行,滅罪解毒,方便成路。

「或有破戒劣根沙門,倦修眾聖真人正道。如渡得船,見之歡喜,悉舍諸佛戒慧道。一向著住,此方便道。不知諸佛,不得止設,才時方便,權假之道。還以此權假方便,為最上法,謂無上路。

「或作邪思,為『我能得一切道人,未見未得最上妙法,殊勝妙路』。招諸愚人,為彼愚人,設講設會,廣說敷演,而謂『此道最勝極妙。唯限此路,眾生成佛,諸餘經道,皆是難行。一切凡夫皆是下根,若下根人依難行道,百千萬人中,雖一人,實不可有,得成佛道』。

於茲一切魔魅,得便加勢加利,冥成助故,日日長其信心氣,亦日日弘長其邪法流。亦復一切愚人,迷俗於功,茲得幸大作歸伏。所以者何?一切愚人好惡惡事,懶於善行。雖然如是,一切賢聖,一切諸佛,已說今說,作惡人者,非是人間,非是佛徒。今過罪害,後生惡趣,生生世世,得惡果報,永絕成佛,得脫大路。是故舍好,忍懶,勤修,依戒,依定,依慧,修度,忍難,忍苦,依聖學教,恐罪舍惡,趣向聖道。

然今逢此大易行說,不依賢跡,不依聖道,永離惡趣,直得成佛,大慶大喜,皆人此教。

於茲即廢,諸佛正法,豈唯廢我成佛法,也即廢王法仁義聖道。所以者何?令諸人心,深著易行,不知道理。以是理故,親罪親過,親迷親妄,親惡親邪,疏父疏母,疏君疏臣,疏聖疏賢,疏天疏命。豈唯是自然廢聖道也?

彼邪沙門,見此經知見道人,甚大惡之誹謗,而謂:『此修行人,不知直路,遠迷久惑,留難行道。知見道者難解難入,濁惡世中絕不相應下愚人民,千萬億人於中無迷□一。成就此道,誠可咍之』。此邪言流布於世。大遮入於知見道人。

悲哉此人。不知諸佛設方便旨,諸佛設此方便路意,欲先教之,因是為緣起信近佛,漸漸增益一切佛種,引入佛道,開示悟入佛知見道,令得成佛。

阿難當知。念三寶者,是為至於,知見寶處,中路舟筏。爾此愚人,不知舟筏,執此舟筏,還遮寶處,誠可悲之。名『非遮此佛知見道,還遮自己念三寶道』。

所以者何?或是念佛,或是念法,或是念僧,雖是皆實,諸佛說法,是愚沙門所念之心,即邪念故。念三寶法,即成邪法。修邪法故,即墮魔道。自墮魔道故,令他墮魔。自墮他墮,皆破佛法。破佛法故,破念三寶。豈唯墮魔邪類中也?終墮無間大火坑中,無量無邊大劫數間,受無量苦,永絕佛種。如是愚人誠難治之。

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不依此經佛知見道,『念一如來,念一經句,念一菩薩,唯是一行,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白佛言:「世尊。如是愚人,云何得脫魔法魔徒,應還信佛?」

佛言:「阿難。如是愚人,即止慢心,回心還思。應當思念,『我是愚人,我是惡人,當墮三塗,火坑之中。但有諸佛,以大慈悲,能設方便,為我等故,說此易行念三寶道,令我愚人永離三塗。是尚慶餘,應如是我往淨土者,誠不思議我法方便,更不應對他人勝道。如是思念,或念佛寶,或法佛寶,或念僧寶。向其念寶,一向專念,無他思求。依我劣根,無由勝道,唯歸如來方便之道』。於自他相,無是無非,不遮他道,唯向自身,拂心垢,欲專念誦。則眾魔退去,其三寶現。自無罪,亦他無罪。故即成我教。

念三寶法,若一念生自勝他,劣增上慢心,還作魔行,亦離佛行。諸佛真實知見,道:『尚謂自勝他劣等者,即為魔道』。何以故?此佛知見者,為得作佛耳,非為見自勝他劣,生慢心故。何況於為修佛方便,劣行尚爾,以自劣為勝於他勝道也?」

「何為『難行著相見魔』?」

【財富禪註:以密咒為無上法,不知是佛方便導歸正法,而引人貪神通妄境者】

「有沙門,我法中,為極惡人,及極愚人,亦極邪人,亦諸闡提。生盲生聾,諸佛神力,諸菩薩力,一切不及。以佛方便,設一絕妙不思議術,以神咒,咒一切罪人,令得解脫。於此咒術,法爾自然,有十種功。

何為其十?一者凡夫轉成聖仙。二者罪惡轉成善德。三者闡授轉成解脫。四者流轉轉成往生。五者魔障轉成賢業。六者病惱轉成治安。七者中夭轉成長壽。八者天災轉成神福。九者怨敵轉成恩伴。十者兵亂轉成靜平。

其餘尚有,無量神驗。此咒術者,難行苦行,而面前現,種種神驗。

或有邪念上根愚人,或利慾者,為世歸依,或樂驗者,為驗術故,入於山林,識濯木食,種種難行,得大神驗。出於世間,驚一切人。即謂:『是法諸佛法中,最上最勝』。化諸人民,引入邪道,不知如來方便所設,唯樂一切奇怪妄事。永沈邪見,悉墮魔道。終必當墮三塗火坑,豈唯自成奇怪?邪徒自失正道,還令諸佛大聖道,共成奇怪法,無其正道。誠可悲之。

阿難當知。諸佛如來設此方便神驗法者,第一為欲難救罪人,能救令入解脫門也。是故諸佛,以初五功,為真實設。第二亦以慈悲心故,於現世生,欲天下平萬姓安故,以後五功,為次實設。其餘有驗,皆是咒力自然,功驗自然。

此愚人,著其神驗,種種奇怪,無益名譽,忘失本意,成佛實驗。瀧水逆流,山嶽移他,咒縛鬼神,咒水為湯。是事何益?但實得脫有道沙門,令損國水之逆流,令害人鬼咒之縛者,是有益故,即是佛事。除如是術。

彼邪驗人,時見此經知見道人,還作誹為無功無德,謂:『道人愚痴,不知我有功德。修無功能,下劣淺道』。大遮諸佛真實正法。如是愚人,誠難治之。

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不依知見成佛正道,修無益驗,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何為『知見差路障魔』?」

【財富禪註:不知真法知見,修行入陰魔境。】

「當有十類。一者禪坐不得迷魔。二者辨達不悟迷魔。三者凡聖不別見魔。四者慮難不發見魔。五者慮易差路迷魔。六者知見不修見魔。七者能修不見迷魔。八者見空不中迷魔。九者見滅不實迷魔。十者心教不同見魔。

如是等有無量魔見。但以略示此十類魔。學士觀察。勿墮此中。

何為禪坐不得迷魔?

