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也稱「武」麒麟、麒麟舞,既有「舞」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又有「武」的強身健體功能,二者缺一不可。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在龍崗區,舞麒麟有著上百年歷史。如今全區在冊的共有30多支麒麟隊,廣泛分布於各街道、社區。其中,坂田永勝堂舞麒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多支麒麟隊被列入省級、市級、區級非遺名錄。
今年立春,也是農曆戊戌年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坂田永勝堂舞麒麟送吉祥。麒麟隊十幾人統一著紅色T恤、黑色褲子,或敲鑼打鼓,或吹奏嗩吶,兩隻五彩斑斕、精神抖擻的麒麟舞動著進入張氏祠堂。
在嗩吶、鑼鼓、鈸等樂器伴奏下,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舞動麒麟尾,通過多變而默契的肢體語言,將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醒、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這麒麟儼然是大型貓科動物,搖頭晃腦、左顧右盼、歡喜騰躍,既神秘古老,又趣味十足。待拜了祠堂,麒麟走街串巷,坂田社區家家戶戶開門迎接麒麟拜旺陰陽四角。拜年後,人們會給麒麟一個「紅包」,寓意「利利是是」。
俗話說,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春節期間,龍崗區各街道、社區、居民小組無不沉浸在舞麒麟帶來的喜慶中,百年客家「豪宅」也不例外——大年初二的茂盛世居、元宵節的鶴湖新居均有麒麟拜年、表演。在龍崗人心中,舞麒麟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不僅是祥瑞的象徵,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寄託著海內外遊子深刻的鄉愁。
鶴湖新居門前,群眾欣賞舞麒麟。
上古神獸四靈之首
兩千餘年圖騰信仰
麒麟圖騰已存在2000多年,舞麒麟無疑是對這一圖騰的膜拜、升華。在深圳,有記載的舞麒麟已有300多年歷史。
麒麟是上古神獸,屬四靈之首(其他三靈為龍、鳳、龜),擁有綿長的壽命,還有送福、送子、闢除不祥等靈力,成為2000多年來民眾崇拜的圖騰。麒麟匯集眾多瑞獸特點:龍頭、犀牛角、獅眼、蛇鱗、牛尾等,充分體現了農耕時期的「集美」思想。
傳說舞麒麟成型於唐代,原是宮廷慶賀豐年節慶的儀式,被稱為「麒麟聖舞」。至明朝滅亡,舞麒麟的藝人流落民間,將這一帝王家的儀式傳播開來。隨著客家人第四、五次大遷徙,舞麒麟進入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成為擁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廣東地區有「西獅東麟」一說,即以珠江為界,珠江西岸流行舞獅子,珠江東岸流行舞麒麟。
麒麟走街串巷為居民送福。
