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杜拉拉追婚記》,周渝民林依晨主演,講述了一個三角戀四角戀五角戀的故事,其中的「點睛之筆」是杜拉拉接到了一個母上大人打來的電話,她媽開口就是:
「你工作那麼拼幹嘛?拼得過皺紋和下垂嗎?」
總有一種潛移默化卻十分奇怪的價值觀,引導著女性把美貌至於工作之上,把男人奉為終極目標,把皮相等同於價值,把26歲劃為「人生贏家」分界線。
所以,這就是女性的世界嗎?
一
「你這個年紀,穿得好是風韻猶存,穿不好就是保潔阿姨。」
「你這個年紀,做得好是理所應當,做不好就是豈有此理。」
在電影裡,臺詞如是說。總之,都是大齡女白領的錯咯?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有著一種強大的神邏輯:為了愛情女性必須放棄自己的職業理想,女人怎麼成功也不會開心的,只能結婚才行!男主角嫉妒女主角事業有成,所以女主角只能辭職來證明「愛」。
年上30,女人似乎就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資本和價值,只能靠男人來拯救人生了。你或許不這麼覺得,然而社會的「正常人」是這麼想的。事實上,二十多歲,沒有幾年,早在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眾多女生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終身大事。見面三句話,不離男友嫁人去相親,隨著畢業之日漸長,這會佔據話題榜越來越重重要的位置。
「我畢業的時候23歲,工作了1-2年就是25歲,然後出國讀個書回來就是28歲,此時再開始工作,再開始思考婚姻大事?不,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我一定要在26歲之前讀完書,有男朋友,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今年大四的Jane語速很快,眉眼之間滿是焦慮。
這個時代,焦慮是主流。
二十二、三歲,職業生涯尚未開始,仰望星空都沒看夠,男朋友沒談兩個,結婚已經在to – do list之上,priority還挺靠前。人們趕著去完成各種to do list。從這個角度來說,90後談不上開放,某些方面甚至異常保守。
直到2016年,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什麼?她93年的就結婚了…..」
「她現在就結婚了,怎麼辦,我這個時候明年肯定結不了。」
「哎,人家是人生贏家。」
二
女性世界下「人生贏家」這個定義,其實是頗值得玩味的。一個女強人事業有成,不會被稱為贏家,比如董阿姨;一個女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不會稱為贏家,比如居裡夫人;一個單身女性環遊世界80天,同樣也不會被稱為贏家。
但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嫁入豪門的女子?
她是。
這裡滿足著兩點定義:1. 年紀輕;2. 豪門。
26歲是一個去衡量你是不是人生贏家的時間段。學歷上升,工作,結婚、生孩子....這就像一份答卷,有人會去考驗你,逼著你把所有的題都答完。
有的人就會覺得,OK我不答就不答,你打我呀。但會有人拿你一部分的空卷為攻擊武器,把你遍體鱗傷地踢一遍。你只有完成了考卷,才是人生贏家。
可就算你沒有達到又怎麼樣?人生不及格?
終究,「贏家」只是社會要求你要成為的樣子,不一定是你要的樣子。
「千萬不要因此就逼自己,認為自己是敗犬。」今年27歲的心蕊說,她在香港工作了三年,薪水優渥,目前在北京讀碩士。
「確實,有人會老說:『怎麼27歲還沒嫁出去,還沒有穩定的男朋友?』那些人過著主流的普通的生活。當他看到一個跟自己的人生不太一樣,甚至可能會很棒的人。對於他們而言,比較安全的想法是把你歸成異類。一個稍微閱歷豐富,或者是心態開放的人,就不會這樣去苛責你。而那些被「主流」苛責過的人,就會同樣地來這樣去苛責你。」
心蕊舉了個例子,「30歲的一個姐姐,剛剛過來讀清華的博士,非常fansy的人。雖然是博士,但絕不是很悶的書呆子。她看上去也就二十四五的樣子,而且交了一個二十四五的很帥的男朋友。她的人生很灑脫,也很自由。」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你的經歷跟大部分人不一樣,大家就會覺得你有問題。女性或許會對此尤為敏感。因為她們對於周遭的評價格外在意。
然而你自己的價值,決定你的層次,也同樣決定你伴侶的檔次。這一切,本不是你去迎合的。
三
女性,似乎天生是與風險和犧牲聯繫在一起。
目前在北京讀研的心蕊,之前在香港有著本科畢業起薪26000的工作,非常好的福利和假期,自帶光環的職業,香港永居,和local非常融洽的關係。因為男朋友的關係,考研來到了北京。
「當時的男朋友是北京人,為了兩個人更好的發展,哥哥也在北京,14年9月的時候我就想『啊那我就來考個研吧!』然後我白天上班,晚上就複習考研。」
「為什麼?」
「如果我那個時候不回來的話,那我融入內地的可能,或者說跟男朋友的發展,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考研是一條比較穩妥的路吧。」
同樣在讀研的Anne有著類似的經歷:「其實博士我特別不想讀,但是我確實有認真考慮過讀博這件事。考慮到以後的個人家庭,比如另一半很忙的話,你也很忙,那你們兩個人相處的時間可能就非常非常少,一個人很忙,一個人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家裡。」
「那個人為什麼會是你?」
「…他不能放棄自己的事業,我妥協一下比較現實。」
我沒有再追問一個問什麼。
女性擇業,會考慮年齡、婚嫁、父母、生孩子、家庭、社會輿論(如果經歷跟大部分人不一樣,大家會覺得你有問題)等等等等,關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放到最後再考慮。
男人這麼說,女人也這麼說:「女創業者,肯定是個性冷淡。」
很多道理都明白,然而實施的時候,總是難以實現。
想起一件事,《南方周末》探訪了一個「女德班」,這個女德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教現代女性守婦道」。
這個培訓機構叫做"蒙正國學館」,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是該館女德理論的精髓,被稱為「四項基本原則」。
有時候,奉獻才是最可恥的剝削。
四
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中的一句話,其實在女權主義中也完全適用: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
如果你將來生了一個女兒,我夢想有一天,
她的家人可以不會因為她的性別失望;
她不會因為性別而不敢大笑、奔跑,因為「你有沒有點女孩子的樣子?」;
她的公司不會因為她將來可能要生孩子,從而拒絕她入職、拒絕她升職;
她不會因為別人口中地標籤而羞愧的修改想成為哪種人、哪種角色、哪種性格。
不管男性女性,人生終極目的都是自由。既有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由,也有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的自由。
對女孩來說,想當主婦當個好主婦,想幹事業幹成功,想養孩子養一堆可愛孩子,不想養孩子,那就不生。
沒有人勸你:「你創業啊…註定不能成功的。」
沒有人勸你:「你竟然還沒有男朋友?30歲還不結婚?是找不到嗎?」
也沒有人勸你: 「你工作那麼拼幹嘛?拼得過皺紋和下垂嗎?」
你可以深呼吸一口,帶著一些自傲,甚至挑釁的眼神說一句:
「關你什麼事?」
這就是自由。
文章由G.P.A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更多個人、媒體與企業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請聯繫wx@careerdream.org。
@G.P.A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