【財富禪註:以禪定某種境界為見性,成大妄語。】

趣向知見,一乘道人,為工夫故,修行禪定。從朝至晚從夕至曉,但空靜慮。日久年久,如是漸了見無物,心寂然空,無想無念。見此空入,為是『佛性』,道:『我禪中得佛知見』。更無顧故。不知諸佛知見道者,心是聖是智,是覺是理,但空寂體。是知一端,又未真實,如是久修,習練定心,得定中靜。又以非『真佛性』故,無起時靜,故於定中,心靜空淨起故,定時心散,生平有人道之,定時起時,心差別非於此。又迷不知心散,是依不得,實知見故,還唯心散。是依修禪,尚未練故,益修空定。隨修入空,唯見絕空了,不得實『佛知見』道。學者須知,勿入此魔。若誤入者,設經劫數,不得知見。魔恐此魔。

何為『辨達不悟迷魔』。

【財富禪註:知解宗徒以見性辯才機鋒為上,也能得自在,而不時時見性與六度萬行。】

趣向見知,一乘道人,見維摩等,住不思議解脫大士,機辨活發,無礙自在。r> 思知『見性機辨妙』,而專代辨達,行住座臥,唯行機活。久修之故,終得習練而至得自在,而惟『我已得諸佛,知見辨自在』。

心不顧理,理不知『諸佛知見道者,是誠是雅,是靜是德』。但辨達機德,是知見一端,而未真實。

『天鬼領氣障魔』十:

一高智破戒報魔。二持戒輕智報魔。三修定著怪報魔。四智戒四見報魔。五依寶不法報魔。

六妙解無報報魔。七智行慢心報魔。八有智無質報魔。九表學誑人報魔。十長辨樂輪報魔。

『外道邪見障魔』二:

一歸氣斷滅見魔。二成神無果見魔。

『釋中邪解障魔』四:

一文字博學見魔。二肝文要約見魔。三易行倦厭見魔。四難行奇怪見魔。

『知見差路障魔』十:

一禪座不得迷魔。二辨達不悟迷魔。三凡聖不別見魔。四慮難不發迷魔。五慮易差別路魔。

六知見不修迷魔。七能修不見迷魔。八見空不中迷魔。九見滅不實迷魔。十心教不同迷魔。

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四十餘年所說經中,常說『應念應稱佛名』,如藥師佛、阿彌陀佛。以心相念,以相舌稱,得何功德?」

佛言:「天王。有四種義:一者親近大聖;二者願樂聖□道;三者加受聖助;四者因緣聖入。以如是義,說功德大」。

白佛言:「世尊復說,常念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彌勒,是亦云何?」

佛言:「天王。說念觀音,此菩薩從耳根圓通,起大智慧。其智慧體,即大慈悲。其慈悲心,即大行願。是即一切諸佛道體。一切眾生如是行道,念文殊者得大智慧,念普賢者入大行願,念彌勒得者得大慈。」

「悲智悲行者,佛道大綱。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東西南北上下諸佛,及其大法,無一入,悲智行佛法。無一如來,非智行得成佛者。無一眾生,非非悲智行當成佛者。若說『智悲行外,有一成佛之法』,是外道說,非七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為智悲行。難行苦行,度自化他,已成佛道,當成佛道。無有一佛及一菩薩,不自修行智悲行道,而依他佛他菩薩力,得成佛道。若說『有不自修行功,依他力,得成佛道』者,是波旬說。非說佛說。」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

【財富禪註:大梵天問佛:「世尊。為什麼修善功德,以及憶念佛名號,能往生淨土。什麼原因呢?】

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

【財富禪註:佛說:「天王。初學菩薩人,以及下根器的修行人,害怕在這娑婆世界裡,行六度萬行,以及修行開悟佛知見。或者感動啊疲倦,或者會退轉本願。佛以方便,示現淨土,使人在淨土成就五根五力(信願行向地),再還歸娑婆世界,行滿六度萬行。所以說了往生淨土的法。」】

「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義』;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財富禪註:修淨土者,有兩種根機。上等的是『今生得利殊勝根器』,下等的是『來世得利下劣根器』。】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

【財富禪註:什麼叫『今生得利殊勝根器』?】

「初心中,有利根敏慧。開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

【財富禪註:初心修行人中,有利根聰敏之人。見到淨土經典,就明白阿彌陀佛、釋迦佛,勸人往生淨土的原因,是佛的善巧方便,不要阻止。說真實義,是為了讓眾生,修行普賢(菩薩行願)大道。不求往生,當世就向普賢(菩薩行願)大道修行,即成為大根器的菩薩。】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己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時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方善。」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為了往生淨土,觀想佛身的時候見到還是自己身,明白了『自心是佛』。當明悟這個道理時,頓時知道,這個五濁惡世穢土,其實還就是淨土(只是自心染著未淨,顯現的還是五濁惡世穢土)。不舍自身,就是佛身。當時就明白了,成就『五根五力』(『十信、十願、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的根器與力量),不用靠往生淨土,就能行六度萬行。】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念念通徹於十念者,即得成就菩薩大行。不借往生,直行萬善。」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為了往生淨土,修行念佛法門,不能具備『十種心念』。在前面法會上,彌勒菩薩曾經問過這『十種心念』,佛已答過。這『十種心念』是一切菩薩修行本心本願。念佛之人,應當常常修『十種心念』。能夠念念不忘並通達『十種心念』者,即生成就菩薩大行,不用靠往生淨土,就能行六度萬行】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三心』: 無暴、無散、無亂、無垢、無邪是。

得『至誠心』:於其心相,無偽無欺,無焰無妄,無疑無貪,無瞋,是施是戒,是智是理,是慧入悲,是敬是讓,是義是理,是『觀音心』,是即佛心。

得『大深心』:於其心相,無粗無動,無散無亂,無卒無暴,無暗無迷,是忍是定,是慧是覺,是見是辨,是明是審,是慎是慮,是『文殊心』,入即佛心。

得『發願心』:於其心相,無厭無倦,無懈無休,無退無轉,無放無逸,是進是方,是願是力,是勇是猛,是活是發,是格是致,是『普賢心』,是即佛心。

是『三心』者,菩薩真行。心心成就,即得大道。不借往生,直行萬善。」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為了往生淨土,修行『三種心』:無暴、無散、無亂、無垢、無邪。第一、得『至誠心』,無偽大悲,是『觀音心』。第二、得『大深心』,大智不迷,是『文殊心』。第三、得『發願心』,十大行願,是『普賢心』。是即佛心。這 『三種心』者,是真菩薩行,得此心者,成就大道,不用靠往生淨土,就能行六度萬行。】

「或菩薩,能知佛慮,能聞佛說,為往生故,修往生行,聞說:「唯稱佛名,修有福者,皆得『胎生』:或宮殿中,或蓮華中,經五百歲十二劫,不見佛身,不聞正法。若有開悟『五大智』者,即得『化生』: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所,寶座之上,即見如來。」 即聞正法,即發信心,速解『五智』——

