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結構複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生命危險,因而被稱為「生命禁區」。在大腦動手術,是難度極高的精細活,毫釐之差即可決定生死。
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就有這麼一群「刀尖上的舞者」,他們憑藉著精湛的醫術、過人的膽識,不斷在「生命禁區」探索創新。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啟用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顯微系統,華科智能手術機器人也正在調試。這些先進設備的應用,讓神經外科手術更加清晰、精準、安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李雪松博士看來,一切先進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人的生命健康。「讓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最大化,讓惠州人在本地就能享受高質量的診療服務,這是我們引進和使用先進設備的目標。」李雪松說。
撰文:廖鈺嫻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供圖
引入先進設備 提高手術效率
「這是生命禁區的GPS。」在近日舉行的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三大高科技設備啟用儀式上,李雪松介紹最新引進的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時說。當天,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顯微系統精準治療中心同時宣告成立。
「神經外科手術要跟比頭髮絲還細的血管打交道,對手術視野和解析度的要求極高。」李雪松介紹,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是目前全球最高端、最先進的手術顯微系統,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顯微系統的定位鎖焦、定位記憶等功能彰顯出機器人式的智能控制,同時有效破解傳統的神經外科顯微鏡手術抗幹擾能力差,術中需反覆定位、重複調焦才能觀察到深部結構等難題,可以幫助神經外科手術更清晰、精準、安全,成為神經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
事實上,在落戶之初,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就服務了一名患者。
今年60歲的陳先生近幾個月常常感到頭暈、肢體乏力,經查診斷為顱內佔位性病變,擇期行腦內腫瘤切除術。在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的助力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最終腫瘤全切。術後,陳先生恢復良好,神清語利,四肢肌力與術前無異。
截至目前,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已啟用近一個月,在數十例神外手術中得到應用,大大提升了手術效率——過去至少需要3個小時完成的神經外科手術,現在可縮短為1.5小時,在手術效果和過去相近的前提下,大大節約了手術時間,手術質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華科智能手術機器人正在調試。這是一個智能化的精準定位手術輔助系統,在腦電極植入、癲癇防治、腦部腫瘤病變穿刺活檢、出血性疾病等神外手術中,可以做到亞毫米級別的整體手術精度,使得手術安全性極大提高。
「華科智能手術機器人的應用,讓神經外科手術實現了接近無創的效果,自此走入更加精準的行列,使得繁瑣的數字計算變成智能化的管理。」李雪松表示,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是粵東地區第一家引進該設備的醫院,並跟廠家合作開發,在臨床實踐中探索更便捷、更精準的路徑。
大腦是思想和靈魂的載體,在李雪松看來,把手術做到盡善盡美,保護人的功能健康至關重要。「這兩個設備的應用,實現了交叉互補,覆蓋了所有微創神外手術領域,手術精準度達到了突破性的飛躍,讓神外手術跨入智能化、精準化的新階段。」李雪松說。
強化隊伍培訓 實現熟能生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李雪松認為,所有醫學先進設備的使用,都是為了更好地為有需要的患者群體解決問題。人類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醫療服務層面來說,就是要提供安全高質量的臨床診療服務。
秉持著這種理念,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引進先進設備。目前已配置1.5T磁共振MRI機、DSA腦血管造影機、128層螺旋CT等多種大型設備,擁有百級層流手術室、蔡司手術顯微鏡、史道斯神經內鏡手術系統、美敦力及蛇牌高速動力開顱手術系統等先進儀器設備,成為神經外科醫生刀尖上的利器,讓他們更準確地在人體的「生命禁區」起舞。
「要達到人機的完美融合,實現最安全、最高質量、最精準的治療,重點是把先進科技使用好。」在李雪松看來,一切醫療技術和設備最終是要為人所用,醫療質量的提高更是需要依靠人才的支撐。在前述先進醫學設備啟用前後,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都開展了嚴格的儀器使用和規範化管理培訓,「全科必須人人過關,要讓大家會用,而且把功能用到極致,才能更好地為患者的健康服務。」
最新的儀器應用,要達到「人人過關」的程度並不容易,為此,李雪松制定了分階段培訓學習計劃。第一批次接受使用培訓的,是高年資且有過豐富實踐經驗的醫生。這些醫生原本就有深厚的手術儀器應用基礎,經過簡單的磨合和培訓,能夠迅速掌握儀器使用的要訣。
年輕醫生則是第二梯隊,通過以老帶新,讓已經掌握了使用方法的高年資醫生,在實踐當中不斷傳授給年輕醫生,逐步達到技術水平的一致。
「患者不是試驗品,醫生要對患者百分之百負責,沒有絕對的技術把握,絕不能貿然行之。」對於先進儀器的功能,李雪松提出了「全方位掌握」的要求。全方位,指的既是使用人群隊伍的全方位——包括手術室醫生和維護保養人員在內都必須接受培訓,以更好地保證儀器運轉的狀態,延長儀器使用壽命,最高效地應用於神外手術;也是功能的全方位掌握和應用,在李雪松看來,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實現先進設備的效能最大化。
重視人才培養 護佑患者健康
「再好的設備和技術最終都是由人來操作」,為此,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成立以來,李雪松一直非常重視科室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神經醫學中心吸引了多名博士等高水平人才加盟。如今,神經醫學中心人才隊伍一共由145名醫護人員組成,其中70%以上醫師都為碩士,有博士學位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3人有出國留學經歷。學科發展人才儲備如此充分,在區縣級醫院是少有的。「在學術領域睜眼看世界,這是一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程,希望通過人才隊伍的培養,為未來的學科建設發展作貢獻,也為人民群眾能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作貢獻。」李雪松說。
與此同時,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按照「請進來、送出去」的培養模式,不斷引進前沿的醫療技術及規範化診療手段,攻克學科疑難雜症。在堅持邀請各學科專家來院講課、帶教查房、開展「一對一傳幫帶」的同時,從財力、物力等多方面對進修人員給予支持,每年常態化選送青年骨幹醫師到國內外及上級單位進修學習,將學科建設成果與同行進行交流,不斷壯大團隊,加速專業人才培養。
值得一提的是,神經醫學中心還設置了獨立的閱覽室,醫護人員自費購買專業圖書。李雪松認為,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護人員更應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一切為了患者健康。在科室建設中,李雪松一直倡導理念先行,在他看來,神經醫學中心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和科學規範。這就意味著,以人為本,重視知識積累,科學規範建設學科。
2016年,在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年會上,李雪松被授予「全國人文醫生」榮譽稱號。2017年,神經外科被評為「全國人文愛心科室」,成為惠州首個人文科室。
實際上,從神經醫學中心成立開始,李雪松就非常重視科室文化建設,將醫學人文與學科發展有機融合,積極培養人文醫生和人文護士,建設人文科室,將「以人為本」理念灌輸到每位醫護人員心中,讓醫學人文理念融入科室所有工作當中。
今年8月,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獲授白求恩醫學人文實踐科室。
10月27日,「2020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青年醫師獎」評審會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成功舉行,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李雪松博士榮獲中國神經外科醫師最高榮譽獎——「2020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青年醫師獎」,這是惠州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醫生,廣東省獲得此殊榮的人也屈指可數。
一名60多歲的五保戶因突發腦中風收治在神經醫學中心,搶救後的康復期,無親無故的他無人照顧,醫護人員知道後,輪流自掏腰包給他訂餐,默默為他捐款,持續了一個多月直至他出院……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這樣感人的醫患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演繹了一首嚴謹的現代醫學和溫暖的人文關懷交響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