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知否中最貪得無厭的人是誰,當屬孫秀才母子二人了,不但用妻子的嫁妝花天酒地,最後還想用妻子的嫁妝給青樓女子贖身,雖然最終選擇合離,但淑蘭也是傷筋動骨了。
孫秀才,原名孫志高,早年間就搏得了秀才功名,盛維之所以選擇將淑蘭嫁給孫秀才,一方面是想著他少年得志,將來能夠考取功名也說不定;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高家族的地位,畢竟孫秀才是以學出身,而盛維雖然有錢,但始終是商人。
可惜孫秀才其人不但無品、而且還無德,從淑蘭嫁到孫家三年,就已經為孫秀才納了大約十二個通房丫頭與妾室來看,孫志高決不是什麼品行好的讀書人。
在原文孫秀才與淑蘭合離時,就有一段這樣寫道:
李氏繼續道:「我閨女進門不足半年,便為姑爺你張羅了三個通房,一年後又從外頭買了兩個,第二年聘了一個良家的姨娘,另三個通房,第三年又是四五個,如今姑爺你二十有五,屋內人零零總總已有十二三個了。」
可見孫秀才以淑蘭無後為要脅進行休妻,是最後無底線的抗議。而見這招沒有效果之後,又使出淑蘭善妒這一招,但是以上面納妾為例,明顯不過關。
最後沒有辦法之下,才選擇與淑蘭合離,即使如此,還拿走了盛家一半的嫁妝,可惜最終被騙,什麼也沒有留下,只得娶一個寡婦為妻,孫母日日洗衣做飯伺候其人。
縱觀整件事情,孫秀才本來是擁有一個大好前程,少年得到志,又娶得盛家的有錢女兒,對於日後的功名錢財肯定不需要操心了。可惜,最終還是敗在了行事上。
首先,孫秀才心志不堅,少年得志的他,認為科舉是容易取得的,加之娶得淑蘭這樣的女性,更加認為生活容易,便沒有了進取之心,容易心生懈怡。
其次,孫母的教養有很大問題,在孫秀才與淑蘭合離的過程中,孫秀才雖然佔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孫母所點的原因也不少,許是因為丈夫早逝,一人養育孫秀才不易,這才導致其性格潑辣,遇事不明的主體原因。
最後,孫秀才薄情寡義,對於多年的夫妻之情不顧,只有眼前利益,最終才將一手好牌打得打爛。
從淑蘭與孫秀才的合離中,才知道嫁對人真的很重要
知否原著:孫秀才的合離,明蘭只是旁觀者
知否原著:孫秀才母子最後的結局,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