「所謂『佛智』者:心佛眾生,圓通根本,『普賢菩薩法界大智』。

『不思入智』者:菩薩所住,不思議解脫,菩薩大權方便自在大智』。

『不可言智』者:真空妙空,『文殊菩薩般若大智』。

『無等無偏最上勝智』者:諸佛知見,『觀音菩薩一乘大智』。」

「往生修行菩薩,欲得彼『化生』故,修行『五智』。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加被開悟如是『五智』。即證諸佛無上大道。不借往生,直行萬善。」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為了往生淨土修行,聽聞佛說:「只稱佛名號往生的,只能胎生在宮殿或蓮花中,多劫不見佛。若能開悟『五智』,當即『化生』,花開見佛」。此人就發心理解『五智』:所謂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思議智、不可言智、最上智(會三歸一入一真法界)。學菩薩人為了『化生』修行這『五智』者,阿彌陀佛以本願力量加持他,使他開悟此『五智』。當即證得無上大道,不用靠往生淨土,就能行六度萬行。】

「如是四輩,名為『今生得利勝機』。」

【財富禪註:以上四種學菩薩人,叫『今生得利殊勝根器』。不用靠往生淨土,就能行六度萬行。】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

【財富禪註:什麼叫『來世得利下劣根器』?】

「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

【財富禪註:有的下等根器的愚痴學菩薩人,雖然聽到了淨土方便法,不解其真實義,不行菩薩大道。只念著佛國淨土、快樂長壽。這都是愚人啊。】

「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已散亂粗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己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華,胎生之中,無苦無惱,安樂歡喜。經多少劫時,開蓮華,即見彼佛,無上相好。即聞彼佛,說一乘法,漸開聖悟,次得聖位。」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專念佛號,一心不亂(不受其他外境、他法、他人擾亂,能自淨其意、自然孝慈)。命終之時,自然下品往生,胎生於蓮花中,離苦得樂。多劫以後花開見佛,才能聽到佛說『一佛乘真法』,逐漸開解聖悟,然後得到聖果。】

「或有菩薩,強欲強惡,常作殺生,深著肉味,偷盜他財。大求富福,衣服殿屋,美色亂行,憂悲短命,強求長壽,欲無頂絕,不知世理,暗心迷倒。聖人下教,賢人示化,尚不云何。如是愚人,隨於其人,其性其意,聞說『極樂世界妙事『百寶莊嚴,寶珠充滿,百味飲食,甘露湧㪍,遊行自在,無不隨意;菩薩眾生,壽命無量,無數沙劫,神仙不及;人相好妙,美絕口天女,歡樂無盡;無晝夜,春秋不來,無寒無熱,如仙宮年,尚於彼宮,絕出無對』。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令諸愚人,欲所欲達,願樂往生。漸漸增進佛境界,樂改惡行,善合於聖道,遠離邪毒。現世安樂,命終如願,即往極樂,蓮華胎生。時至開華,見淨土相,絕出人間,仙宮天堂。所願滿足,修菩薩行,終至菩提。」

【財富禪註:有的學菩薩人,惡業不斷,不淨其心。佛菩薩隨順這人的貪慾,說淨土的好處,比天仙享受的還好。於是這人發願念佛往生,逐漸淨化了心靈,現世安樂,臨終往生淨土。下品胎生蓮花中,到開花時,見到淨土確實美妙超過天堂。在那裡修行菩薩道,可以在淨土一生成佛。】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劣機』。」

【財富禪註:以上兩種人,叫『來世得利下劣根器』?】

「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闇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

【財富禪註:人有這二種根器,都能得利,對人有大利益。所以諸佛對於『往生淨土』法,只排除掉一種人——(謗真法者):那種人自己愚痴,不解真法,教人邪法或者小善小法,以此為最殊勝。他們卻想要遮蔽,或者除去『一佛乘無上真法(見性成佛)』。這種謗法人,違背了佛的本願,所以不得往生淨土。】

「云何『背彼本願心』也?」

【財富禪註:為什麼說『違背了佛的本願』呢?。】

「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財富禪註:阿彌陀佛,常說『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常護念『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只想讓下界一切眾生,都領悟『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不把小善小法方便法當做自己的本意。佛常常守護在娑婆世界修行『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者,不把往生極樂淨土修行當做自己的本意。】

「但發弘願,令得往生『一心』。愚人不堪於此修行成,故爾不得止,立往生願。」

【財富禪註:阿彌陀佛只發願讓眾生都能往生『一心淨土(自性淨土)』。愚人不解真理,無法在娑婆世界修行『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所以不阻止人們往生淨土,讓他們發願往生淨土。】

「彼佛心念,無隔娑婆、安養之思。娑婆安養,一通平等。此界他界,更無有差。彼佛心念,無隔念(自?)念他之心」。

【財富禪註:阿彌陀佛的心裡,沒有娑婆世界和淨土的差別,娑婆世界和淨土,一體平等。此佛國土他佛國土,更無差別。阿彌陀佛的心裡,沒有區別念自己佛、念其他佛的心。】

「何以故?爾一佛眾佛,眾佛一佛,法身一體。此佛他佛,無有差故。」

【財富禪註:為什麼呢?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一切佛的法身是一體的。此佛與他佛,無有差別。】

「人間大君,尚無我,而念自念他,心不作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梵王果報,尚清淨,而天上天下,目不見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

【財富禪註:人間君王,崇尚無我(為天下為自身),對天下對自身,心裡是一體的,沒有差別,何況圓滿的果地佛呢?天上的梵王,崇尚清淨,以天上天下看做一體,都沒有差別,何況圓滿的果地佛呢?】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於已前說,光明遍照念佛眾生。此事云何?」

【財富禪註:這時阿難問佛:「世尊。您以前說過,佛的光明,遍照念佛眾生。是怎麼回事?」】

佛言:「阿難。此光明照,非有『念我念他』差別照之境界。眾生能觀佛三昧,三昧成,見『是心是佛』,解『法身』理,通『一乘道』。法身光明常照十方,更無『照彼照是』差別,自心合彼光明,則自當於此光。唯有彼佛,因地本願,取之不舍。」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這個佛光普照,沒有『念自己、念他佛』得佛光照的差別。眾生觀相憶念佛,會知見『自心是佛』,知道了『自性是佛法身』的道理,通達『一佛乘真理(見性成佛)』。這自性法身的光明,長照十方,無有『照此處照他處』的差別,自心就是與此光明一體。只因佛在因地發過願,要普度眾生,所以諸佛對於此等領悟了『一佛乘真理』(見性成佛)的眾生,護念不舍。】

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觀佛十念、三心、五智』,其法何『已成就一』?其菩薩永留此土,定不可求往生淨土?」

