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改變自美國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同名原著小說《怦然心動》,導演是1947年出生與美國的著名導演羅伯·萊納,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63歲。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裡不僅僅有男生、女生之間羞澀的愛情,還有對生活的態度,對成長的思考。
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一句臺詞:「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中文翻譯:「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有一天 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很多人信奉著這句話,奉為愛情的至理名言。但是,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如果你總是局限的認為自己還沒有遇到愛情是因為還沒有遇到那個如彩虹般絢爛的人,那真是,你的整體還沒有大於全部,自己若不絢爛,彩虹也不來。
電影本身通過兩個視角呈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的心理活動,中間還會有情節的穿插,重複的內容還不少,但是當導演為我們站在兩個少年的角度為我們重新解讀的時候,仿佛又有不一樣的感覺。一個只有90分鐘的電影裡,角色獨白的穿插達到了好幾十次,如果不是對電影有絕對的把控力,一般導演是不會這麼做的。導演通過獨白的穿插,讓劇情因為誤會而變得很有趣。例如開頭的第一幕,朱莉去幫布萊斯搬東西,布萊斯是不開心的,甚至有點討厭這樣的方式,但站在朱莉這邊的角度,就是人家是喜歡自己的,而且很害羞,簡單又真實的小細節。後來又有很多這樣的細節,布萊斯第一次分手,朱莉認為他不膚淺,其實只是那個女生發現了真相,簡單的分手罷了。在朱莉這邊竟然上升到價值觀的角度上,不得不說還是很有趣的。
其實這部電影講的是成長的故事。導演通過兩個小孩的成長,逐漸延伸身體的變化、對事物產生認識、對愛情的一種迷茫與探索的過程,所以,到電影結尾的那一刻我們也不能說,布萊斯配不上朱莉,因為布萊斯正在慢慢地了解「整體勝於全部」的道理。
而從兩個人的成長線索來看,雖然電影被導演切換的「亂七八糟」,我們還是能梳理一些線索的。例如朱莉,首先她喜歡布萊斯絕對是因為顏值,不得不承認,好看的皮囊總能吸引有趣的靈魂,導演倒是不避諱這樣。然後他用這樣一句文藝的話略過了:「It was those eyes,something in those dazzling eyes. 」
我姑且相信不是長相,而是雙眼。所以,她剛開始喜歡布萊斯是因為外貌,這是可以確定的。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她喜歡他的性格,不摻雜著三觀的喜歡,這個階段主要表現是去刻意在乎他穿什麼,和別人說話的口氣,身上的氣味等等,在這個階段尾聲的時候會就比較嚴重,去聞!這當然不是什麼值得鼓勵的事,但是架不住內心的思念,可以理解的。
第三個階段,(我指的是朱莉愛情的第三個階段)她央求布萊斯一起保護無花果樹,但是布萊斯似乎對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感覺,隔閡產生了。女孩子首先成長,她開始去思考什麼才是美好的東西,什麼是整體大於全部。而此時的布萊斯還在為上課不曠課而煩惱,這個階段只能說是導演安排的,又或者是大多數的事實。反正此時朱莉的思考比布萊斯多了一些,她漸漸地會認識到,自己是喜歡小時候的布萊斯多一點,還是喜歡願意和她一起保護樹的布萊索多一點,如果布萊斯一直都不喜歡樹,自己還會喜歡布萊斯嗎?當這些想法湧現的時候,恰恰是朱莉最「孤獨」的時候,但也是這樣,她才慢慢的離開自己最單純的喜歡,這種稱之為「吸引力」的東西,上升到愛情的階段。
第四個階段,這是個特殊的階段,首先,她在這中間學會了養小母雞,裡面有她對待生命的看法,她自己修建草坪,裡面有她對待生活的看法,她還會經常看自己老爸給她畫的畫,所以,此時此刻的朱莉,正在變得像一個如彩虹般絢爛的人。但是布萊斯呢,還在丟人家的雞蛋,想著不被發現,和自己的「狐朋狗友」談論自己的小秘密,當聽到別人說到自己不喜歡的話的時候不是反駁,而是附和。如果說非要有什麼線索推動情節的發展的話,我感覺就是他們倆的成長不同步,成長不同步的矛盾直接產生心裡的變化,心裡的變化直接變成獨白,填入電影裡,真實而又有趣。所以,這個階段的朱莉是成長的最為成熟的朱莉,她有自己的價值觀,她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呢?不能光有忽閃忽閃的大眼睛,他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家說什麼也不反駁,像個懦夫,最重要的是,要整體大於全部。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先不解釋。所以,在這個階段,當朱莉確定自己不喜歡布萊斯的時候,不僅有放棄的灑脫感,還有一種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後的開心。而此時的布萊斯,還沉浸在自我的矛盾之中,這個階段是他成長最快的階段。
