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是繼《星際穿越》之後,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我是說,沒有之一
之所以敢這麼講,是因為相比之下,再沒有一部科幻電影,可以用如此精湛的手法,講述一個從根本上藐視人性的故事。
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我,在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文字。
是的,即便如此讚嘆,我也不敢說,自己是否喜歡這個故事。
畢竟,到今天為止,我也不過是個凡人。
從一開始,緊張的情緒,就已在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洶湧。她是誰?她在哪?發生了什麼?為何還沒有人出來解釋?故事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推進,衝突,而它的敘事,又始終保持著有條不紊的節奏。
沒有一句多餘的臺詞,所有的邏輯,線索,都藏在字裡行間,等待你的探索。第一遍看的時候,或許你會有許多想不通的疑惑。但只要再看一遍,你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不合情理」,都在「情理之中」。
沒有其他科幻片司空見慣的大場面,也沒有一驚一乍的套路。它用恰到好處的特效,就營造出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那裡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你總覺得它不過就是某個南美的溼地叢林,卻又有著說不上來的詭異。
連耳邊不停繚繞的配樂,都在傳染著詭秘的情緒。誦經式的吟唱,和孤獨的木吉他輪番交替,一邊召喚著迷途者的皈依,一邊哀嘆著人性的渺小。
如果你是一個硬核科幻迷,科學工作者,或是像我這種都不沾邊,但對未知事物永遠保持好奇的人,那麼你可以現在就拉到文章末尾,找到資源,看完再回來繼續往下讀。
如果你還有點猶豫,沒事,曾經我也是。
畢竟此前,對於題材頗為相似的《降臨》,我也是抱著很高的期望,卻留下很深的失望。最怕就是明明前面拋出了一堆宏大的命題,最後卻挖坑不填,草草了事。說好的外星語言需要數月推解,突然說看懂就看懂了。明明時間悖論錯綜複雜,突然說「因為我穿越了」,所以危機就被化解了。
這部《湮滅》也有類似的評價,引用CydenyLau(來自豆瓣)的一句影評:「影片所傳遞的中心信息過於抽象化,從而失去了與觀眾建立聯繫的最佳機會。換言之,在最需要深入淺出,尋找一個情感上的宣洩口的時候,《湮滅》喪失了升華主旨的意願。「
然而當我看完,細想一番之後,才恍然大悟:導演壓根就沒想讓觀眾找到情感上的宣洩口。因為,當面對遠比我們高級的生命形態,所謂的」人類情感「,可能一文不值。
如果你已經看完整部電影,但還有許多疑點沒想明白,那就和我一起,再回顧一遍。
我將從我所理解到的角度,為你從頭解析這部電影。而如果看到最後,你有什麼地方並不同意我的解讀,也歡迎你發消息來討論。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三年前,黑水國家公園的一座燈塔被某種外星物質包圍,他們稱之為「閃光」。政府秘密調查研究了許久,所有的調查小隊,無人機,都有去無回。而這個名為area x的區域還在不斷擴張邊界,再沒有進展,人類文明很有可能被這個神秘的物質吞噬。
女主角lena的老公kane,曾經作為調查隊員深入其中,作為唯一的倖存者,在一年之後突然神秘歸來,但全身器官衰竭,命不久矣。於是lena為了拯救kane,和另外四位女科學家一起,深入area x調查真相。
然而在境內,她們發現,「閃光」可以折射所有物質,甚至改變動植物的dna,她們有的被變異動物殺死,有的自我變異,消散。最終,只有lena倖免於難,燒掉了位於中心的燈塔,摧毀了結界。
然而歸來之後的lena,和作為「閃光」複製體的kane,面對詰問,卻陷入了「你是誰,而我又是誰」的困惑中...
那麼問題來了:
最後的lena,到底是誰?
和很多人想的可能不一樣,我認為,lena還是那個lena,只不過,她不再是曾經那個lena了。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先得理解這幾個問題:
一,lena是誰?
首先,lena是一名生物學教授,開頭她在課堂上,對細胞分裂與物種起源的講解,就暗示了本片的主題:我們人類,跟所有細胞一樣,是從「現有」細胞中,「分裂」出來的。
其次,她曾是一位服過7年兵役的軍人,因此她同時還具備軍人的戰鬥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那麼,為什麼是lena?,她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故事的中心?