【財富禪註:阿難問佛:「世尊。菩薩修『觀佛十念、三心、五智』,為何說他們『已經成就一佛乘』?這些菩薩,是永遠留在娑婆世界了,一定不要求往生淨土嗎?」】

佛言:「阿難。若菩薩在無佛世界,戀慕如來,欲得生他方淨土。見佛聞法,受法樂樂者,謂於法中,成就一者。即得往生,他方淨土,及生都率。於極樂者,即得往生,上品上生。」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若菩薩在無佛之世,仰慕如來,希望往生淨土的。從佛法中成就了『一佛乘』,就可以往生任何佛國淨土,或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願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即刻就得往生,而且是即刻花開見佛的上品上生。】

「時見彼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切菩薩。即遊他,見一切佛。即聞正法,妙法華經,華嚴般若,一切大乘。

於都率者,亦得往生,四十九重摩尼寶殿,親直見我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寶生,藥師佛等。即見供養教主,彌勒,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地藏,維摩詰,及虛空藏等,難見菩薩。及見供養,不動威德夜叉三世難見明王。亦見供養辨才吉祥,多聞王等菩薩大天。亦復即見,摩阿迦葉,舍利弗等,菩薩聲聞。即聞大乘,成佛法也。

【財富禪補註:第一種『在世間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二種『在世間見性成佛,而行菩薩願』的,都已知道娑婆就是淨土,在世間行六度萬行,不再發願往生淨土了。

而那三種修『十種念心、三心、五智』的,還沒有肯了自心、見性成佛,也暫未發願在娑婆行願大千,故而到淨土再學此『大乘法』。】

白佛言:「世尊。入養都率,以何為『難得安往生土』?」

【財富禪註:阿難說:「世尊。去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安住,為什麼說,兜率淨土是非常難得的、可以安住往生的淨土?】

佛言:「阿難。都率天宮,是有漏土。一切凡夫,修行十善,念彼彌勒,即得往生。念藥師佛,念觀世音,普賢文殊,一切亦然。」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是有漏的淨土。一切凡夫,只要行十善,念彌勒佛的佛號,都能往生兜率淨土。念藥師佛、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求生兜率淨土,都可以往生那裡。】

「諸佛常在,於此宮中。一切凡夫,常見諸佛。此土即是,三世諸佛『補所土』故。極樂世界,淨琉璃土,有此宮中。譬如維摩,斷取東方,歡喜國土,入其室中,阿閦如來,在於室中,彼斷取故。會畢時,則其土還本是宮,即是『補所土』。故三世常住,不還本所。依如是理,凡夫往生,都率為易,安養世界。」

【財富禪註:在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諸佛常在那裡的兜率宮中。一切凡夫,都能在那裡見到佛菩薩。這個兜率淨土,就是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佛)的『補處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淨土,東方阿閦佛的琉璃世界淨土,在兜率天宮中都有。這就好比是維摩詰經上,維摩詰大士斷取東方佛歡喜國土,到他的方丈室中,於是阿閦佛就在他的房間裡了,這是他斷取過來的。講完法以後,就只剩下他的兜率天宮了。這就是『補處淨土』。所以三世佛都在那裡出現,不回本土。按照這個道理,凡夫往生兜率淨土,比較容易。】

「無漏土故,未盡比丘,亦不得往。何以故爾?雖已盡漏是小結,漏道行。彼安樂土,大乘土故,以是為難。

但有往生,一切凡夫,依『二生』者。」

【財富禪註:其他佛的極樂淨土(如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淨土,東方阿閦佛的琉璃世界淨土),都是無漏淨土。如果沒有漏盡,比丘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雖然他們斷除了小煩惱,但大道還有漏。所以那些極樂的大乘淨土,很難真正往生。那些極樂的大乘淨土,凡夫往生那裡的,都要『二次往生』才能真正往生。】

「云何『二生』?是此依彼,阿彌陀佛,本願力故。以方便功,造作蓮華,其品分九。華中胎生,上者一宿,下者十二大劫。經中隨其功德,大小多入,或其罪障,輕重多少,蓮華開,有少遲速不同。」

【財富禪註:什麼是『二次往生』?這是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在極樂的大乘淨土,以方便力,造九品蓮花,讓那些凡夫往生那裡的,先胎生在蓮花裡。隨其功德多少、罪障深淺,『花開見佛』的時間不同。上品往生的,一宿(一個晚上)就花開見佛;下品往生的,最多要經過十二大劫才能花開見佛。】

「所謂『二生』:其『一生』者,現生命終,從此土,生於蓮華中。此蓮華者,雖有彼土,蓮華中者,亦非彼土。經多少劫,自然合於諸佛大道,懺悔先罪,罪已消滅,自然開悟修行大道。是為『一生』。大道行時,蓮華即開,其時實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諸大菩薩,圍繞住所。是『實往生』,為是『二生』。亦有九品。」

【財富禪註:所謂『二次往生』:

『第一次往生』,指凡夫現實命終,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淨土,先生在蓮花裡。這個蓮花雖然有淨土,但是還不是真正的淨土。在蓮花中累劫修行,懺悔罪障,罪障都消滅了自然開悟修行大道。這是『第一次往生』。

『第二次往生』,指在蓮花裡開悟大道以後,蓮花開放,才是真實往生到極樂世界了,看到佛菩薩圍繞住所。這『花開見佛』,就是『第二次往生』。】

「外有『一生』。此有四輩:」

【財富禪註:此外,還有『一次往生』的,不須經過蓮花,而是直接往生淨土見佛。有四種人:】

一者修行『六度』,開悟發智,菩薩道人,即得直生,彌陀佛前。

【財富禪註:第一種:行六度萬行,並且『開悟發了菩薩智』的菩薩,可以直接往生淨土,即見阿彌陀佛。】

二者漏盡大阿羅漢,忽回心,發大乘道心,亦修其道,即得直生,阿彌陀佛前。

【財富禪註:第二種:已得阿羅漢果者,並且回小向大、發心修菩薩道的,可以直接往生淨土,即見阿彌陀佛。】

三者雖未得盡諸漏,亦雖未得六波羅密,受持法華,一佛乘典。如說修行,隨分達得。於佛智見,開示悟入。即得直生,彌陀佛前。

【財富禪註:第三種:雖然未成阿羅漢果,也未遍行六婆羅蜜(六度萬行),但是受持法華經等一佛乘經典,照佛說的修行,隨自己的本分實踐。對於佛說的『一佛乘真理(見性成佛)』真正領悟了。(信心不逆,常覺不迷。也不因錯認定境為自性而誹謗真法)。此見性不迷之人,可以直接往生淨土,即見阿彌陀佛】

四者受持無上神咒,毗盧遮那、阿閦寶生、不空成就、阿彌陀佛,三世諸佛,一同總持,神便咒術,諸秘神咒,諸佛秘咒,所咒咒成,是故能成,非是諸佛私助私成。是咒法成,咒惡成善,咒迷成覺,咒罪成福,咒凡成聖,咒障成淨,咒難成易。於咒力者,一切諸佛所不及力。

