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兩年的時間裡,華為時常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而為什麼會出現在頭條呢?原因就是因為三天兩頭,就有關於華為被斷供的消息,而華為作為我們國內首屈一指的智慧型手機廠商,被斷供肯定會使華為的未來發展受到影響,所以華為肯定就備受關注。而且如今華為在國內的名聲也是如日中天,不被關注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根據最新的消息,從9月15日開始,已經可以確認的是幾大核心供應商,臺積電、三星、美光、海力士、東芝、索尼、聯發科等等都分別斷供了華為。這些廠商不僅僅只是智慧型手機元器件,其中還包括了其他的智能設備需要用的元器件,比如內存、CMOS晶片等等。而斷供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供應商都使用了美國技術在生產設備,所以這一次禁令下來之後,這些供應商就選擇了斷供。
根據最新的禁令,任何一家使用了美國技術和美國設備的廠商,在沒有得到許可的前提下,都不得為華為提供任何服務,因此這些廠商也只能無奈選擇斷供了,他們也不是自願斷供的。其實這些廠商也都在奮力爭取申請繼續為華為供貨,但如今卻僅僅就一家ARM通過申請,能夠繼續為華為供貨,其他廠商依然還在申請中,但可想而知通過的概率並不大。
所以如今要想直接為華為供貨,那麼就只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不使用美國技術。而在半導體方面,美國其實是領先很多的,不然也不會到現在華為依然沒有找到替代廠商了。但近日就有這麼一家企業,滿足這樣的條件,這家公司就是德國的英飛凌公司。
德國英飛凌公司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半導體廠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電子晶片廠商,在車載晶片方面,佔據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而這家公司所生產的晶片,正常不採用美國技術,前兩天這家公司的CEO就表示,我們的核心智慧財產權都在德國澳大利亞,確保技術100%可控。也就是說不含有美國技術,完全可以為華為供貨。
確實如果能夠拿下華為這個大客戶,對於英飛凌來說業績會有一個巨大的提升。同時英飛凌也並非就看重了華為這個大客戶,英飛凌還看重了中國晶片市場,因為華為事件爆發之後,國內廠商其實都開始未雨綢繆了,紛紛擔心重蹈華為覆轍,所以其實大家都選儘可能的選擇不含有美國技術的供應商。同時最近這兩年時間,我們國內的晶片進口金額是左右進口產品中最高的,高達3000億美元。
其實針對美國的禁令受傷害的不僅僅就華為一家,同時這些供應商也損失也很大,不少供應商在失去華為這個客戶之後,業績都出現了嚴重下滑。就算如今英飛凌能夠為我們國內提供晶片,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關於晶片我們還是需要實現完全國產化,這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