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拍《瘋狂的石頭》時,還是個新導演,郭濤也不紅。郭濤聽寧浩講了講故事梗概,連劇本都沒看就答應出演,寧浩正著急跟郭濤籤合同,製片人藍瑞龍卻讓寧浩把郭濤辭了,因為孫紅雷願意演。
寧浩明白孫紅雷要是能演,肯定會加大電影的知名度,但跟郭濤都談好了,因為孫紅雷空降把郭濤辭了,寧浩實在開不了口。
製片人安慰寧浩,人家郭濤還不一定喜歡你這項目呢,但寧浩不好意思打電話,最後郭濤是從製片人藍瑞龍的電話裡,得知自己被換了,忙說,這樣啊,沒事沒事,下次再合作。
寧浩跟孫紅雷通電話發現,孫紅雷確實很仗義,孫紅雷說,錢就不用談了,你肯定也沒錢,我不要薪酬,但只有一個條件,你等我兩個月。我現在沒時間。
掛了電話,寧浩就對製片人藍瑞龍嚷嚷起來,老藍你都沒問清人家有沒有檔期,咱們馬上就開機了,你說等不等?!
當時《瘋狂的石頭》劇組工作人員已經全部集合在重慶拍攝地,等孫紅雷的話,就要原地解散,兩個月之後再來,寧浩覺得這不是那麼回事,會出問題的。
寧浩再次跟孫紅雷商量時間,說確實等不了,孫紅雷也沒辦法,於是說那就下次再合作吧。
寧浩放下電話,就給郭濤定了機票,跟郭濤說:「郭老師,機票給您訂好了,您來吧!」
郭濤說,不會再讓我退票吧?
寧浩說肯定不會。
郭濤心裡有點怨氣,說我不是非拍這個戲不可,對我來說無所謂的。
但郭濤是個好脾氣,還是來了。
就這樣,郭濤作為主演,是最後一個進組。到劇組後,郭濤說:「再晚兩小時給我打電話,我就去拍電視劇了。」
寧浩知道演員臨時調換其實也是常事,但郭濤是個好人,他總覺得欠郭濤個人情。
後來郭濤憑《瘋狂的石頭》,一炮而紅。郭濤對寧浩說:「現在回想起來,虛驚一場,當時覺得不是非要演這個戲,但現在想想後怕,幸虧我演了,當時你要是真沒選我,那可怎麼辦啊!」
《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時,不知錯失機會的孫紅雷,有沒有搖頭遺憾,他寧願不要片酬,也願意參與,奈何時間不允許。緣分吧!
郭濤則是撿回來一個成名的機會,要是當時被孫紅雷頂了角色,面子下不來,推了這部戲,下一次走紅的機會還不知道要等什麼時候。
很多戲都希望找明星保障市場和流量,但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寧浩的《瘋狂的石頭》,沒有明星,投資只有300萬,卻獲得了3000萬的票房,捧紅了黃渤、郭濤、劉樺、王迅等等一眾演員。
其實對觀眾來說,看一部好戲,比看明星更享受。
投資方一味的追求流量和明星,其實也要理性,明星捧戲,還是戲捧明星,還不一定啊,大家說是不是~
寧浩拍《綠草地》的時候,已經把家裡的10萬積蓄花光了,但之前的作品為他帶來了三個機會。
一個是法國投資人,打算投600萬,想讓他再拍一個類似《香火》反映中國的電影。
一個是焦雄屏,打算拍寧浩另一個故事,比《香火》更商業,也很有鄉土氣息,投資700萬。
最後一個是劉德華,他看上了寧浩《綠草地》之中的喜劇性,投500萬。
這3個投資機會中,劉德華的投資是最少的,但劉德華很大方,他對寧浩沒有回收的要求,對寧浩的拍攝不做任何的限制和要求,就是500萬元人民幣給你,隨便拍,不掙錢也沒關係。
這對寧浩來說,對任何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非常誘人的。
雖然其它兩家的投資金額都在600萬以上,但他們都希望,再拍攝的影片跟《香火》一樣。
寧浩本身也不希望做文藝片導演,他的目標是商業電影,就算劉德華的錢少,但不管你,寧浩立馬答應了下來。
劉德華投資時,並沒有看到《瘋狂的石頭》的劇本。
寧浩本來想給劉德華看《紅色賽車》的項目,劉德華只投500萬,《紅色賽車》的預算在700萬左右,寧浩心想著,跟劉德華的團隊磨一磨,說不定可以再追加200萬,結果接到劉德華團隊的電話,寧浩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聽到了一個壞消息,原來的500萬,變成了300萬。
寧浩在他的自傳《混成大人》中笑說,劉德華忽悠我。
本來還指望再爭取200萬呢,結果500萬縮水了一半,寧浩趕緊去籤了合同,怕300萬再縮水,變成150萬就更慘了。
只有300萬,寧浩只好拿出了很多年前,在電影學院上課時,寫的一個劇本《大鑽石》。
這個預算不是很大,300萬能拍下來,《大鑽石》這個項目,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上了馬,後來更名為《瘋狂的石頭》。
最終《瘋狂的石頭》,由劉德華出資150萬,內地四方源創的老闆周林出資150萬,一共投資300萬。拍攝40天,殺青後6個月上映,票房3000萬。
《瘋狂的石頭》掀起了小成本喜劇電影的浪潮,成了一部現象級電影,寧浩完全撇開了之前《香火》和《綠草地》的文藝風格,由此走上了黑色幽默的喜劇道路。
命運的節奏,有些讓人想像不到
本來只是喜歡一個不被束縛的創作的機會,雖然由500萬變成了300萬,最後變成香港與內地投資人共同出資300萬,但對新人導演不加限制,不要回報的投資方式下,寧浩成了一匹黑馬,引領了多年低成本喜劇的創作風潮。
有很多導演想做自己的作品,但鑑於自我表達與投資方的商業計劃,不能完全契合,最終只能讓步,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作品失去初心。
有一方自由的池水,對於創作者來說總是幸運的。
當然,完全不幹涉創作的投資,要冒巨大的風險,即便是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巨匠,也馬失前蹄。
但不管怎麼說,把投資金額降到可以承擔的損失之內,不求回報的扶持新人導演,對影視行業的多元發展來說,倒是一件很好的事,也許不是人人都是寧浩,但只要有這方池塘,就總會有魚兒長大,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德華不管投資了500萬,還是300萬,還是150萬,不要求回收這種形式,就是很有目光和胸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