【財富禪註:第四種:受持無上密咒(如往生咒、心中心咒,五方佛神咒等),總持五方佛、三世諸佛密咒,所咒之事就會實現,所以能往生淨土,不是諸佛另有加持的。這些密咒練成以後,能咒惡人變成善人,使迷人變成覺人,使罪人變成有福人,使凡人變成聖人,使障難變成清淨,使難事變成容易的事。這些密咒力量極大,有些事連佛力都不及。】

意念圓月,中座五佛:毗盧如來,放黃色光;阿閦青光,寶生赤光;阿彌陀白光;不空紫光。右手能作,五色光印。口誦神咒,光明真言。咒自咒他,即成法身。即得直生,彌陀佛前。

【財富禪註:持誦這些密咒時,憶念觀想一個圓月,圓月中座著五方佛——中央為毗盧遮那佛,放黃色光;東方為阿閦佛,放青色光;南方為寶生佛,放紅色光;西方為阿彌陀佛,放白色光;北方為不空成就佛,放紫色光。(五方佛的)右手都結著各自五種色光的手印。口誦神咒光明真言。咒自己或咒別人,讓他們成就法身。這個被咒力加持的人,就能直接往生淨土,即見阿彌陀佛。】

是咒往生,一切不擇,善人惡人,智人愚人。佛力不及,但咒力成。

【財富禪註:持誦密咒往生淨土的法,就什麼也不用管,不管善人惡人,聰明人愚蠢人,都能往生。這些人佛都度不了他,但咒力能度他往生淨土。】

唯有一障:於過去世,不結緣者,不殖因者;不遇此咒者;雖有遇咒,不發信心。為失大利。如是惡人,五佛諸佛,不雲之何。

【財富禪註:密咒往生法只有一個障礙:在過去世,沒有結過佛緣的,沒有種過善因的;遇不到這個咒的;雖然遇到這個咒,但是不信的人。失去大利益。這些惡人,五方佛、一切諸佛,都沒法度他。】

白佛言:「世尊。若有惡人,聞此咒力,有如是功。以咒力故,還作惡行。為云何之?」

【財富禪註:阿難問佛:「世尊。要是有惡人,聽到密咒有如此大神力、功德,想用密咒之力做惡事,怎麼辦呢?」】

佛言:「阿難。如汝所言,依其理故,諸佛秘之,不妄授人。唯有宿善,得遇此咒。雖然如是,信心持咒,依三密力,自然忘惡,自然去罪,心身清淨,作善人也。」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正如你所說的原因,諸佛吧這些密咒秘藏,而不隨便傳授於人。只有遇到大賢善之人,才傳授給他。雖然如此,(哪怕是惡人)只要相信並持誦密咒,有三密之力加持,他會自然斷惡修善,變成善人。」】

白佛言:「世尊已前所說,『十念生』為下品下生。今為『十念』化生往生,云何解之?」

【財富禪註:阿難問佛:「世尊以前(在阿彌陀經中)說過,惡人用『十念』法(臨終念佛十口氣)求生淨土,也能得個下品下生。現在說『十念』(持十種佛心念)能得上品化生往生,怎麼回事呢?」】

佛言:「阿難。已前說者:臨命終時,依知識教,具足十念,日□惡逆,其時功少,是故往生下品下生。今所說者:常修『十念』,至『十念道』,道人是也。是故往生寶座之上。」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以前(在阿彌陀經中)說過:惡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用『十念』法(臨終念佛十口氣)求生淨土,因為善太少、平日作惡太多,所以只得個下品下生。現在說的『十念』,是持十種佛心念,這是大善修行人,所以能得上品往生,化生在蓮花寶座之上。」】

白佛言:「世尊。如阿彌陀本願言者,除五逆生及謗法生。亦如下品下生人者,謗法五逆皆得往生。云何如是有差別也?」

【財富禪註:阿難問佛:「世尊。(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本願說過:『唯除五逆罪人,以及謗法者,不得往生我西方極樂淨土』。為什麼(在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中)佛說『謗法者,五逆罪人,也能往生。』為何有這樣的差別?」】

佛言:「阿難。如本願言,是皆彼佛成往生法,故除之耳。若彼如來,念我佛故,曲今逆罪,惡人往生,是不當理。若有爾者,阿彌陀佛,不成就願,不成佛道,應墮無理罪過之中,非是大聖。」

【財富禪註:佛說:「阿難。如(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本願所說的,這都是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法時,除去了五逆罪人,以及謗法者,不得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並不因為念佛名號,就私自除去了這些人的罪,那樣就不是大聖了。」】

「如彼下品下生人者,依智識教,至誠懺悔,先惡先罪,一切舍惡,改心清淨,即成正心,具足十念,成改新人。當知是人,正心無罪,而善人徒。是自往生,非彼佛私,亦復如來,加被力者。是人即是,善人之徒,云何彼佛,不加被之?」

【財富禪註:(在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中)佛說的『謗法者,五逆罪人,也能下品下生』,是因為這些人臨終聽到善知識教導,馬上懺悔了所有罪障,其心還復清淨了,那一刻他就變成善人了,他這時用『十念法』也能往生。這不是佛用私心加持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變成善人了,並求生淨土,所以得佛加持。」】

「不論凡聖,於生『一生』,謂善人生,則為都率天宮是易,為安養難。」

【財富禪註:「不論凡聖,要是『一次往生』,這是善人才能往生的。而且,善人要想『一次往生』,以兜率內院為容易,以往生極樂淨土為難事」。】

「亦論凡聖,於生『二生』,謂惡人生,則為安養世界是易,為都率難。」

【財富禪註:「分開凡聖,要是『二次往生』,這是惡人的往生極樂淨土。惡人只能『二次往生』極樂世界為容易,到兜率內院淨土反倒難」。】

「唯於依咒,三密行,與行一乘道佛知見者,安養都率,同共為易,更無有難。」

【財富禪註:「依照密咒(如往生咒),心口意三密相應,以及行一佛乘真法(見性成佛)者,往生淨土,往生兜率內院,都很容易,沒有難事」。】

白佛言:「世尊。於三密行,咒與印,下凡夫下愚,能堪修之。於心月者,更所不堪。應云何行?」

【財富禪註:阿難問佛:「世尊。對於三密行,密咒和手印,下等愚人和凡夫能修。對於如來禪的『見心中月輪』,他們沒法修。該怎麼修呢?」】

佛言:「阿難。真言行人,有四種根。上智行人。三。

【財富禪註:此處文字脫漏。】

薄伽梵在楞伽山中,為大慧菩薩,等天仙大眾,說極大乘法。

【財富禪註:此經為靈鷲山法會上世尊宣說。在此處提到:在楞伽會上,佛也曾說過類似的『如來真實禪』法。】

佛告阿難:「汝等人天,實欲成佛,當直修『如來真實禪』,治身治口治意。以其散亂者,能入自覺,聖智境界,成就無上佛身。

阿難當知。其禪那者,以三種義,成就其體:

