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版《上海灘》播出時我還在上小學,萬人空巷的觀劇狂潮後引發了一股模仿潮流。當時的男青年們開始身著黑色風衣,白色圍巾,說笑間會像許文強一樣從上衣口袋裡拿出手絹擦擦嘴角。那時沒有斯文敗類這個詞,許文強在觀眾心裡,就是一個聰明勇敢、帥氣有風度又才華橫溢的英雄。
而丁力和馮敬堯就是壞蛋,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心目當中,對於一部影視劇人物的定義總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時代,對人的解讀往往也比較簡單。
我記得當時人們都認為許文強是英雄,是好人,是正角。社會上對許文強一言一行的模仿也成為一種流行。許文強的穿著和做派包括他的一些行事風格不同程度地對當時的年輕人產生了影響。
我記得當時《參考消息》上用很大號字做標題,以劇情作為依據去論證許文強這個人物其實不是正角,而是大反派。
為什麼《參考消息》要撰寫文章來論證許文強的人設?
我那時年紀尚小並不能讀懂那篇文章的真正含義,現在回過頭來想時才明白,在改開初期,人們的思想尚未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價值模式中轉變過來,《上海灘》中弱肉強食、你爭我搶刀尖上削鐵的價值觀會對當時人們的思想形成巨大的衝擊,從某種角度上講,當時人們單純的思想還不能消化這部劇帶來的價值衝突。
如果以現代人的思想去剖析《上海灘》我們會發現,這部劇即使放在現在,劇中的很多矛盾衝突依舊能折射到現實社會中。
許文強的家國情懷在當時的社論中雖然被予以肯定,但是那篇文章更多的起底了他從出獄到進入上流社會期間所犯下的罪行。
為了爭取上海黑幫的入場券,許文強前期沒少使用陰謀詭計,他在爭權奪利時手上沾滿了鮮血,死於他手中的那些人,他們也有家小,他們也稱不上壞人,不過是為了活命,為了能養家餬口。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燒殺虜掠是明刀明槍的,爭權奪利是在明面上來的,而我們當下社會中爭權奪利的鬥爭,是在暗處進行著的,手段雖然不同,但千百年來,在權力的鬥爭中,其模式從未變過,往往守規則的人被踩在最下層,而那些奮力打破規則的人卻總能成為人上人。
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社會現實。
所以老實人長貴只能一生賣水果,有家國情懷的許文強最終命殞上海灘,最後是不是英雄還需要去觀眾去爭辯,而一心向上爬的亡命徒丁力卻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踩著紅得能滲出鮮血的紅毯登頂華董的位置,丁力的人生哲學就是不擇手段向上爬,將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和現下我們流行的價值觀又有多大的區別?
而為了民族和國家犧牲的許文強,在他倒在血泊中之前,他一直受著歐陽翰、魯秋白等人的白眼,罵他是賣國賊,他好人也沒當成,壞人也沒當了,愛人也離他而去,老婆孩子一家四口死於非命,好人難當啊!
但許文強終究還是令人敬佩的英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從未含糊。
殺山口香子時他婚期已近,但是他義無反顧、置生死於度外殺了山口香子,但最終卻落了個亡命天涯的下場。
不論任何時代,從來都沒有對英雄有過善意,而英雄這個詞,太過沉重,甚至很多時候需要蓋棺定論。
許文強的死讓人痛心,這個人物,不是一個典型的理想英雄主義者,他有瑕疵,有爭議,他很矛盾,很擰巴,但正因如此,他才足夠真實。
沒有一個人生而為人能躲開七情六慾,所謂英雄,大都是逐漸養成的,甚至很多英雄都是在突發事件中產生的,我們習慣於將英雄完美化,事實上,沒有完美的英雄,只有完美的英雄主義。
當我第一次從參考消息上看到關於論證許文強是壞人的那篇文章時,我當時的感覺是很矛盾的,在我的個人理解中,許文強從大義上來看,他不但不是壞人,而且當得起民族英雄,但是那篇文章用很長的篇幅起底他的發跡之路,我當時有些迷茫,我不知道該堅持自己最初的認知,還是該接受那篇文章的觀點。
這種糾結直到我成年後再看《上海灘》時我才有了篤定的答案:我依然堅持我最初的看法,許文強是不折不扣的英雄,而且是一個沒有被美化沒有被包裝過的真實英雄。
他的家國情懷,他的對社會犀利的解讀,對人性睿智的看法均已超過他的年紀,他對人性的解讀即使放在今天依舊不過時。
許文強曾經單純過,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一腔熱血救國救民,那時的他是崇高偉大的愛國青年,但是他的一腔熱血換來的卻是女友被活活打死,自己身陷囹圄,他想喚醒政府奮起反抗,採取措施救國救民,但是將他抓走的正是他當局。
理想破滅,愛人慘死在自己的眼前他都無力保護,這讓許文強徹底認清現實,以他一己之力根本無力改變什麼。兩年的牢獄之災湮滅了他的理想和鬥志,他徹底放棄了初心,他想變成他最討厭的人的樣子,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去。
許文強的家國情懷被軟弱無能的當局諷刺,被人人自危狗頭保命的社會毒打,他的抱負無所依託,他沒有尋找強有力的組織,單打獨鬥的愛國主義被現實打敗……
愛國主義往往關聯著一個詞——奉獻,這個詞在當下的價值觀裡是被排斥的,極端利己主義和消費主義基本與這個詞處於對立狀態,他們主張的是索取、佔有和壓榨,你跟他們講奉獻他們是極為反感的,他們更喜歡厚黑和狼性的生存法則。
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疫情,大部分人認為奉獻者是傻子,是工具人,每個人都以如何最大程度獲取利益為榮,哪會有人會想到家國情懷和民族主義?我過得好就行別人的死活與我無關。
我們對於是非的評判是以是否利己為前提的。
但是當社會需要奉獻者挺身而出的時候,我們放才明白原來我們的幸福從來都是依託於英雄的奉獻者們而存在的。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民國時期有許文強,繼往開來的徵程上又不斷地湧現出一大批英雄為我們的幸福平安付出了生命,而我們卻連個稱號都不願意給他們,非得完美化英雄,我們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到無法容忍英雄的存在了。
英雄不必完美,英雄更不應該孤寂。
英雄也可以有私慾,英雄也可以有缺點,但是當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捨生忘死為我們犧牲了,他就是英雄。
亂世中搏命的許文強不殺別人就會被殺,拿和平年代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亂世英雄,無法身臨其境地感受困苦,許文強的痛苦正是現實與理想的鬥爭。這種鬥爭,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