深圳有記載的舞麒麟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深圳的麒麟隊出了2位武舉人和13位武秀才。」龍崗區文化館副館長、廣東省非遺促進會理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剛說起舞麒麟,可謂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雖然我國南北方都有舞麒麟,但北方麒麟粗獷,南方麒麟精緻。龍崗地區的麒麟身長五六米,最寬處達一米多,白色布條上繡著「國泰民安」或「風調雨順」等祈福語。「客家人初來龍崗,曾在年節時由年輕人身披五色布(極簡版麒麟)在宗祠跳躍舞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麒麟的樣式也越來越繁複、美觀,但不變的依然是背上的五色。」周剛介紹,麒麟背上的黑、白、青、赤、黃五種顏色,對應的是中國古老的五行。其中,脖子上那一抹黑色代表水德,古代帝王將相尤為重視;白色是正色,在殷商時期頗受推崇,象徵著權力。
工藝精細色彩華麗
開光點睛寓意吉祥
麒麟的製作不僅十分講究,還要適合舞動。完成開光點睛這一古老而繁複的儀式,才能登臺表演。
麒麟屬於工藝美術作品,其頭較醒獅小而精,又要適合舞動,故製作相當耗費時間:先用竹篾紮成骨架輪廓,然後用白紙和皮把竹片密封,選用特殊的繪畫顏料,繪就牡丹、桃花、蝴蝶等帶有吉祥色彩的絢麗圖案。麒麟的額頭微微向上凸出,頭頂長有鐵角,呈半月形,另有三個呈三角錐型的玉角,眼眉上有「鰭鼓」、鱗片裝飾物,下巴可靈活翕動。
麒麟製作好之後、開光之前,要用紅布或紅紙蒙住雙眼。古老的開光點睛儀式選在良辰吉日,意味著麒麟顯靈、逢兇化吉,將為人們帶來好運。該儀式一般設在半夜,去時停鑼息鼓,直到用毛筆蘸雞血點好眼睛,完成開光並採青回來後才能鳴鑼打鼓。舞麒麟的伴奏音樂抑揚頓挫、喜慶熱鬧、極富動感,多為民間樂曲,傳承方式與舞麒麟相同,通過師傳,無曲譜記載。而所謂的「青」,通常由一把生菜捆束而成,取「生生發發、生意興隆」的好意頭。
開光第二日要設隆重的開光酒宴。隨後,麒麟便可在各種場合舞動、送祥瑞了。在表演套路方面,龍崗區各麒麟隊彼此步法、造型相似,特色套路上各自創新、各展風採。表演套路俗稱「麒麟套」,大多包括拜四方(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跪拜)、轉圈、舔腳、打瞌睡、滾翻、採青等。
最後還有武術表演,多為拳術、棍術、搏鬥術等。因此,各麒麟隊成員均具備武術技能。
國字招牌屢獲大獎
追溯歷史近兩百年
龍崗區的非遺「國字招牌」永勝堂舞麒麟可以追溯到1840年。在歲月流逝中,永勝堂見證了家與國的滄桑巨變。
目前,龍崗區在冊的麒麟隊共30餘支,廣泛分布於各街道、社區。其中永勝堂舞麒麟創於1840年,朱古石、大康舞麒麟等創於民國初年,均有百年歷史。此外還有不少誕生於改革開放後的麒麟隊,比如安良、沙塘布麒麟隊的傳承人及所在轄區都深受舞麒麟影響,見識了這一傳統文化習俗的魅力,均順利組建麒麟隊。
在永勝堂麒麟隊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十幾名隊員的小腿肚子都扎著紅色的腳猛,上面繡著龍鳳,又稱為龍鳳腿;腰帶也分為黃、紅、黑三色,其中系黃色腰帶者剛入門,系紅色腰帶者入門過了三年,系黑色腰帶者則入門十年、二十年了。嗩吶聲響起,麒麟宛如調皮的大貓,隨著音樂有節奏地展現出洞、嚼腳、弄麒麟尾、打瞌睡、擺青、踢青、採青、水仙花、十字青、鷯花園(在花園中愉快閒逛)等具有傳統與個性的系列套路。
其中,弄麒麟尾尤為亮眼,只見小尾巴間歇性抖動,麒麟頭轉動,正準備撲上去,小尾巴又沒了動靜。反覆了幾回,麒麟前爪終於撲倒了麒麟尾。這時,麒麟尾一動不動,麒麟頭不明所以,只好挪開。沒一會兒,小尾巴又開始隨著嗩吶抖動,麒麟前爪又一次逮住了小尾巴……直到另一隻麒麟加入,該環節才結束。
待麒麟表演結束,隊員們輪番使用快耙、大刀、長棍、藤盾等十多件「冷兵器」,或單獨表演棍術、拳術等,或以二人一組的方式使用不同武器對抗。觀眾圍了裡三層外三層,掌聲不斷。
永勝堂舞麒麟已傳承十一代,如今該麒麟隊員多為當地人,家境優渥者不在少數,之所以學習舞麒麟,一來是為鍛鍊身體,二來是為傳承社區百年驕傲。
