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我的傷心之年,在這一年,我的父母先後離開了我。
我的老爸是一個很有歷史感的人。他從七十多歲開始,利用電腦的手寫輸入功能,把自己撰寫的回憶錄一字一句輸入了電腦。今天我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為了紀念老爸,就從轉載他老人家撰寫的回憶錄開始吧。
兩益堂第八世傳人
王振金(巖鐸)
22歲留影(1959)
(年輕時候的老爸真的是很帥啊!)
目錄
1.兩益堂的傳說
2.古怪財主
3.破落門庭
4.夢幻人生
5.坎坷歲月
6.後記
兩益堂的傳說
山西祁縣,縣城東北的平川上,有一片叫秦村、圪垛、棗間的小村落。秦村西南距縣城八華裡,北臨昌源河。棗間在秦村的南半村。秦村棗間是我王家的原籍故裡。
一
據我王家世代傳說和《王氏家譜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銷毀)記載,二百年前,秦村棗間人王德鶴年過而立,膝下無子,家道殷實,卻後繼無人。大約在清·乾隆五十六、七年間(1792年左右),不知王德鶴從何方買回一個年僅四歲的男孩。王德鶴讓這孩子向妻劉氏叩頭拜母,這孩子不哭不鬧也不下跪。劉氏見狀,心中不喜。王德鶴對這孩子說﹕「今後這裡就是你的家,你要叫我倆爹媽。從今日起,你姓王,叫秉鈞。」這孩子只回了三個字「我姓周」。二百年前這位自稱「我姓周」的男孩,就是我王家的始祖。
說來也怪,王德鶴自從買回養子秉鈞後,其妻劉氏居然懷胎,且連生三子。劉氏有了第一個親生兒子後,就更加討厭養子秉鈞了。從此,劉氏將秉鈞趕出居舍, 讓秉鈞冬睡廚房夏睡柴草房。一年四季割草、拾柴、揀煤渣;一日三餐吃殘羹剩飯。但劉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卻是嬌生慣養,放縱不羈。她生的這三個兒子相繼長大後,就依仗母勢對秉鈞逞兇肄虐。秉鈞只要有所不滿,劉氏就對秉鈞拳腳相加。王德鶴倒是個老實厚道人,劉氏母子鬧得實在太不像話了,他也出面護佑秉鈞。但劉氏就要撒潑哭鬧,攪得雞犬不寧。秉鈞只能忍辱含垢度日。到嘉慶七、八年間(1802年左右),秉鈞十四、五歲時,在王家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於是他就向養父王德鶴叩頭告別,離開王家自謀生路去了。
二
王秉鈞離開王家後,在祁縣城打短工。適逢一位拉駱駝跑運輸的老闆要僱個幫工,他毛遂自薦被老闆錄用。由於王秉鈞自幼受盡虐待,飽受磨難之苦,養就一個吃苦耐勞忠厚老實的好脾性,頗受老闆器重。從此,王秉鈞隨駝隊走草地過沙漠,去蒙古做生意。三年頭上,王秉鈞不僅學會飼養駱駝跑運輸的本事,還學會幾句能與蒙古人打交道的簡單蒙語。於是他用三年幫工的工薪積蓄,自己也買了一頭老駱駝,單獨幹起了拉駱駝跑運輸的小本生意。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春夏之交,王秉鈞十八歲時,他販運一駝"磚茶",隨一支駝隊去蒙古做茶葉換皮毛的生意。剛到蒙古邊境,老駱駝就跟不上駝隊而落伍了。他只好獨自一人拉著老駱駝前行。途經戈壁大沙漠時,遇到一場罕見的沙漠風暴,茫茫大漠天昏地暗,飛砂走石從天而降,人畜隨時都有被狂風捲走,被飛沙湮沒的危險。多虧老駱駝有預感似地停步不前,他和老駱駝能夠及時躲藏在胡楊沙柳灌木叢中,才僥倖脫險。