身為一個生物學家,她知道要救自己的丈夫kane,必須搞清是什麼導致了他的異常。而身為一個士兵,這支全女性的科學家小隊需要一個有經驗豐富,和生存警覺的戰士保護。
(當所有人都還沒搞清狀況的時候,她第一個舉槍)
身為一個妻子,是她對丈夫相濡以沫的感情,與夜以繼日的思念,支撐著她抵禦恐懼,追尋真相。
但同時,身為一個騙子,正是她的欺騙,造就了kane的慘劇,與隊員的慘劇。
因為她的出軌,kane才選擇了進入area x,一方面或許可以保護她的安危,一方面,或許可以逃避他自己內心的矛盾,一死了之。
而她自己,也同樣在逃避。
隊友anya本是個熱情,主動的人,但lena逃避和這些「陌生人」有更進一步的接近,隱瞞自己和kane的關係,懷疑在疏離中慢慢積攢,最終釀成慘劇
也正是如此,最終在燈塔裡,面對那個鏡像一般的自己,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傾瀉怒火。
她是一個戰士,而她最大的敵人,一直是她自己。
二,「閃光」是什麼(shimmer)?
shimmer /ˈʃɪmə/ TEM8
(shimmering,shimmered,shimmers)
V-I If something shimmers, it shines with a faint, unsteady light or has an unclear, unsteady appearance.(模糊,不明確,不穩定)
電影裡對這個結界的解釋很明確:
因此會有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像惡性腫瘤一樣的花,活人肚子裡的異形腸子,以及吃掉了人的聲帶就能說話的熊。
但這種變異是不穩定的,每種生物會怎麼變異,看似完全沒有規律。
事實真的如此嗎?
物理學家josie的故事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從這段情節可以看出,josie是一個沒有生活目標的人。只有疼痛所帶來的恐懼,能讓她真切的體會到活著的證明。
但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抗拒這種空虛。
正是人類複雜的情緒,帶來了這種痛苦的矛盾。那麼如果可以成為一棵樹,一朵花,或許,就沒有這種煩惱了吧。
於是josie走了,消失在了花園深處。
而最後,導演連一個特寫的鏡頭都沒給,也正是想說,當身為人的形態被消解,誰是誰,都沒有什麼不同。
因此,這個結界,就是一面鏡子,內心的你是怎樣的,你就會變成怎樣的。
還記得發生血腥屠殺的那個小屋嗎,導演特地設計了一個樓梯的鏡頭,和開篇lena的家裡如出一轍。
同樣,即便是還未有明顯變異的anya,她的行為和結局也源於她的內心。
外表魁梧的她,實際上是個孱弱的孩子。力氣不大,膽子也小,每逢遇事她第一個驚慌失措,最後的徹底崩潰也自然是情理之中。
而燈塔,正是這個「輻射」的中心。
也只有在這裡,變異能更完全,純粹。就像燈塔本身所象徵的那樣,它是希望,它是明燈。
kane也是直到這裡,才分裂出了另一個自己。
而那個複製體的整齊髮型,更是映射出了他的內心,對於家庭的留念。
(當初臨行前kane的髮型)
(在area x被困數月後kane的髮型)
這裡發生的一切,以及lena,和這個世界的結局,引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三,我們是誰?
ventress的這番話,振聾發聵。
這個無親無故的將死之人,也正是本片最看破一切的人。
「閃光」所帶來的,不是變異,而是進化,是超乎人類理解的重生。
人的意識,在大腦死亡後,便將不復存在。而這種進化,能超越肉體的限制,消滅愚蠢的本能,換來細胞的永生。
但這是人類對自我的認知,所無法承載的。
我們都有自己的小日子,小心思。但這些酸甜苦辣,愛恨情仇,在天翻地覆的洪水面前,連一粒沙子都不是。
這可讓多少英雄救美,保家衛國的科幻故事,淪為了笑柄。
面對這份無法理解的恩賜,ventress選擇摘掉了眼睛。這不是她的複製體,這是她對「閃光」的擁抱。她的湮滅,是她自己的選擇。
但lena不接受,身為一個逃避自我的人,一個歷經千幸萬苦,才終於抵達終點的「人」,她拒絕接受這種抹去一切的「進化」。
於是她想要掙扎,想要逃走,但站在她對面的那個「它」,並不是「外星生命」,而是她鏡中的自己。「它」的一切行為,情緒,都是她自己的投射。
因此最後,我並不認為是「它」取代了她,如果導演用觀眾眼前的影像說謊,至少都會有一個反轉的暗示。真相是,「它」依照她內心的動機行事。而毀掉燈塔正是她內心深處的願望,所以那個「它」才會伸手接下手榴彈,並自己走回地洞,點燃一切。
但最後的最後,她,還是那個她嗎?
四,她成為了誰
"人體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誕生,新代替舊。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歷時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你,你也不是你"
開始kane喝下的水裡,除了血,還有一道虹光,這象徵著彼時的那個他已經是「閃光」折射後的產物。
但歸來後的lena喝過的水杯,並沒有。她在喝之前還遲疑了一番,想必喝水這個動作,是她對自己的檢測。
但她手上的銜尾蛇紋身,又是一個經歷過變異的鐵證。
答案是,她的確不是那個在燈塔裡分裂出來的「它」,與此同時,她也的確進化了。在經歷過這一切之後,不管她再怎麼拒絕,逃避,改變就像歲月的痕跡,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她是她,她也不是她。
她究竟是誰,就要看你,是怎麼定義你了。
五,尾聲
我們都在同一片天空下,但在我們心裡,那個月亮,可能不是同一個月亮。
而作為那個不一樣的少數,也總要面對如炬的目光,
和成碑的犧牲。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END-
(後臺回復Annihilation,獲取本片觀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