第五個階段,如果電影就這樣演完了,我認為是不好的,因為布萊斯並沒有完全成長,如果說他和他兄弟一起玩了,天天和校花約會,倒也是一個結局。但是偏偏布萊斯又有一個愛情大神一樣的外公,相信很多女觀眾已經愛上了外公了,能說出這樣臺詞的「男神」應該對愛情、對單純美好的人有著近乎瘋狂的愛惜,所以他是不會讓自己的外孫錯過一位這樣的女孩子,這個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有推動力的。第五個階段當然是完美結局了,布萊斯終於對「整體勝於全部」有所感悟,他去找朱莉道歉,並親手栽下了象徵著美好的那棵無花果樹,然後整部電影在美好中結束。
朱莉的成長帶動著布萊斯的成長,每個階段男孩女孩的心裡變化推動者情節發展。說到底,愛情不愛情的放在一邊,這就是一個關於成長的電影,而成長的主題就是這種朦朦朧朧的感情。自始至終就不存在誰配不上誰的問題,不過是相互成長。所以關於雞湯的那一段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有一天 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這句話只是布萊斯的外公對布萊斯說的,但布萊斯本人除了帥,懵懵懂懂,有點善良外,別的沒有什麼優點了。(我指的是直到電影結束都是這樣的)所以,當我們信奉著這句話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情是因為沒有遇到,當然這樣想也是對的,但是這只能說明你自己還沒有長大,對愛情、對美好沒有自己的認知,居然不知道「有些人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們要追求彩虹般的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使我們本來就應該知道的,布萊斯外公對他說的話是讓他成長的,然後他也做到了。如果身為觀影者的你自此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愛情的真諦的話,那你也太狹隘了。朱莉才是美好,才是布萊斯嚮往的美好。
電影的最後,布萊斯和朱莉·貝克在一起栽一棵樹,這棵樹是有寓意的。首先,這是一顆無花果樹,是故事的主人公朱莉對美好的嚮往的啟蒙樹,這上一棵被砍掉的無花果樹上,朱莉首先感受到了美好,她會靜靜的呆在那棵無花果樹上好幾個小時,看落日時而泛著微醺的紫紅,時而迸發橙色的餘暉,看瞬間布滿天邊的晚霞,終於她有所領悟,關於父親說的「整體勝於全部」。這個階段是朱莉最「孤獨」的階段,是一個人對自我認識最深刻的階段,也是她對喜歡一個人到底是喜歡「他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還是「他的整體勝於全部」,後來很顯然,她選擇了後者。在電影的最後,他們兩個一起種一棵無花果樹,說明導演給了一個線索,布萊斯也將慢慢對晚霞有所感悟,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兩個或許會一起坐在一棵長大了的無花果樹上,看夕陽西下,感受同樣的美好。
所以,那句經典的臺詞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要等待一個如彩虹般絢爛的人,而是教我們,不要錯過如彩虹般絢爛的人。那麼,該如何不錯過呢?很簡單,身為讀者的你,如果看完這部電影,願意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看夕陽慢慢的落下去,你感受到四周的空氣都在呼吸,霞光在你的身邊遊走,你大口的呼吸著這夾雜泥土芬芳的氣息,可以坐很久,且有所感悟。如果你變成了這樣,你才像布萊斯一樣成長,這個階段是「孤獨」,是沒有人發現的,這是一個過程,當你了解了「整體勝於全部」,那你就便可以尋找另一個也有這種感受的人了。
或許很多人已經有這種感受了,只是還沒有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但千萬不要放棄,總有一些美好的東西需要分享給最喜歡的人,如果別人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