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鄒永弟,是興義市統計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和同志一起幫扶的是烏沙鎮普梯村李金洪戶,該戶共有九人,兩個老人在家照顧五個小孩,五個小孩都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收入來源主要為李金洪夫妻二人務工收入,全家住的是以前老學校改的房子。
按理說,以李金洪夫妻二人的勤快和工資是不愁吃穿的,但我們一開始到其家中走訪時並不順利,李金洪父親總是告訴我們家中沒有糧食,沒有吃的了,並經常到村委要糧等。
鄒永弟為貧困戶兒童送去新書包
我們和單位派駐的第一書記一同對其做思想工作,經常走訪,關懷身體健康狀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與老人家也有了感情,變得情切了許多。
不僅如此,我們還隨時關心和慰問家中成員的健康狀況和小孩的學習情況,兒童節時為小孩送去禮物,在李金洪和他的父親母親生病住院時,我和同志一起掏腰包去看望,送上真誠的關心。
有一次,李金洪父親在黔西南骨科醫院看病時,沒有帶手機,李金洪夫婦又在廣東務工,無法聯繫上,後來老人家害怕受騙,同時需要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相關證明,才能辦理住院後續醫療費用、生活費用的補助。
鄒永弟看望貧困戶
無奈之下,老人讓醫生給我們打了電話,接到電話後我們立馬趕到醫院,讓他不要擔心,我們自己開車到烏沙扶貧辦為其打建檔立卡戶的證明,最後協助李金洪父親成功辦理住院,並告訴他們有什麼困難或疑問都及時打電話給我們。
在經濟上,我們努力宣傳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和補助政策,我們為其申請院壩硬化、「三改」補助、就業補助共8900元。另外,我們還為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入股村委會,每年分取4020的紅利,共12060元。
在小孩的教育上,我們積極為其申請生活和住宿補助,了解小孩的學習情況,在兒童節時為幾個小孩送去禮物和關懷。在疫情期間,根據政府「停課不停學」的相關政策,我們詢問李金洪戶的4個小孩是否能在家學習網絡課程,是否能達到每人一臺智慧型手機、電腦或者電視觀看,直到確保家中已安上網絡電視,有無線網,有3部智慧型手機。
鄒永弟為貧困戶送去米和油
上網絡課程的條件達到了,由於李金洪夫妻二人已外出務工,家中只有兩個老人和小孩,我們又擔心,小孩獨自在家不安全,於是多次打電話給李金洪父親,了解情況。
在這四年的相處中,我們逐漸變得相信和理解對方,不再陌生。在以後的脫貧路上,我相信我們的相處一定會更加的和諧與友好,我們一定會用心、用力、用情的幫扶。他們對我們的滿意度也會越來越高。
【人物小傳】
鄒永弟,興義市統計局工作人員,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