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陪伴我們走過12年之久的《生活大爆炸》,正式對我們說了再見!
作為無數人的啟蒙美劇,面對它的完結,就像和自己的老朋友說再見一樣難。
從2007年首播以來的12年間,廣受好評的《生活大爆炸》不僅帶來了令人捧腹大笑的爆笑情節,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科學熱」,成為美劇中最成功的喜劇作品。
有人說所有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在我看來,這部劇的悲劇內核來自缺失的家庭教育,每個人的出場都帶有家庭教育缺失的陰影,讓他們成為與周圍格格不入的人。
一個人出生後的十幾年,一直在家庭裡成長,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性格習慣、為人處事方式……都是在家庭中形成或習得的。
《生活大爆炸》告訴你,失當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家人的鼓勵
勝過一切宇宙真理
在這部劇中,最令我心疼的人物,是萊納德。
萊納德不像謝爾頓那樣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也沒跟霍華德一樣上過太空,雖然生長在一個物質環境很好的高智商家庭,但是爸不疼媽不愛。
萊納德的母親事實上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家。但諷刺的是,研究領域正好是兒童心理,但自家孩子長大後卻成為了一個非常敏感脆弱的人,遇到喜歡的人不敢表白,即便被喜歡的人接受了以後也仍然戰戰兢兢。
這要歸咎於,母親從小對萊納德的教育就非常強悍,並且,關懷和鼓勵給予的太少。
小時候,萊納德的寵物狗死了,萊納德在狂哭不止的時候,他的媽媽都在旁邊冷眼旁觀,不會給他一丁點兒安慰。
當萊納德計劃著書,她打擊道:「你只是個物理學家,憑什麼覺得自己能寫書?」
當萊納德請求她不要老糾正自己,她嘲笑道:「要是沒有地方被糾正就好了。」
甚至,萊納德小的時候,她還以萊納德為研究對象,寫了一本書關於他的書,內容極盡譏諷之能——養育一個尿床的青少年。
因為一次次求而不得的母愛和一次次冰冷決絕的打擊,萊納德開始自卑,對自己總是充滿對負面評價。儘管他是個物理學博士,並且在科學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他仍然常常懷疑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容易妥協的「服務型」人格,直到他遇見真愛佩妮,這個情況才有所緩解。
與萊納德母親形成對比的,是謝耳朵的母親。她奉行愛的教育,對於謝耳朵的教育,帶著極大的溫柔和耐心。
那麼,當這兩種教育碰撞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呢?
第八季第23集中,導演安排這樣兩位完全不同的母親見面了,給我們帶來了深刻觸動。
謝耳朵母子一起喝茶聊天,談起謝耳朵取得的榮譽,儘管作為家庭婦女的母親完全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依然對謝耳朵說:「我為你感到驕傲。」
毫不掩飾自己對謝耳朵的愛與誇讚,這給予了謝耳朵極大的信心和滿足。
敏感自卑的萊納德看到這一幕,無比豔羨,他撒嬌般央求自己的母親,談談自己小時候做過發明的經歷。
誰知母親卻一帶而過,並不屑地嘲諷:「我只記得你因為搞發明把家裡的吸塵器弄壞了。」
萊納德眼裡的火光漸漸熄滅,那失落的眼神讓人心疼。
正是這種缺乏關懷和鼓勵的教育方式,讓萊納德變得自卑而敏感。也將他與他母親之間的距離,拉的越來越開...
好在,導演安排了好結局,20年後,他最後選擇了和母親冰釋前嫌。
《生活大爆炸》告訴我們,家人無條件的愛與鼓勵,勝過一切亙古不變的宇宙真理。
它將令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從而養成一個更健全的人格。
孩子哪個都是寶
切莫過於偏心
當然,儘管謝耳朵的媽媽,對謝耳朵確實有著足夠包容的關懷,但是在對其他孩子的教育上,她也有著缺失的地方。
謝耳朵家中有三個孩子,哥哥小喬治,異卵雙胞胎姐姐米希和他。但是,因為謝耳朵的與眾不同,另外兩個孩子似乎獲得的關注更少。
耳朵媽媽把大部分關愛都給了耳朵,剩下來的孩子就難免感到挫敗。一直以來,喬治和米希,活在弟弟耳朵的智商碾壓下,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孩子心理自我質疑。
而同時,家裡大人的關注點更多的在耳朵身上,這便更加劇了其他孩子的這種心理失衡感。
長大後,耳朵的爸爸去世,耳朵不在家多年,由哥哥喬治為這個家庭遮風擋雨,守護離婚的媽媽,遷就叛逆的妹妹,隱瞞天真的弟弟。
可付出了這麼多,喬治的媽媽依舊最喜歡謝爾頓,謝爾頓也從未理解過喬治,喬治心裡的失落和不平衡可想而知。
好在,劇情的最後,跟艾米在一起慢慢有「共情」能力的謝耳朵,終於知道哥哥的真實想法,終於能站在喬治的角度理解他,向喬治道歉後,誠摯地邀請哥哥參加自己的婚禮。
自此,這一對從小糾葛到大的兄弟,終於迎來了兄弟親情最該有的樣子。
父親的影響
對孩子長達一生
劇中的天才宅男們,儘管智商高得令人豔羨,情商上卻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缺憾,那就是不會處理友情、愛情和基本的人際相處問題。
