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檔電視節目氣得頭冒青煙。
11月20日,在澳大利亞ABC電視臺播出的《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中,出現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場景:
圖片來源:網絡
一位白人女性穿著不倫不類的中國古代服裝(樣式接近於清代旗袍+日本藝伎髮式)打扮成「武則天」的樣子,在鏡頭前一臉享受地吃著蟑螂、老鼠、黃蜂幼蟲.
圖片來源:網絡
旁邊兩位主持人露出吃了屎一般的表情並認為這「太噁心了」,同時「武則天」還不忘解釋:
「這就是唐代中國人平時吃的東西」、「這種現象發生在東方」。
圖片來源:網絡
待到主持人拿出牛肉時,「武則天」卻表示「我們不吃這些」。
通過極其誇張噁心的表演和道具,這期節目向觀眾展現了一個不堪入目的中國。
它從頭到尾傳達的東西都是:
中國人什麼都吃、中國落後原始、中國人非常噁心且不可理喻.
圖片來源:網絡
難以想像,如此大的偏見與歧視,如此飽含惡趣味的齷齪節目會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並被堂而皇之地搬上一個國家的主流媒體。
說它是人類文化的巨大倒退都沒有一點冤枉的成分。
消息傳出之後,廣大國內民眾與海外華人華僑群情激憤。
澳大利亞華人群體直接向電視臺投訴這檔節目。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澳大利亞的媒體對此有何反應呢?
他們沒有表現出絲毫歉意,甚至沒有對節目內容做出任何解釋,而是反咬一口:
「中國報導其節目『辱華』,是在『煽動反澳情緒』!」
看到這樣的回應,我徹底對這些所謂「文明人」的強盜邏輯無語了。
你侮辱我們就是正義,我們反擊就是無理?
話說回來,到底是誰在煽動民族情緒?又究竟是誰在文化作品中「夾帶私貨」?
是是非非,國人心裡清楚得很。
在我看來,這次《糟糕歷史》公開辱華,其性質與影響遠勝過前面所曝出的絕大多數辱華事件。
此前,無論是某國際一線奢侈品牌還是維密超模,其辱華的內容多存在於商業行為與個人言論之中。
圖片來源:網絡
而現在,辱華的主體卻是一檔由英國BBC錄製、澳大利亞ABC電視臺播出的歷史科教類節目!
更過分的是,這檔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講述歷史的《糟糕歷史》欄目,其面向的觀眾還多為青少年兒童。
大家想想,當這些孩子觀看節目之後,會對中國產生怎樣的印象呢?
當他們長大之後,又會對中國抱有怎樣的態度呢?
說實話,想到這些我真的後背發涼:
西方某些團體,為了反華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自己後代的教育上打起了主意!
「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句幾十年前的肺腑之言如今再次得到了應證。
如果說,澳大利亞與英國電視臺的辱華讓我們感到憤怒;那麼國內某些人的無腦洗地則讓人無比悲哀。
事實上,每當有類似的「辱華」事件發生之時,總有那麼一些人冒出來:
「我們國人就是太敏感了,人家不也經常自黑嗎?」
「要不要這麼玻璃心,我們的文化自信呢,我們的包容心呢?」
圖片來源:網絡
更有人引經據典,用各種各樣的「史料證據」、「民間習俗」與「文獻記載」,為節目中的觀點撐腰。
比如:「中國的一些地區的確有吃蟑螂的記載」、「中國古代禁止吃耕牛」等云云。
看似言之鑿鑿,實則大言不慚。
誠然,《糟糕歷史》這檔節目的口碑一向很高(IMDB評分超過9.0),它的風格也極其荒誕幽默。
但作為一個歷史人,也作為曾經《糟糕歷史》的忠實觀眾,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
在「武則天吃蟑螂」之前,《糟糕歷史》確實講了很多黑歷史,自我吐槽也是家常便飯,但是:
無論內容多麼離譜,節目組所做的不過是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不會偏離主幹。
用中國人的話來講,便是「歷史為骨,藝術為翼」。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抹黑」與「嘲諷」是沒有問題甚至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它能在講述歷史的同時給觀眾帶來快樂。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輪到中國呢?
完全睜著眼睛說瞎話,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為了抹黑而抹黑,對異國的歷史文化缺乏最起碼的尊重。
泱泱大唐盛世,成為了他們眼中的野蠻部落。
繁榮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節目中被批判得不值一提。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試問,如果說這還不是惡意抹黑,那麼什麼才是呢?
倒是有的人膝蓋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儘管在有些人眼裡,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但我想說的是:
中華文化的豐富性、持久性與包容性,是世界上獨有的。
除了中國,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做到了從文明古國到現代社會的完整延續;
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在歷經幾千年歲月的動蕩與戰火之後還能保持主體的獨立性。
真實的大唐,是國力極盛、包羅萬象、文化繁榮、萬邦來朝的多民族龐大帝國。
圖片來源:網絡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至今,我們仍能從李白的詩中一瞥「盛唐氣象」的雄風。
一經播出就獲得廣泛好評的《長安十二時辰》,將長安城的宏偉與繁華描繪得淋漓盡致。
圖片來源:網絡
但就算如此,也不過是展現了大唐盛世的冰山一角。
毫無疑問,「吃蟑螂的武則天」是對中華文化的肆意侮辱與否定,甚至有人說:
這就是對一直宣揚中國文化的「李子柒們」的公開羞辱!
說起近些年的「文化輸出」,李子柒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圖片來源:網絡
她用樸實而唯美的鏡頭,記錄下最原汁原味的中華田園生活。
無數外國友人對這樣的生活、文化、意境、美食如痴如醉。
她在外網的熱度達到了一個極為誇張的程度。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上千萬人被她充滿治癒力的視頻所折服,更有無數人從她這裡了解到一個真實的鄉間中國。
每一期視頻放出,都有超過五百萬的播放量,即使放眼整個Youtube、臉書,都是BUG一般的存在。
圖片來源:網絡
李子柒的成功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才是這場網際網路奇蹟背後的源動力。
她讓我們明白,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是多麼燦爛奪目。
而這場風波中海外華人華僑的抗議浪潮,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凝聚力。
所以,我們抨擊那些無端抹黑的行為並不是出於「自卑」,而是心懷正義感與責任感的體現。
跳梁小丑終究登不上大雅之堂,而燦爛的中華文化還會源遠流長。
PS:
「徵稿」
即可看到相關需求。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予青,用文字洞悉生活的歷史人。本文首發雜誌之旅(ID:zazhizj)轉載請通過後臺聯繫小編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