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版的《新倚天屠龍記》公布了主演陣容。
林峰飾張無忌、文詠珊飾趙敏、邱意濃飾周芷若、陳紫涵飾紫衫龍王、劉浩龍飾宋青書、朱晨麗飾殷素素、古天樂飾張翠山、甄子丹飾張三丰。
有個懸念,小昭的演員並未公布。
請注意王晶導演在微博中的措辭叫「復拍」,這就值得玩味,復拍的既可以是當年胎死腹中的續集《倚天屠龍記之武林聖火令》,也可以將《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再拍一遍。
所以,這次拍的到底是不是續集,還真不好說。
上一部中,吳鎮宇、張敏飾演的張翠山和殷素素都已經下線(還有鄒兆龍的宋青書),這次演員名單中還有角色名字,那就不排除王導演一雞兩吃,續集也要拍,翻炒的事情也要幹。
結尾處,張敏扮演的趙敏對李連杰扮演的張無忌說「要救六大派,就來大都找我吧」,結果因為票房不是很理想,續集就沒拍,也算是港片迷最意難平的爛尾之一。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看,《魔教教主》都是極好看的,我們對於商業片的所需都能被滿足,尤其是那一張張熟悉的盛世美顏,在最好的年紀,把最好的狀態都奉獻給了港片,所以哪怕是趕工拼湊的港片,都好看到不行。
但從男主張無忌的選角來看,林峰這個年紀演張無忌,演續集都超齡,如果把當年李連杰的戲份重現一次,只怕觀眾不會答應。
所以,這次王導演的套路還是很深的,不到上映那一天,誰也猜不透。
萬一,拍了上部,票房不佳,是不是續集再次斷更,也未可知。
這一版的《倚天屠龍記》已經超越了金庸小說範疇,更大的噱頭是李連杰、張敏、黎姿、邱淑貞的那部武俠片。
雖然王晶一頓魔改,而且票房失敗,但成了影迷的情懷潛力股。我一直很奇怪,劉鎮偉都拍了《情癲大聖》《越光寶盒》《大話西遊3》,靠著「大話西遊」撐了這麼多年,王導演怎麼遲遲沒有對《倚天屠龍記》下手,這不科學。
這次公布演員陣容,他還賣了關子,當年邱淑貞飾演的角色小昭的演員人選,處於保密狀態。
小昭在原著裡算是女三號,排在趙敏和周芷若之後,不過在《魔教教主》裡儼然成了女一號,加上邱淑貞的表現太加分,反倒成了一代經典。
不過,林峰的年紀搶了小昭人選的猜謎風頭。1979年出生的林峰今年已經四十一歲,須知原著裡張無忌和趙敏退隱時可能都還沒到現在的法定結婚年紀,演員和角色的年齡差,沒有萌,只有蒙。
而且還找了古天樂演林峰的爹,讓曾經俊美無雙的楊過演嚴重超齡的張無忌的爸爸,這個腦洞真清奇。
我倒覺得,與其如此,不如給陳浩民一次機會,讓段譽來演張無忌,讓「天龍」和「屠龍」無縫對接。
看看陳浩民近年的表現,北上之後,創造了天雷滾滾的流量IP——濟公,所以除了電視劇,還演一演濟公題材的網大。
曾經輝煌過的IP是TVB版《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所以還有《齊天大聖·萬妖之城》《齊天大聖·火焰山》《孫悟空大戰盤絲洞》這些地攤產品。
更有在王晶的監製下拿出了《唐伯虎點秋香2019》,拉來了苑瓊丹、鄭佩佩、陳百祥當復古門面,掛的是「虎頭」,賣的是「虎糞」,白瞎了片名裡有個「香」字。
王導演這次煞有介事地傳遞一個信號——要嚴肅「營業」,復拍是為了完成28年的心願,演員陣容也很見誠意,咖位和港味十足。但我總是小人之心地嗅出一點被忽悠的感覺,就像他集合了「賭神」周潤發、「賭俠」劉德華,加上傻傻分不清楚的張家輝、張學友,照樣還是把評分超8的《賭神》做成了乘以2都不及格的「澳門風雲」。
有甄子丹演張三丰,只怕也難以復刻甄子丹演跛豪時的口碑「奇蹟」,這一版《倚天屠龍記》的天花板不敢奢望《追龍》,地板倒是希望離《唐伯虎點秋香2019》能遠一點。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已經公布的演員陣容裡,暫時沒有老人演老角色的情況,比如非要讓陳百祥演祝枝山、鄭伊健演古惑仔,即便糟蹋了經典,也不至於太過徹底。
所以,王導演如果對拍豆瓣評分超過4分的電影不感冒,就不要糟蹋黃金配置,不妨給在網大中放飛自己的陳浩民一個機會,這樣讓觀眾比較容易死心。
不然如此高開,萬一低走了,影迷得多傷心。
要說可以安慰的,是看到了方中信、駱應鈞、郭政鴻這些名字,隨著港片港劇黃金時代的過去,已經很難同時在一部戲裡看到這樣多的熟面孔。
方中信和王晶合作過電視劇《雪山飛狐》,飾演苗人鳳;駱應鈞演過吳啟華、黎姿版《倚天屠龍記》中的金毛獅王,這次是白眉鷹王;郭政鴻是陳浩民版《西遊記》中的通臂猿猴,當年的風頭也是很盛的。
雖然對王晶導演的大多數作品不敢恭維,但他的電影中港星面孔都是很閃亮的,比如許紹雄、何華超、姜大衛、黃德斌、江美儀、盧海鵬、姜皓文、瑪利亞、馮寶寶、盧慧光、鄭則仕、湯鎮業、黃日華、吳毅將、曾江……
有些是紅果果地賣情懷,比如讓瑪利亞扮成獄警唱《友誼之光》,是將《監獄風雲》的原唱和演員給搬來,大玩懷舊梗。但,看著他新挖掘的那些毫無記憶點的新人,還不如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玩票或者營業,如同閃爍在花裡胡哨電子產品堆裡的經典街頭遊戲機,更能燃起好感和熱血。
話說回來,《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的出現是當年武俠片如日中天的證明,如此好看的武俠片票房都會失利說明黃金時代的優秀作品太多,而黃金時代不相信「好」,只相信「更好」。
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對「更好」已不指望,對「好」也佛系圍觀。
當然,不排除一部「不好」的復拍之作會取得比「好」作品更好的市場成績,但那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