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方言呢?方言也是一種語言,就好像中文、英語、日語、德語一樣,方言也是語言的一種。
使徒行傳裡記載:「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2:2-4)」。因此可以知道,方言是聖靈所賜的預言,雖然沒有學過,但是靠著恩典的恩賜可以說出口。
人很多時候,容易受到自我情緒、情感、想法、外在事物等方面的影響,在所說的話或禱告的事上,多以自我主觀為主。但方言是超過了我們的想像、經驗、智慧、知識與情感的,它能將我們都不知道、卻是內心深處的渴求訴說給神聽。
很多基督徒在起初得到方言時,覺得新奇,就常用方言去禱告。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所出的方言自己聽不懂,也不明白在禱告什麼,更不能確定是否它所出的禱告是自己內心的渴求,久而久之就不願再用。
那麼用方言禱告究竟有怎樣的益處呢?
一.方言是保惠師親自為我們向神代求。
保惠師是什麼呢?「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約14:16)」。保惠師時常在我們身邊,雖然看不見,卻是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親自為我們禱告,而這就是方言禱告。
我們雖時常禱告,卻不知道自己的禱告是否合神心意,更加不知道自己這樣的禱告是否合理。聖靈的保惠師如同幫助孩子的母親一樣,在替我們代求的過程當中使我們的禱告更加蒙神悅納。
二.方言禱告是「我」與神之間的交流。
一些初信者表示:「我也真的很想好好禱告,把內心的苦楚都告訴神,但每當我開口的時候,我就感到羞愧,不能在人前直接傾訴我的難處。」相信很多基督徒都曾有過如此經歷,來到神面前想要禱告,然後張開口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說。
羅馬書裡說:「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鑑查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
用方言時,是「我」與神之間親密的、單獨的交流,雖然我「聽不懂」,旁人也「聽不懂」,但神都明白,方言將我們內心深處的軟弱、不能、重擔都在神的面前傾倒出來。
三.方言能造就自己,使信仰得益處。
哥林多前書14章4節說:「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每一次的方言禱告,都是在堅固自己的靈性生命。有一位牧師在講道中如此說:每當遇到試探、誘惑,用方言禱告,就能得勝。方言禱告能使我們的靈性生命變得更加剛強。
四.方言禱告能使我們的靈性更加敏銳。
方言禱告屬於一種靈的禱告,每次用方言禱告時,都是在用靈去說話,使得我們與聖靈能夠直接相交,對待屬靈的事情也更加的敏銳。
但是方言禱告也需要操練,就好比一臺機器長久不用會鏽壞,方言也是如此,不常操練時,久而久之也會遲鈍、甚至消失。越禱告時,靈性會越靈活,對待屬靈的事情也會越敏銳。
但追求方言禱告卻不是信仰的目的和焦點。使徒保羅對方言有許多清晰的教導,他曾勸勉哥林多教會的會友們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