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手裡有了錢以後,國人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早些年,由於收入相對較少,很多人的消費觀念都比較保守,能多存一點錢就多存一點錢。現在收入多了,國人的消費能力也越來越強,很多人也不再喜歡存錢,甚至迷戀上了「超前消費」。當下,就有很多年輕人,不僅每月的工資「月光」,還使用了多種信用借貸產品,比如信用卡、花唄等等,堪稱「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然而,對於一些自制力較差的人而言,這些借貸產品用著用著就「超支」了。於是,很多人為了還錢開始「拆東牆補西牆」,遺憾的是最後哪堵牆都沒能堵上,反倒是「窟窿」越來越大,最終負債纍纍。說到欠債這件事情,早些年都是問親戚朋友借錢,債務關係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但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普及,借錢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不過不管從哪借錢,最終肯定都是要還的,畢竟老話說得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就有一些不守信用的人,他們欠債不還,並且還以各種理由來逃避債務。比如有的人問朋友借了2萬元,借錢的時候說得好好的,保證某某某時間按時還款。但到了約定的還款日期後,有的是電話打不通,有的是以各種理由不還,有的甚至直接就翻臉了,還說出什麼「不就這點錢,用得著一直催」之類的話語。
其實,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如果真的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暫時無力償還債務,相信親朋好友都是可以理解的。最令人感到氣憤的是,有些人明明有能力還錢,但偏偏就是不還錢。還有一類人,明明手裡不缺錢,但還是到處借錢,目的就是為了「能騙一點就騙一點」。而這類人,我們將其統稱為「老賴」。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逾期逃債的人數為6.3萬人。當然,這只是被統計在冊的人數,民間這類「老賴」,堪稱多不勝數。
特別是近幾年,由於各類網上借貸平臺的興起,逃債的人越來越多。事實上,成為「老賴」之後,不僅是自己的個人徵信會被影響,交通出行、消費娛樂等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子女上學也會被「牽連」。不過,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是欠債不還。有些「老賴」為了躲避懲罰,還把財產全部轉移到了子女、父母的名下,總之就是「不還錢」。
而面對這一情況,有關部門也是加大了對「老賴」的處罰力度。近日,有消息稱,北京P2P行業正在推動「逃廢債入刑」。這意味著,欠債不還除了上徵信之外,甚至還有可能坐牢。屆時,「老賴」就不能再抱有「躲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了。總之還是那句話,自古以來欠債還錢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更何況是在的當下這個法律制度完善的時代。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