一者工夫【註:精通那些】法相法理。解除邪理,證致正理。

二者攝取聖道。正心解治放心,證得道心。

三者會感三昧覺道解。轉凡質,證成聖果。

佛告阿難:「是『如來禪』,有前方(便?)禪,中得道禪,後真實禪。」

「云何『(前)方便禪』?」

【財富禪註:『成佛禪』初位:覺觀一切乃是自性法身空性。】

「當觀毗盧遮那佛,空理,一道身。是此毗盧遮那如來,法性虛空體法界身,遍一切界」。

佛告阿難:「先欲觀如來虛空體,當□觀得自己一切心體,無相絕離,寂滅空莫,而無一毛。我(我所有)是一虛無佛法身。觀之了,令心為絕空真際體,而得一切無動境,是為『定』成。能入畢者,離一切煩惱,永無歸生死。是名『前方便禪』。亦名『大乘初門入道觀』。

佛告阿難:「云何『中得道禪』?」

【財富禪註:『成佛禪』中位:具菩薩五德,善巧方便六度萬行。】

「菩薩欲觀如來法界身,當觀自己,一個心相,元來妙理,圓滿微塵藏海,而自成自覺聖智體,常樂我淨德。此有五菩薩德,當修行是『如來禪』道。」

「云何『五菩薩德』?」

「今思過去無數大劫,於阿彌拏之阿彌拏劫前之阿僧祇之阿僧祇劫前,出世阿彌拏之阿彌拏諸佛,阿僧祇之阿僧祇諸佛。於其諸佛,有一毗盧遮那佛。

此毗盧遮那佛,一躬分定慧,身成二菩薩:

一『智慧身菩薩』,其名曰『應聲菩薩』【註:觀世音菩薩】,是毗盧遮那佛右身分也。

第二『禪定身菩薩』,其名曰『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左身分也。

『應聲菩薩』,依智慧本體,分『理、智、悲』三體,成三菩薩。元身『理法』,是『應聲菩薩』也。

右手『智慧』,是『空藏菩薩』也。

左手『慈悲』,是『地藏菩薩』也。

  

『普賢菩薩』,依禪定本體,分『智、行』二體,成二菩薩。

元身『行願』,是『普賢菩薩』別身。『知見』,是『文殊菩薩』也。

  

『應聲菩薩』【註:觀世音菩薩】,住『行願』,西方,主東方慈悲。【註:仁,東方木】

  

『普賢菩薩』,住慈悲,東方,主西方願。

【註:義,西方金】

  

『空藏菩薩』,住智慧行,南方,主北方儀業。【註:智,北方水】

  

『文殊菩薩』,住儀業,北方,主南方智慧。【註:禮,南方火】

  

『地藏菩薩』,住誠信,中央,主四方德用。【註:信,中央土】

故是一菩薩,娑婆有緣菩薩。此五菩薩,法身自體,周遍法界。故等流而成,人天眾生『五理性心』。

云何『五理性心』?

一、『釋迦理性心』。

【財富禪註:觀音菩薩,慈悲心,仁木。以此存心。】

  

菩薩當觀自己元心,有一個大慈大悲心。是諸佛心,是諸天心。世間有善人,是天地順生人世,能饒益世間,為是人生慈悲,是自然理性具心也。束諸心,成愛和心。束諸業,成撫育業。是心是業,純善心,純善業也。世間有惡人,是天地逆生人也,會災厄苦害。為是人生悲心,是自然理性具心也。束諸心,成惻憐心。束諸業,成救濟業,是心是業,純善心,純善業也。向父母成孝,向子僕成慧,是心最上善心也。此心為天之性,而覆蓋育養萬物。能練熟此心,成常恆不變之位,是為定成。

二、『阿施理性心』。

【財富禪註:普賢菩薩,義理心,義金,以此制約善惡有度。】

  

菩薩當觀自己心理,有一個義理堅固心。為是菩薩行,是天眾道。一切世間,皆依義,正乎而立。依道理而利,是心是道心,是理是道理。善人依之得利,非於義理心有利心,道理自有利。惡人為焉被克,非於義理心有克心,道理自為克。是心向君主成忠,向眾倫成宜,此心為天之體,而堅同保持。能練熟此心,成常恆不變之位。是為定成。

三、『屍迦理性心』。

【財富禪註:文殊菩薩,天地人法界,禮火。】

  

菩薩當觀自己心理。有一個敬儀節格心。是上天法,是眾聖法,其體常不變,其用應於時。大梵王天,定是法於『天』。金輪聖王,定是法於『地』。諸佛,定是法於『法界』。菩薩,定是法於『人常』。是心是正心,是法是正法,是心能成世間方法,及天地之尊卑上下位。能緣熟此心,成常恆不變之位,是為定成。

四、『般若理性心』。

【財富禪註:虛空藏菩薩,智慧心,智水。】

  

菩薩當觀自己心理,有一個智慧照明心。是諸佛光,是諸天明,世間有山原溪谷,河海橋船,無光明,則何行往?雲人間有物事是非,萬法迷悟,無智考,則何執行?雲多大少小,皆智慧之任也。能練熟此心,成常恆不變之位,是為定成。

  

五、『曇末理性心』。

【財富禪註:地藏菩薩,誠信心,信土。】

  

菩薩當觀自己心理,有一個誠信道源心,是薩埵德道。人依世間出世,失此誠信,則一切萬法無得其據。上『四心』,皆得此地而為位。能練熟此心,成常恆不變之位,是為定成。

  

佛告阿難:

「所謂『釋迦理性心』【註:仁木】,以大慧大宥為事,又有『阿施理性心』【註:義金】制之。而不救,『令釋迦理性心』恣慧恣宥。

  

『阿施理性心』【註:義金】,以尤成敗為事,又有『般若理性心』【註:智水】制之。而不赦,令『阿施理性心』恣成恣敗。

  

『般若理性心』【註:智水】,以廣計遠識為事,又有『屍迦理性心』【註:禮火】制之。而不赦,令『般若理性心』恣計識。

  

『屍迦理性心』【註:禮火】,以專讓專節為事,又有『曇未理性心』【註:信土】制之。而不赦,令『屍迦理性心』恣讓恣節。

  

『曇未理性心』【註:信土】,以偏實唯同為事,又有『釋迦理性心』【註:仁】制之。而不赦,令『曇未理性心』,姿實姿同。如是,有互互制詰之理,而不赦毛端之妄。

  

佛告阿難:「五理性心,得其互制,居其本位,合本理而不亂。譬如轉輪聖王城,堀石石相疊,而互制之,互詰之,以不散亂墜落,而城形堅固。德五理性心,如是互制互詰,不令過分,不令不足。

  

於是釋迦居善【註:仁木】,阿施居宜【註:義金】,般若居理【註:智水】,屍迦居真【註:禮火】,曇末居道【註:信土】,而各位矣。世間悉依之,大保建立。

  