沙暴過後,王秉鈞從灌木叢下爬出,拉起被流沙半埋著的老駱駝,繼續行進在被風暴洗劫後的茫茫大漠上。當他牽著老駱駝走進沙漠腹地,剛爬上一道沙墚時,老駱駝就突然止步,嗷嗷唉叫起來。他站在沙墚上舉目眺望,發現眼前浩瀚的大漠上,不遠處好像有個碩大的沙坑,還不時地從那邊飄來一股淡淡的臭雞蛋味。低頭看,這才發現沙墚根底下,影影綽綽地似乎有一些像是躺著駱駝的沙堆。他急忙從沙墚頂上滑下來才看清楚,這裡橫七豎八躺著十多匹被流沙半埋著的死駱駝,有的死駝旁還躺著幾個被沙半埋著的死人。他仔細查看,死駝背上竟然都綁著整袋整袋白銀。 從裝白銀的麻袋標誌上和死者的衣著服飾上看,他認定這是蒙古某家大銀號的運銀駝隊不幸遇難。從現場看,這支駝隊可能正好行進在大漠腹地,處在風暴的中心地帶,不知遇到什麼不可抗禦的特殊災害……,以致人畜全亡。
王秉鈞面對死駝背上的這麼多白銀,發了呆。起先,他盤算是否把這些白銀運走呢?顯然是一人一駝辦不到的事,再說這種不義之財絕不可取。去尋找失主吧?失主是誰?在何方?……,他又想事不關己,走開算了。但是,倘若留下這些白銀,如果被歹人發現了,豈不更糟?他這才想到沙漠地帶是土匪經常出沒的地方,意識到自己身伴這麼多白銀,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於是他身不由己地急忙動手,扒開流沙,把死駝背上的銀袋卸下來,都拖到不遠的一個小沙丘旁,用沙掩埋起來,這才鬆了口氣。他又從死駝背上解下些鞍架、氈片,還找到一些草料。他筋疲力竭地爬上沙墚,在沙墚的另一端搭起個簡單帳棚。他給老駱駝餵上草料時,已是日落星出。他在茫茫大漠的一道沙墚項上,點燃起一堆篝火,給尋找遇難駝隊者發出了信號。
王秉鈞守著老駱駝在茫茫大漠上苦等了兩天兩夜,連個人影也不曾見到。他帶的水和乾糧眼看就沒了,能點燃的物件也所剩無幾。在第三個傍晚,當他點燃起最後一堆篝火時,在萬籟俱寂的大漠上,耳邊終於傳來了駝鈴聲,一支駝隊人喊馬叫地直衝篝火急奔而來。來者為首的是一位蒙族長者,這位長者下的馬來,彬彬有禮地向王秉鈞施禮詢問。王秉鈞聽懂了長者的問話,意思是說在這一帶是否遇到過一支蒙古駝隊?王秉鈞從來者駝背上的飾物標誌上看出,完全與銀袋上的標誌一致,認定來者肯定是尋找遇難駝隊的人。於是王秉鈞毫不猶豫地帶領來人翻過沙墚,指引來者到了駝隊遇難的現場。長者見狀嚎啕大哭, 哭聲驚天動地。長者一邊指揮隨從人等用毛氈裹屍,一邊哭訴「人財兩空」。王秉鈞急忙把長者扶起,帶領他們來到掩埋銀袋的那個小沙丘旁,指點眾人齊動手,從沙丘下扒出一袋袋白銀。長者見白銀失而復得,喜出望外,而且是銀袋完整無損,白銀一袋不少,分毫不差。激動的長者忘乎所以,只顧指揮隨從人等往駝背上捆綁銀袋、安置屍體,把王秉鈞忘在一邊了。等他們把一切都辦妥之後,準備起程時,長者這時才發現那位年輕的漢族大恩人不見了。長者急忙命隨從人等散開人馬,四下尋找。
再說王秉鈞,當他把白銀如數交給蒙古人後,如卸重任,一身輕鬆。他在蒙古人忙亂之機,返回原地,整理好行裝,趁月色初明,拉起老駱駝悄然離去。他還沒有走多遠,就被那些蒙古人趕上了。那位蒙族長者向王秉鈞深深地鞠一躬,口稱「請大恩人留步,在下有話要說」。王秉鈞還禮後,解釋道「貴方駝隊不幸遇難,白銀原本就是貴方主人的,小人有何恩可稱,實不敢當」。長者這才自報家門,講出自己是蒙古某家大銀號的東家大掌柜。王秉鈞也如實作了自我介紹。於是蒙古銀號主人約請王秉鈞結伴同行,到外蒙銀號駐地庫倫去做生意。王秉鈞見蒙族長者情真意切,不好推辭,只好隨銀號主人去外蒙庫倫。
這段祖先拾金不昧的佳話,在我王家世代相傳,已二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