永勝堂舞麒麟傳承人、總教頭張志明說起這「國字招牌」背後的故事,追溯到了179年前。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那一年,也就是九龍海戰後的第二年,清王朝式微,內憂外患。為避免被外村人及強盜欺負,新安縣坂田村(今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坂田社區)請來了花名為「鰲頭四」的武術教練,教村裡20多名年輕人腿腳功夫,以此強身健體、增強凝聚力、保家衛村。其時村裡人口不多,且十分窮困,為了讓大家有點經濟收入,鰲頭四決定在傳授武術的同時教大家舞麒麟。
原本珠江東岸便流行舞麒麟,鰲頭四還結合貓虎捕食、打鬥、玩耍等動作及喜怒哀樂等神情,集合多地舞麒麟的優點,加入了武術基本步伐和套路,創編出獨具特色的舞麒麟招式,並以「麒麟永遠勝利」的寓意命名為「永勝堂舞麒麟」。每逢年節、嫁娶、新房架大梁時,鰲頭四便帶領20多人的麒麟隊去表演,受到今坂田、布吉、平湖及香港元朗、上水群眾歡迎,影響甚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永勝堂代表寶安縣、深圳市、龍崗區多次參加省內外乃至國外大賽,屢獲大獎,其中包括2008年在廣東省第二屆麒麟舞大賽中摘得一等獎,在2009廣東省傳統龍獅、麒麟比賽中獲一等獎,2017年摘得中國(深圳)首屆「麒麟王」爭霸賽「麒麟王」桂冠。同時,該麒麟隊還受邀到深圳其他區傳授舞麒麟技巧、前往馬來西亞比賽、交流經驗。
做好挖掘保護傳承
兼顧引進來走出去
多年來,龍崗區在挖掘、保護、傳承等方面下大力氣,讓轄區更多人感受到舞麒麟的魅力,並積極鼓勵多支麒麟隊走出深圳、走出國門。
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席王程太眼中,舞麒麟是集音樂、舞蹈、體育、武術、美術等為一體的藝術活動。而龍崗則是深圳十個區(新區)中的一個特別存在——客家人聚居,客家文化影響深遠,因而舞麒麟分布相當廣泛、深受群眾喜愛。在過去的大龍崗地區,每個村都有麒麟隊,坪山、大鵬也有年節期間麒麟拜年送祥瑞的古老習俗。
2005年至2009年,我國第一次大規模開展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龍崗區第一時間全面鋪開相關工作,聘本地老同志普查收集,加上區文化館相關力量,發掘了一系列非遺項目,建成了龍崗區非遺名錄體系。截至2018年2月,永勝堂、朱古石、楊美村、大康、鵝公嶺、群舞堂、甘坑、安良等多支麒麟隊先後列入國家、省、市、區級非遺名錄。
舞麒麟無疑是龍崗區非遺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文脈的一支。在保護傳承方面,龍崗區以保護為主、傳承為輔,積極鼓勵非遺進校園、企事業單位等。「在坂田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和區文化館支持下,永勝堂成功入駐坂田小學,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還讓孩子們對舞麒麟這一傳統文化藝術有了特殊的感情,便於這一國家級非遺傳承。」周剛和張志明均認為,小孩記憶力好且動作靈活,比成年人更容易掌握舞麒麟的套路。2018年7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坂田永勝堂舞麒麟)傳播基地在坂田小學揭牌。其實,早在2012年,永勝堂便已進入該小學,教三年級以上的男孩女孩舞麒麟。
同時,龍崗區通過舉辦、參加麒麟王爭霸賽和交流會等方式,不僅引進來還走出去,讓各麒麟隊有了學習、切磋的機會。龍崗區文化館還計劃通過數位化傳播系統,讓群眾通過電腦、APP學習舞麒麟的一招一式,讓這一傳統延續下去。
此外,各麒麟隊也紛紛以各自方式保護傳承舞麒麟,不僅定時訓練、交流切磋,還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不乏來深建設者的身影。