佛告阿難:「是此五理性心者,唯一心也,共有共無,唯其有,以為其成,又其無,以得其善耳。如環無端,能觀其元體,而成堅固。又其應用而成,正明以使,物事無量,皆致善也而已。

如是『五理性心』成就者:

  

下品,在人間,修賢聖道,利自利他,令世界安樂,導眾生於菩薩道。

  

中品,入神仙,修菩薩道,化龍鬼妖魅,導佛道,保護世界。

  

上品,生天宮,修菩薩道,保天鎮地,利益眾生萬物。

  

最上品,不定,或交地獄餓鬼畜生,或住人間神仙天宮,或住他方諸佛淨土。分身無量,現形無數,而行佛道,自利他益。

佛告阿難:「如是善心,尚有制詰,成真善也。況於噁心?一切噁心,皆為『五理性心』被制詰,不能生發。」

  

佛告阿難:「生發噁心惡事,有二源。一名『善過源』。二名『虛無源』。」

「云何『善過源』?

【財富禪註:慈悲過頭,反而助惡滅善。】

 

五理性心,偏過於一,以不五者並在。亦復一一長過,不五者制詰。則其佛性之理性,為無明妄氣,遂被漂侵為妄過,速成噁心。

  

其慈悲者【註:仁木】,成愛著心。

其義理者【註:義金】,成憎害心。

其智慧者【註:智水】,成佞奸心。

其敬儀【註:禮火】,成謟媚心。

其誠信者【註:信土】,成偏頗心。

大損聖道。譬如療病人,服藥治病,而過服,以還病藥毒。

「云何『虛無源』?

【財富禪註:以空破戒,以空破五德,成大罪人。】

以五理性心,不至常成,而忽放之。則於其間隙,即生貪、吝、瞋恨、愚惑、妄想等邪意。若生此心,則此心速成就惡作。身成殺害、偷盜、淫亂、謾儀等邪業,口成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等邪言。生而破人,損身恥名,亡子孫,滅倒家門,死而落地獄、餓鬼、傍生、修羅。終無離生死輪迴,憂悲苦惱。

汝等世如出世,六通、聲聞、緣覺,及世間五通、天神、仙鬼等。若見掌中安羅果,始終森羅故,不可委說。

  

如是悉觀,世間微塵,得一切無惑,一切成德位,是為成定。

  

是名『中得道禪』。亦名『大乘中中常修道觀』。

佛告阿難:「云何『後真實禪』?」

【財富禪註:『成佛禪』後位:以菩薩五德,轉三身四智乃至五智。】

菩薩欲觀如來,全體成佛身者,即:以『應聲菩薩釋迦心』【註:仁木】,修『智禪』,離壽者相,得樂德,盡『心意識有為』【註:意識,第六識】,至無量壽佛果,證『妙觀察智』,住無緣慈悲。

【財富禪註:以大悲心,轉第六識意識心為妙觀察智。】

 

以『普賢菩薩阿施心』【註:義金】,修『聖禪』,離眾生相,得常德,盡『阿羅耶【註:阿賴耶識,第八識】有為』,至阿閦秘佛果,證『大圓鏡智』,住無作行願。

【財富禪註:以義理心,轉第八識阿賴耶為大圓鏡智。】

以『空藏菩薩般若心』【註:智水】,修『自禪』,離我相,得我德,盡『我、我所有為』【註:我執,第七識】,至華開敷佛果,證『平等性智』,住無得福德。

【財富禪註:以智慧心,轉第七識我執為平等性智。】

  

以『吉祥菩薩屍迦心』【註:禮火】,修『覺禪』,離相人,得淨德,盡『五根大識有為』【註:眼耳鼻舌身五根識,前五識】,至天鼓音佛果,證『成所作智』,住無相知見。

【財富禪註:以禮儀心,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以『地藏菩薩曇未心』【註:信土】,修『如來禪』,離法非見,得波羅德,盡『無明惑有為』【註:無明斷盡,大般涅槃經】,至大牟尼佛果,證『法界體智』【註:入涅槃妙心】,住無漏覺果。

【財富禪註:以誠信心,轉『無明妄覺知心』為大般涅槃『法界性智』。】

三世諸佛皆依此道,轉因成果,取正覺,名如來、應供、正遍智、妙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是名『後真實禪』。亦名『大乘終室得道觀』。

佛告阿難:是修 『成佛禪』者:

  

下品行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住凡夫地,即悟成佛。

【財富禪註:下品行人,發明菩提心(注意:這裡『發心』不是指『發大願』,而是指『見性』——明白般若真理),就已經『成正覺』。雖然還在在凡夫位上,就已經『開悟成佛』了。】

  

中品行者,得成三時,入普賢道。

【財富禪註:中品行人,時時能在世間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上品行者,是名『一生補所』。

【財富禪註:上品行人,是『一生補處』佛,如彌勒菩薩。】

最上品行者,即是三世諸佛。

【財富禪註:最上品行人,已經成佛者。】

佛告阿難:「修是『如來禪』者,於前、中、後位,雖未得實行實證。

  

世間者,治人間道:

下品道者,得善人位。

中品道者,得賢人位。

上品道者,得聖人位。現在明德。後生天宮。

  

出世者,治沙門道:

下品道者,得善人位。

中品道者,得覺悟位。

上品道者,得三昧位。現在妙異,後生淨土。

【財富禪註:修『成佛真實禪』者,即使未證聖果位,未全得菩薩五德,未轉三身四智五智。也能在世間成為賢聖,或出家作佛門棟梁,後世生天宮或淨土。】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聲聞、天仙、鬼、一切人民,大歡喜。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大梵天王
    得遇三寶,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佛陀累劫勤修、大梵天王請佛住世、僧寶承傳法脈、大善知識慈悲化眾,芸芸眾生於漫漫長夜裡,沉淪苦痛,將無可依怙、無由出離。因此,當以至誠懇切之心,禮敬三寶、供養勸請,如說修行、不疲不厭。願三寶長明之燈,照破眾生無始昏昧黑暗,永燃自心清淨覺醒之光。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
  • 四面神——大梵天王 源起
    四面神 大梵天四面神 ,自然四個面,分別朝著「東南西北」。八隻耳,聽聞八方的求助。四面神大梵天王  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主神,四面神大梵天是[創造], 溼婆神是[毀滅],毗溼奴是[保護],所以大梵天四面神三大天神之一。是創造萬物之主,就是造物主。但是在印度本土,確非常少人拜四面神,他們相信四面神已經創造了宇宙,達成任務返回天上了。
  • 過去古佛眉間白毫放光,梵天問其因緣,結果令他大吃一驚
    梵宮中的大梵天王和天子們聽到這叫聲之後,心中覺得很是奇怪,於是紛紛來到放光佛的面前,求問其中的因緣道:「尊敬的世尊,剛才那宏大的叫聲到底是從哪裡發出的?為何我們都未曾聽過?」放光佛微微一笑,宛如青蓮花綻放。佛先是以神通之力,讓這些梵天們得以見到地獄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
  • 大梵天王能不能玩?我只砍一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十周年慶的時候全民白嫖的精靈:大梵天王。我估計這個精靈用的沒幾個,因為確實強度也就那樣,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可以拿它當個奇兵來玩,你只管大力,剩下的交給奇蹟。相比大梵天王,他的前形態武極梵天應該更為大家熟知,因為萬人敵·機蓋的關卡需要打他,而且難度還不低,起碼當時的確難倒一大批平民玩家。
  • 四面神-天神大梵天
    其實四面神並不是佛教中的佛,而是印度神話中的天神大梵天,泰國的名字叫帕蓬喜納。印度神話體系中的神和佛教有很深的的淵源,隨著佛教的興起,梵天被佛教吸納為護法神之一,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展,華人稱之為四面神,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所以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
  • 佛入滅時,梵天、魔波旬、帝釋天各在盤算什麼?
    剎帝利王族自梵天手臂生,協助梵天統治人間。吠舍平民自梵天腿生,從事農牧業、商業等生產勞動。首陀羅奴隸自梵天腳生,天性最賤,負責服務其他三個階層。換言之,在古印度人看來,一切皆是梵天所作,梵天所化,梵天才是三界六道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 有求必應大梵天
    Phra Phrom有 求 必 應 「 大 梵 天 「四 面 神 Phrom在 泰 國 稱 之 為 拍 蓬 ( 拍蔡 ) , 是
  • 印度教三大神之——梵天
    小編按:梵天是佛教的護法神,他和帝釋天一邊一個經常位於大日如來的兩側。他在印度教裡也是三大神之一,由於形象的特點,被稱作「以蓮花為座者」,這點讓你聯想到什麼?看到網上有人熱衷泰國的四面佛,據說很靈的,小編可以告訴大家,「泰國四面佛」其實不是佛啦,就是梵天。作為佛弟子不要拜錯了哦。
  • 劉軍|梵天淨土覓禪音
    梵天淨土覓禪音【七律】題梵淨山(一)(三)梵天淨土勝蓬萊,疊翠飛紅華物栽。錯落瓊樓連曲陌,參差古木接雲臺。橋橫雙殿佛光照,石秀孤標金頂開。敕賜神碑當絕唱,禪風過處夢徘徊。一石變身生百態,千年歲月不消磨。(七)定心泉摩崖仙洞有神泉,水似瓊漿瑞氣牽。本是觀音衣上露,隨風遺落到山前。
  • 中國一部詭異的符咒之書,記載了「飛機」製造法,卻被封禁千年
    是中國古代人認為一部詭異的符咒奇術,詳細記錄了「飛機」製造的方法,但是封禁了千年。作為魯班的徒子徒孫,不僅僅傳承了魯班的手藝,相傳也學習了《魯班書》裡面的秘書和咒語。如果主人家建房子,不小心得罪了木匠和泥水匠,他們就會利用《魯班書》上記載的秘書和咒語,在建造房子時,在主人家屋基下的那個重要的節點上,或者在家具裡面做一點手腳,雖然這樣解恨,但是會導致這些主人家輕則破財遭殃受罪,重則家破人亡。據說當年魯班的妻子剛剛懷有身孕的時候,魯班就被徵調到王城從事建築工作,由於想念妻子,魯班就造了一個像「飛機」一樣的東西,只要人坐上去啟動開關就可以在天空中飛翔。
  •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梵天,為何如今信奉的人不多了
    梵天是最原始的神,當我感覺到我的「業」,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重大使命和責任。於是梵天開始了他的創造活動。首先在混沌中創造了原始的水,梵天注入他自己的種子(「精液」)梵天的種子繼續在原始的水中生長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胎,當金胎長到足夠大的時候梵天把它分成兩半,上面一半,下面一半,所以世界上有「空間」的概念。面對這空曠的宇宙空間,梵天不知道接下來如何創造。
  • 玄女、乾達婆和梵天所對應的人物
    樂者玄女,舞者乾達婆,歌者梵天梵天,為何煩天?只因要看天吃飯。這些古代的表演者,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是無法表演的。梵音靡靡,靡靡之音,這說的都是梵天們的歌舞。梵天和玄女,不過就是現代藝術裡的那些歌舞藝術表演大師,被尊稱為神。神是什麼?做到了凡人做不到的事,就是神。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乾達婆,聞香識女人,用現代話說就是金星那樣的反串舞蹈演員。
  • 英雄聯盟手遊莫雷洛秘典 LOL手遊鬼書效果介紹
    這裡給大家介紹下英雄聯盟手遊莫雷洛秘典(鬼書),來看看LOL手遊鬼書效果是否有所改動。 英雄聯盟手遊莫雷洛秘典(Morellonomicon): 售價:3000金 耐久+300 法強+70 唯一被動—死亡之觸:+15法術穿透
  • 辛巴畢竟不是「獅子王」:快手封禁,抖音婉拒,與散打哥兩敗俱傷
    一個是統治森林的「森林之王」,一個是帶貨能力強悍的「帶貨之王」。然而,此王非彼王,網紅辛巴畢竟不是「獅子王」。原名辛有志的辛巴,確實非常有志氣。借著直播行業方興未艾的東風,短短的幾年時間,迅速從一個屌絲逆襲成坐擁兩千多萬的超級大V,與李家琦、薇婭並稱為直播行業的「三駕馬車」。但辛巴與另外「兩駕馬車」的四平八穩不同,近日的辛巴卻「翻車」了。
  • 梵天花—真的可以度人嗎
    以前不曾見過梵天花,只記得依稀在某本書上有過一面之緣,不過當我看到她的時候,我這個學渣第一反應是不是傳說中的梵天花(好在沒錯)!難怪理學大師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推薦5篇高武世界小說:一劍西來,天外飛仙,九陰九陽,道佛秘典
    推薦5篇高武世界小說:一劍西來,天外飛仙,九陰九陽,道佛秘典大家好,小編又來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5篇高武世界小說:一劍西來,天外飛仙,九陰九陽,道佛秘典,最近鬧書荒的寶寶們,給你們送來驚喜,今天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的幾部小說,保證讓你意猶未盡,身臨其境。1.
  • 漫畫宗師首登故宮 |「千年一問」大展
    2018年,這位宗師逾250原稿在臺北故宮專題展出,成為首位登上這個藝術收藏殿堂的漫畫家 - 是為「千年一問」。這一幕是董卓火燒洛陽|鄭問故宮大展專頁鍾孟舜以策展人身份把「千年一問」帶到故宮|鄭問故宮大展專頁再後來,已經是2017年,鄭問因心肌梗塞離世,終年58歲。人總是貪新忘舊,這段空白期中,我們看了很多新來的漫畫,慢慢把鄭問拋諸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