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裡尼奧,他帶給足球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名詞就是——「擺大巴」。但這輛大巴,最近卻在北倫敦拋錨了。
足總杯對陣英冠僅列中下遊的米德爾斯堡,熱刺全場防守都在夢遊,非但成就對手時隔4年後再度攻破熱刺城門,還被迫繼續深陷賽程泥潭——球隊已經傷兵滿營,卻又憑空多了一場重賽。
穆帥上任12場各項賽事,熱刺11場都有失球,總計丟19球,最近7場更是場場丟球、花樣百出。本賽季至今,客場作戰的他們還不知零封為何物……
從波爾圖到切爾西,從國米到皇馬,穆裡尼奧曾以鏈式防守令無數球隊英雄氣短,但如今,四處透風的穆氏大巴,也終於到了還債的時候?
穆裡尼奧在場邊向裁判抱怨。前赴後繼,個個業餘對陣米堡,穆裡尼奧不可謂不重視,除了受傷的凱恩,熱刺幾乎排出了全主力,然而習慣了北倫敦溫暖溼潤的他們,似乎對英格蘭東北的凜冽寒風格外不適,縮手縮腳的防線,似乎也被凍僵了。
開場僅23分鐘,米堡就通過一次任意球打穿了熱刺整條防線,連續獲得三次小禁區附近起腳機會,若非手忙腳亂的門將加扎尼扎連續狼狽救險,熱刺大門已經洞穿。
整個上半時,熱刺最窘迫的球員非左後衛塞塞尼翁莫屬:前富勒姆新秀幾乎每次持球都有如舉起炸藥包,手忙腳亂之勢更像英冠球員。無奈之下,穆帥下半時的首個人員調整,便指向了這個大窟窿。
穆裡尼奧在場邊展示腳法。然而在塞塞尼翁下場之前,熱刺脆弱的防線就蒙受了打擊:第50分鐘,熱刺中場左路傳接球失誤,主隊中場薩維爾攔下皮球,挑傳轉移幾乎穿越整條防線,前場插上的阿什利·弗萊徹帶球殺入禁區右側,面對加扎尼扎冷靜推射破網。這一側恰恰是塞塞尼翁的防區。
當然,事後重放顯示,接球瞬間弗萊徹手臂已經探出熱刺防線末端,嚴格意義上當屬越位,然而不設VAR的足總杯無法回看……
即便隨後小盧卡斯再度上演救主好戲扳平比分,但不給力的防線還是令穆帥心臟狂跳:後場橫向轉移又高又慢,被對手就地斷下,若非弗萊徹射門太正,熱刺已然魂斷河畔球場。
比防守失誤前赴後繼更尷尬的,是本場比賽熱刺排出了5後衛陣型:一字排開的戴爾、費爾通亨和阿爾德雷維爾德兩側,還站著奧利耶和塞塞尼翁,然而人數優勢顯然不能和防守質量劃等號。
熱刺還要和米德爾斯堡重賽一場。一盤散沙,無從捏合歷史總是在無聲中複製巧合,又在無聲中醞釀反諷。
波切蒂諾執掌熱刺的最後7場比賽,球隊只有1場進球超過2個,列維請來穆裡尼奧救駕,原本期待「狂人」能用「1:0主義」,讓熱刺不至於前場屢屢竹籃打水,然而穆帥上任後12場比賽,熱刺固然不再為進球發愁,防守卻成了莫大難題。
12場丟掉19球的「拉胯」表現,莫說對於歐冠亞軍,之於保級隊也是無法承受之重。
當然,穆裡尼奧接掌的,是一支骨子裡就沒有防守基因的球隊:
熱刺新世紀曆任主帥中,僅有阿勒代斯一人算是防反大師,無論是以杯賽冠軍開啟勃興序幕的胡安德·拉莫斯,還是把貝爾從左後衛提攜成前鋒的老雷德克納普,更別提始終以激進著稱的波切蒂諾。上賽季熱刺在歐冠淘汰賽驚險擊殺曼城和阿賈克斯,更多依靠火力輸出,而非扎牢籬笆。
洛裡此前出現嚴重失誤,還導致自己受傷。前年夏天,點名引進阿爾德雷維爾德的穆裡尼奧,曾對曼聯CEO伍德沃德的摳門憤怒不已,時移世易,待到穆帥果真成為比利時人上司後,他或許才體味到前任的苦衷。
鬧轉會不成最終留隊的「託比」,已然不復昔日英超年度11人的水準,而更年長的費爾通亨下滑更加明顯。但比利時二老,已是熱刺防線僅有的牌面。
看看當年被調侃「要靠谷歌才知道」的達文松·桑切斯的毛手毛腳,看看一上場就把自己當右邊鋒使喚的奧利耶,穆裡尼奧註定找不到新一代的特裡、卡瓦略和薩穆埃爾。半途接手,人生地不熟,穆裡尼奧縱使想要打造銅牆鐵壁,也註定不能用砂礫煉出鋼鐵來。
防守教練的「黑暗時代」從婦孺皆知的「穆三年」,到如今半個賽季不到就褪去神奇,穆裡尼奧的保質期日見其短,實則是過去幾年來歐洲足壇戰術革命的必然映射。
如果21世紀的前10年,是傳控流和「擺大巴」神仙打架、不分伯仲的10年,那麼伴隨著以皇馬、利物浦為代表的高速攻防轉換流派的興起,老一代的掌門人已經逐漸被時代拋離,而對於防守起家的教練們,就業環境更是愈發不友好。在熱刺被打成漏勺的穆帥還算幸運,看看從那不勒斯到埃弗頓不斷「向下就業」的安切洛蒂,看看為球隊拿下八連冠、仍不免因場面乏味而被攆走的阿萊格裡,看看只能到中超討生活的貝尼特斯,看看已經無人問津、被迫退休的卡佩羅……
穆裡尼奧之前,無數聲名彪炳的防守大師,都已被「拍死在了沙灘上」。
比起諸多淡出江湖的「前浪」,穆裡尼奧畢竟仍是「特別的一個」,畢竟狂人除了防反,還自帶流量。在關注度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列維能用兩倍年薪延請穆帥,顯然不止看重葡萄牙人的執教哲學。但已經略顯落伍的「狂人」,和血脈裡全是進攻基因的熱刺,實在八字不合……
儘管在和米堡賽後,穆裡尼奧表示「克洛普第一年帶隊也只是第8,球迷需要冷靜和耐心。」然而從歐洲亞軍到可能無緣四強,選擇「復古」的熱刺,能承受起如此慘烈的代價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