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進入珠寶行業是源於同學的引導,對翡翠的迷戀。後來翡翠、和田市場行情的上漲,帶動了其它系列的寶玉石品種量價齊漲,其中還出現了不乏類似碧璽、南紅、蜜蠟、黃龍玉等黑馬式上漲品種,當然也有個別經不起市場檢驗而曇花一現的,也有強勢不減躋身中高端寶玉石品種的上乘品種。
琳琳種種的珠寶玉石,據國際國內學者統計,目前大概可以達到1400多種,常見的大概300多種。但大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美麗的、稀有的、耐久的天然礦石就可以納入珠寶玉石的品種範疇。從這句話中大家也要有比較理性的思想,就是新的品種會不斷出現,市場炒作也會依然繼續,「多看少動」是你不敗於此的真諦,切記切記!
對水晶(晶石)的喜愛,也源於對珠寶市場發展的適應。但這種喜愛在我本人卻一發而難收,甚至有時超過了原先對翡翠、和田的喜歡。
我對水晶(晶石),最最推崇的是她的內部包裹體!
古羅馬哲學家普林尼說「在寶石微小的空間.它包含了整個的大自然.僅一顆寶石,就可以表現天地萬物之優美。」
由於含有包裹體,使水晶(晶石)礦物內部形成一個奇妙的世界,其包裹物可以組成各種形象。成為千姿百態的風景石;形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成為人們愛不釋手的觀賞石,因此人們稱譽水晶為「寶石級的觀賞石」,稱讚它是寶石中最為剔透的珍寶。
水晶(晶石)中,包裹體水晶觀賞石以其內含的包裹體為被觀賞的內容,包裹體按其形成的先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種是在水晶結晶的地方先存在火山形成了一些物質,水晶結晶的時候把這些物質包裹在裡面,這類包裹體俗稱「全包裹體」。這類包裹體所形成的各種景象。大多保持了水晶結晶時的原狀,也就是說保存了幾億年的原狀,極少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為大自然改變的大多是水晶石的表面。
另一種是在水晶結晶後,由晶體受到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產生裂隙。晶體外的一些物質通過水晶的裂縫滲透到水晶內部,形成了各種景象。這些滲進水晶內的物質俗稱「半包裹體」。我們可以看到物質滲進水晶的痕跡,常被稱為「通道」。這種包裹體所形成的景象相對地較易受自然環境和時間的影響。另外還有一類,因某些其他的礦物與水晶體共生,或由於其他物質侵蝕而附著於水晶表面,或者是水晶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在水晶體表面出現腐蝕現象,形成了一些景象或圖案,這種景象或圖案俗稱「皮景」。
可以說目前很少有某一石種能與水晶石相媲美的。水晶清澈透明,有足夠的硬度,內含物豐富多彩。從氣體、液體到各種礦物質,甚至寶石,均可被包含於水晶(晶石)內。各種包裹體所形成的景象豐富,色彩鮮豔。另外,水晶(晶石)包裹體所形成的景象大多是立體的,有些甚至是可以運動的(水膽),可透過水晶表面從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欣賞。有的水晶還可出現特殊得光學效應。一些好的包裹體水晶石,除了供觀賞的內容——由包裹體所形成的景象外,其餘部分是通透潔淨的。
一個含有內部包裹體的水晶(晶石),在世界上是絕對獨一無二的。如果有緣巧遇一塊你自己發現、喜歡的晶石一定要堅定的拿下,她是你的緣!你會與她共同生活、相濡以沫、相互關懷、彼此促進。愛水晶就是愛自己!
本文圖片由本店合作商家「水晶物語」特約提供
點擊二維碼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