其中大康山子嚇、沙塘布麒麟隊的「領頭羊」恰恰是當地特別有影響力的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他們身體力行帶頭推廣舞麒麟,走近居民身邊,讓舞麒麟走進了居民心裡。「我的祖父、父親都是麒麟隊的教頭,可是,這支有著百年歷史的麒麟隊卻隨著社會發展被遺忘了。
2016年,我擔任大康社區大萬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便決心重建這支隊伍。」大康山子嚇麒麟隊傳承人廖俊傑感慨地說,為了組建隊伍,他獲得了股份合作公司支持,為年輕的「低頭族」灌輸正能量,終於成立了一支有10多人的麒麟隊。如今,這支隊伍已有30多名成員,表演也越來越精彩。而成立於2016年的沙塘布麒麟隊則師承永勝堂,短短三年獲獎無數,還與朱古石、大萬世居等四支麒麟隊一起出席了2019年馬來西亞沙巴州首屆麒麟舞交流大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成果和魅力。
舞動的麒麟,見證了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人們越來越幸福的生活。毫無疑問,舞麒麟這一生在帝王家的儀式、流落民間的古老習俗,早已成為現代人廣泛好評的傳統文化藝術。在龍崗舞麒麟上,還寄託著人們的鄉愁與夢想。
不能忘卻的根
不曾磨滅的鄉愁
3月17日,坂田街道坂田社區張氏宗祠一派熱鬧。在嗩吶聲、鑼鼓聲、喝彩聲中,永勝堂麒麟隊登臺表演,來自馬來西亞的數十名宗親激動不已,連連叫好。
龍崗舞麒麟到馬來西亞交流。
「時間越久遠,感覺越親切,比如家鄉的宗祠、舞麒麟,還有老房子。我總覺得這一切寄託了我們的鄉愁,也展現了宗族的凝聚力。」出生於馬來西亞沙巴州的張福強用較為流暢的普通話說,雖然自己在沙巴也經常能看到舞麒麟,但還是家鄉的最精彩。自其祖父紮根沙巴,迄今已有一個多世紀,他記得,祖父和父親都會舞麒麟;他還記得,自己的根就在坂田。因此,去年,同在沙巴的族人張平華第一次回坂田參加祭祖大典,返回沙巴後說起此事,張福強便格外留心起來。今年,他果斷帶上母親、妹妹跟著張平華來了。
「我們每年春分期間都會舉辦祭祖大典,延續300多年了。」香港深圳坂田村同鄉會會長、坂田商會副會長張建榮說,清末民初,不少坂田人下南洋謀生,如今已有千餘坂田籍後人生活在馬來西亞。他們的祖輩或曾跟著鰲頭四學習舞麒麟、或曾在家鄉多次欣賞舞麒麟,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舞麒麟成了鄉愁的象徵,還有人沉迷於精彩表演和強身作用,加入到舞麒麟的隊伍之中。那些在海外觀看舞麒麟大多孩子也知道,千裡之外的家鄉有一支歷史悠久的麒麟隊。
說到馬來西亞,就不得不提永勝堂舞麒麟的創始人、曾留下花名的鰲頭四。原來,鰲頭四去了馬來西亞,其後人已有八旬,祖輩名字始終刻在記憶中——「鰲頭四原名陳雍達。」據說,陳雍達抵達馬來西亞之後,還教出了兩支麒麟隊,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優秀的傳統藝術是有生命力、滲透力的,馬來西亞當地人也對舞麒麟非常感興趣,不僅學習舞麒麟,還成立了麒麟隊。每逢年節、婚嫁祝壽、開業喬遷,這些麒麟隊便會敲鑼打鼓,送上喜慶和祝福。
百餘年前內憂外患的祖(籍)國,終於變得越發強盛。在加拿大、奧地利、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每每看到舞麒麟這一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精神圖騰,無不感動、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