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個家庭向媒體爆料稱,家中的Echo(智能音箱)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將私人對話錄音,並在主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音頻發送給了聯繫人列表中的人。
這周,有媒體報導,賣掉的舊手機很可能會洩露原機主的信息,即便原機主刪除數據或恢復出廠後,也能輕鬆復原。調查發現,這種情況不僅存在,而且已經形成產業。
近日,工信部發布2018年第一季度網絡安全威脅態勢分析與工作綜述。明確指出,「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涉嫌入侵他人WiFi網絡和竊取用戶個人信息。
當下,個人隱私與信息洩露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儘管打擊相關違法犯罪的事例屢見報端,但似乎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民眾也從最初的震驚焦慮,逐漸甚至習以為常。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真的無法保障了嗎?
你家沒人卻有「竊聽器」?!
Echo是亞馬遜在2014年推出的一款搭載語音助理Alexa的智能音箱。
它可以播放音樂,告訴你今天的天氣、交通情況,還可以控制家居家電,如開關電燈,調節室內溫度等都不在話下。甚至可以利用它實現訂餐、打車等等功能。
而這一切——只需要與它對話。而在嘈雜環境中,最快最大程度識別人聲,也是它的賣點之一。
然而這個看似便捷生活的人工智慧產品,卻再度掀起了人們對個人隱私問題的恐慌與探討。
前述事件中,萬幸的是,收到語音的人碰巧是這家男主人的僱員。男女主人開始覺得難以置信,直到對方問他們是不是在談論硬木地板時,才如夢初醒。女主人丹妮爾說,我感覺自己的隱私被刺探了。
亞馬遜技術人員分析了相關數據記錄。亞馬遜稱,丹妮爾家的智能音箱把一個類似的發音聽成了丹妮爾家的喚醒詞「Alexa」,然後又把後面的對話聽成了「發出信息」,結果就把男女主人的對話送給了列在他們通訊錄裡面的那個居住在西雅圖的僱員。
自從蘋果在iPhone 4S中首次植入個人智能助手Siri後,就颳起了一陣移動語音服務旋風。各大行業的製造商、運營商紛紛效仿打造自己的智能語音產品。
但不可忽視的是,事物發展必有其兩面性。高科技在給予我們便利的同時,潛藏的風險也逐漸暴露,安全隱患更是不容忽視。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案例。根據聖地牙哥新聞頻道報導,一個六歲的女孩通過簡單地向亞馬遜Alexa購買一個170美元的玩具屋。
電視主持人重複了這個女孩的話,說:「我喜歡這個小女孩說,'Alexa請給我訂個玩具屋',」結果一些收看節目的觀眾家裡的Alexa設備再次觸發訂購玩偶屋。
雖然這可能只是個例。但確實也引起了人們的疑惑,有多少信息和錄製的音頻被收集或將如何被這些設備廠商使用,這些也將造成嚴重的隱私問題。
手機可能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如今,手機已然成為了我們生活工作的必需品。似乎除了睡覺以外,都要和手機打交道。甚至睡前看的最後一眼是它,叫醒我們起床的還是它。
就是這樣一個和我們親密無間的東西,卻很有可能「背叛」我們。前段時間,一些手機應用可能存在監聽用戶語音隱私的行為引發質疑,對此有業內人士直指「語音隱私洩露在未來會是重災區」。
很多手機應用在使用的時候,會要求用戶授予權限。確實有些功能調用是為了應用更好服務,但也存在部分被企業利用,收集我們的數據。
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有很多手機遊戲會通過麥克風來識別你看的電視內容,並將這些數據用於廣告投放。
在首次打開遊戲時會有提示授予權限的操作,但關於數據收集的說明卻要到設置中主動查看,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一旦授予權限後,只要應用在後臺運行,收集聲音的行為就不會停止。
知乎上有一篇《手機麥克風,是不是被廣告軟體監聽了?》引發熱議。網友指出,帶寶寶逛商場時,看了會太陽眼鏡,第二天手機上就會出現相關廣告,第二次買酸奶,同樣也在手機網頁上看到廣告。
「這些東西我均沒有在手機或電腦上搜索過,細思下感覺手機好像被監聽了,通過監聽得知手機使用人在現實中關注過的商品,再通過各種廣告通道推送商品信息。」該網友指出。
無獨有偶,不少網友在下面回帖稱,有過類似體驗。例如在與朋友交談過程中,提到「口紅」,就收到了手機APP的相關推送。
蘋果承認為政府提供用戶數據
上周,蘋果公司公布半年一次的有關政府數據要求的透明度報告。一直以來,蘋果在捍衛用戶隱私方面的形象都很不錯,即便是此前警方需要破解犯罪嫌疑人的蘋果手機來獲取關鍵證據,蘋果也堅決拒絕。
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根據上述報告,2017年下半年,蘋果收到了政府多達3358次分享用戶個人數據的要求,蘋果答應了其中的717次,比例高達21%。
這些數據大多數多圍繞iCloud,包括個人照片、日程表、聯繫人、電子郵件等等,甚至是設備備份數據。
個人信息洩露已然成為了全球性問題。據報導,去年7月份,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Equifax數據洩漏事件發生,涉及1.43億美國人個人信息,讓人觸目驚心。
根據一份不完全統計調查,過去13年,僅公開可披露的數據洩漏達到了8668起,洩漏數據條目超過10億條。
同時,國外兩家研究機構針對11個國家、2個地區,419家公司開展的調查研究顯示,2017年,因為信息洩露,人均總消耗成本達到141美元。
保護個人隱私是當務之急
上周,為應對數據洩露問題,歐盟正式生效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保障新規的推行,歐盟增設的獨立監管機構——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也於同一天正式成立。
該新規將規範企業和機構的數據搜集行為,數據除了姓名、手機號、用戶名、網絡IP位址以及定位地址這些常規信息外,還包括健康數據、政治觀點等敏感信息。此外,用戶有權要求企業或機構刪除其個人數據。
據了解,違規企業最高可能受到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4%的罰款,以較高者為準。
如今,數據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去年6月《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對個人數據匯集、個人數據的跨境和存儲處理都提出了隱私保護的更高要求。今年一月,針對個人數據安全問題,工信部約談了多家企業。
另外,針對個人隱私問題,一些企業也開始有所作為。近日,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兩家企業稱,將於今年6月起默認開啟號碼保護功能。
據介紹,美團預計5月底「號碼保護」功能將全面覆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6月將覆蓋全國絕大多數商家。同時,此功能將在用戶端全部默認開啟,最大範圍保護用戶個人信息。
最後,小編在此提醒大家,務必在日常生活中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自己的信息安全問題。更重要的,也希望更多企業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避免隱私洩露問題的發生,以及希望更有效的保護政策能夠儘快落地。
(作者:中國網財經新媒體金易子。本文僅代表作者看法,部分資料來自網絡與媒體報導整合。)
來源:中國網財經
新媒體編輯:武兵
中國網財經官方微信(ID:zgwcj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