縱觀劇情,我們會發現,他們背後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父親在家庭中的缺位,或存在感很低。
謝耳朵的父親有著愛家人的心卻不善溝通,導致孩子們性格或多或少有些乖張。
他在謝耳朵十幾歲時就去世了,謝耳朵一直藏著一個關於父親的念想,曾叫質子教授為「父親」。
拉傑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婦科醫生,家裡有包括拉傑在內的6個孩子,他給拉傑提供了非常優渥的物質生活,卻鮮有充足的精神陪伴。
並且父親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會對孩子過於強硬,讓家庭關係變得疏遠。
萊納德的父母很早就離婚了,但即便在離婚前,父親也對他很少關愛。
霍華德的父親,也是很早就離婚了。他的爸爸拋妻棄子,讓他從小就沒有爸爸的陪伴,在學校也是一個總是被班上同學嘲笑的異類。
心理學家格賽爾曾說:「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
父親的缺位,令這幾個男孩在成長中缺失了向上的力量。
一項大型研究表明,父愛對於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有利於孩子的數理邏輯能力發展、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更獨立和果斷的性格。
如果長期缺失父愛,可能影響孩子長大後出現酗酒、吸毒、犯罪或出現心理問題。
可能會有父親說,自己要忙於工作,哪有時間陪伴、教導孩子。但是,這個理由顯然不足以說服人。
前不久,曾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一周接送女兒上學兩次的新聞登上熱搜。
原來是大女兒小時候要去一個很遠的幼兒園上學,光是開車接送單程就要45分鐘,妻子一度很想放棄這個學校。
然而蓋茨卻堅持讓女兒去,為減輕妻子的壓力和更好地陪伴孩子,繁忙如他更是主動請纓,一周開車2次送孩子上學。
那一段車程,承載著父親的陪伴和關注,像一顆溫暖的種子播在孩子心間,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人生前路,逆風翻盤。
切斯特菲爾德說:「一位好父親,勝過一百個好老師。」
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人稱「人才魔術師」的蔡笑晚,將6個孩子培養出了5個博士1個碩士。成功的秘訣就正是在於:他把「父親」,當成一項事業來做。
父親,是一項神聖的事業,只有真正用心關愛和陪伴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更好與外部世界連結,引導孩子開拓屬於自己的人生版圖。
當然,母親亦是如此。
不要對孩子過於溺愛
讓孩子學會獨立
還是要說前面提到的霍德華。父母離婚後,心疼兒子的媽媽給予霍華德百分之兩百的愛,不希望霍華德受到爸媽離婚的影響。
可物極必反,霍華德成為了巨嬰,他沉迷遊戲、逃避家務,生活不能自理,快30歲了還跟他媽媽住在一起,不能晚歸、不能大聲說話,遇事就要請教媽媽,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媽寶男」……
所謂的「媽寶男」都是媽媽培養出來的。一個在精神上不肯斷奶的成年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孩子不可能在自己身邊一輩子,他總要學會獨立,總要學會高飛。如果我們一味的溺愛、縱容,那麼無異於折斷孩子自由飛翔的翅膀。
好在,霍華德最後幸運地遇到了他的真愛伯納黛。和伯納黛特在一起後,伯納黛特教會他用真心和真情來打動人。霍華德不再是那個見到美女就嘻嘻笑的猥瑣男,他還從媽媽家裡搬了出來,擺脫了「媽寶男」的稱號。
但是,如果沒有這麼一個「伯納黛」出現,霍華德最後會成為什麼樣子呢?
艾老師有話說
前不久,道別了陪伴11年的漫威。如今,我們又要道別陪伴12年的《生活大爆炸》了。
劇外的我們,也倏忽長大了。我們依然是父母的孩子,我們也成了孩子的父母。
劇情雖已落幕,然而人生的序章剛剛啟航。
恰如一位網友所說:
「有太多的感謝了,這些年來,你們是我飛揚成長的桃花源,也是我困頓養傷的避難所。現在,我要走出去了。」
艾老師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給予孩子深切的愛護,多一點溫情、陪伴和鼓勵,讓親情之愛能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
也希望,父母們都能告訴孩子:對生活要充滿希望。未來迎接你的,將有愛、接受和友誼。
曾經,10歲的謝耳朵經歷了失去,他傷心地想:「我的宿命是孤獨一生。」
但是,成年後的謝耳朵說:「幸好,我當時是錯的。」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如果有父母的正確引導,那將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本文由IEIC國際創新教育(ID:IEIC_committee)原創發布,作者:艾老師。部分素材來源:有養、凱叔講故事。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授權,歡迎更多讀者或媒體投稿合作,如有異議,後臺聯繫議定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