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三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以「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法治治理創新」為主題,就當前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新形勢展開對話、交流,進一步總結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法治治理新經驗、新模式,共同致力於食品供應保障,創新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法治之道,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聯合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教授在論壇開幕式致辭表示,食品安全問題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突出問題,加強食品安全法治建設,保障食品安全,對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一直高度關注並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匯聚優勢學科力量,建立跨學科學術研究平臺,加強與國家主管部門的深度合作。論壇邀請來自監管部門、學術界、行業和企業界嘉賓共同聚焦新時代食品安全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凝聚社會多元智慧,為國家食品安全治理工作貢獻豐富的、高水平的思想資源,共同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本屆食品安全法治論壇徵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論壇舉行了獲獎論文頒獎儀式,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法學院學科規劃辦主任路磊介紹了徵文評審工作情況並宣讀獲獎名單。本次徵文獎項包括實務類論文獎、學術類論文獎和青年學子人才培養獎,與會領導嘉賓為獲獎作者代表頒發了獲獎證書。並發布了《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治理創新十大亮點》,從立法、政策、科學等十個維度,總結回顧了疫情新常態下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創新舉措。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劉金峰以「堅持預防為主,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水平」為題做主旨演講。他指出,衛生健康系統主要承擔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與風險監測評估、推動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兩個方面的職責,從這兩方面職責提出了三點考慮。第一,需要強化食品安全法與傳染病防法等法律之間的銜接與互補,夯實公共安全法治基礎。第二,強化食品安全標準與營養健康標準的銜接與互補,構建最嚴謹的食品標準體系。第三,強化食品安全底線風險與營養健康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的銜接與互相,提升系統性防範食品安全與健康風險能力。
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就「食品安全法治創新的思考」做了演講。他指出,中央提出的食品安全形勢根本好轉中的根本,主要靠法治。他主要提出五點建議,第一,大力培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新主體、新體系。第二,法治要統一,要創新。第三,食品安全政府監管機構要法定化。第四,劃清食品安全行政、民事、刑事的責任邊界,構建各司其職、互相銜接的有效機制。第五,重構食品安全技術保障體系。最後他指出,食品安全需要不斷地進行法治創新,強調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社會共治的作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稽查專員張晉京就「關於營養健康食品的法規監管」做了演講,他指出,在疫情影響下,大家對營養健康方面有了更多關注,營養健康食品方面的法治可以有更多的創新,並提出三點問題。第一,法規制度怎樣能夠更好地與政策規劃相協同、相配套。第二,怎樣通過法規充分反映儲量和引導消費者更好選用營養健康的食品。第三,怎樣堅持問題導向,對目前存在的與營養健康相關的食品問題建立長效機制。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各方努力,以使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更好發展。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以「食品完整性:整合食品質量安全與真實性」為題做了演講,他指出,食品安全領域應該率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科學為基礎,以風險評估為準繩,建立一個風險分析框架,從農田到餐桌建立優先監控名單,整合食品安全體系,從以最終產品檢驗過渡到以過程監管,整體上改善我國食品風險監測水平。
大會主題發言由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宋華琳教授主持。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法規司副司長任端平就「食品安全法治的發展方向」 做了演講。他指出,食品安全法治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食品安全配套規章制度的落實也已取得積極成效。針對目前因標準制度不健全而導致的違法犯罪問題,提出以下六點考慮:第一,進一步研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規劃;第二,紮實推進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實施;第三,關注食品安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第四,深入研究食品安全法治基礎理論和重要基礎制度;第五,破解食品安全領域執行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第六,強化基礎性法律對食品安全的支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監司副司長韋犁就「網際網路+食品安全治理思考」做了演講。他指出,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對食品企業進行監管是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對於餐飲企業平臺的監管有兩個特點,即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和政府監管層面居多,由於餐飲企業平臺和其他企業平臺責任不同,如何將監管數據打通至關重要。同時在網際網路時代,應當注重技術手段對監管體系的引領,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馮軍就「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食品安全路徑選擇」做了演講。他從三個方面對食品安全路徑選擇問題進行了解析,第一,從市場層面看,儘管疫情對食品餐飲業和食品企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但由此衍生出的多樣化經營為食品產業抗擊風險提供了多樣化選擇,拓展了新路徑;第二,從政府層面看,早期幹預對市場復甦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第三,從社會層面看,食品安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存在矛盾。因此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係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論邏輯和路徑選擇。在市場層面應當自救與互救並行;在社會層面應當自律和共贏並舉,構建共建共享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的共同體;在政府層面應當輸血和造血並重,用好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手,政府掌舵,社會劃漿,形成食品安全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主辦檢察官賴紅軍就「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作用,協同推進食品安全法治治理」做了演講。她介紹了近三年來食品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實踐的基本情況,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民事公益訴訟中提起懲罰性賠償的法律依據尚不明晰,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是否以產生實際損害為認定要件,懲罰性賠償計算基數等問題。建議應當制定一個專門的公益訴訟法更符合公益司法保護實踐的需要,同時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制度也應納入其中,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系統。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林就「內蒙古食品安全防疫工作的創新實踐」做了演講。他指出,內蒙古食品安全監管局在此次疫情期間的防控措施取得了較好的防疫成果,在制度保障方面,把控重點環節。在簡政放權方面,發揮地市能動作用。在創新監管方面,助力復工復產。他提出,未來主要有三方面的發力方向,第一,構建集合暢通的基礎信息通道,發揮數據共享互通的優勢;第二,推進各地政務系統的對接整合;第三,落實社會共識,實現共贏共治。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兼管委會主任胡錦光教授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法治動向新觀察」做了演講。他指出,今年以來有關行政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的起草,大體上有兩個方向,堅持四個最嚴和改善營商環境。這兩個方面有著密切聯繫,需要嚴格而科學的界定各自的義務,既能使政府監管到位,也能使企業在良好的營商環境下發展。
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晨光教授就「食品監管與誠信體系建設」做了演講。他指出,目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共治,各方面共同針對企業,將企業當做貓捉老鼠中的「老鼠」。王教授認為這種監管體系需要改革,應當將企業也納為監管主體,作為「貓」的一份子,共同針對食品生產經營質量問題和安全風險這一「老鼠」。總結來說,就是將監管體系從外部的被動的監管轉變為自覺的內在的監管,改變貓捉老鼠舊格局,生產經營者不應淪落為鼠,而應升華為貓。「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美團食品安全高級總監丁冬就「疫情經濟與平臺食品安全治理實踐」做了演講。他指出,疫情對整個餐飲行業衝擊很大,而相比之下外賣復甦率遠高於線下行業復甦率。他認為美團作為平臺在食品安全治理實踐中可以作為社會共治或者協同治理的重要主體和參與方,在信息供給、科普教育和行業引領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對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治理,他提出了四點展望,第一,疫情新常態背景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第二,立法做出相應的及時的安排和調整;第三,建立一種食品安全等於行為的文化氛圍;第四,平臺可以持續作為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動能。
大會閉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法學院學科辦主任路磊宣讀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會議共識。與會者認為疫情防控過程中,形成了食安防疫創新治理的「中國之治」;法治建設是推進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增強食品行業發展活力的重要環境保障;為多元參與、協同共治,是實現食品安全的基本路徑保障。(一鳴)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