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總結時。在剛剛過去的的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國產電影繼續了去年對進口電影的壓倒優勢,票房達到411.75億元,市場佔比64.07%。
這一年,幾部「頭部電影」的表現亮眼,無論年初的《流浪地球》,暑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還是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均不遑多讓。整個年度前十的榜單只有《復仇者聯盟4》一部外片能夠一戰。
照例,粽眼觀天要來盤點一下我心目中2019十部重要的國產電影。注意,此處的盤點完全從個人視角出發,我所看中的既非簡單的票房,也不是單純的口碑-影響力,而是試圖勾勒出那些往往不被人重視、然而又確實改變了歷史進程的關鍵節點。
1.《流浪地球》VS《我和我的祖國》
無論誰回憶起2019年的中國電影,這兩部影片都是必須被提起的。
兩部影片均為所屬檔期的票房冠軍,都是國家意志&國家力量的體現,且均為「群策群力」的結果:《流浪地球》不僅為中影投資,且是中影的導演培訓班和郭帆&吳京搭檔的直接成果;《我和我的祖國》同樣為七大導演聯袂奉獻的集獻禮、記錄、抒情、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作品。
同時,兩部影片的突破意義也自不待言。《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橫空出世之作,堪稱「雄雞一唱天下白」。而《我和我的祖國》完全改變了過去觀眾對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完全依靠口碑和市場拿下了年度票房四強的位置。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部影片都有相似的「家-國」同構的寓意和想像。《流浪地球》中將人類大愛寓意於父子之情,《我和我的祖國》中多個段落都將普通人對「家」和「國」的情感相互映射,以折射出社會多層面的心態和願景。可以看出,在新生代電影人的不斷努力和衝擊下,無論是國產電影的表達主題和表達方式,都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
2.《地久天長》VS《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有影評人言,近年來,一系列描寫90-2000之間中國社會複雜變遷的「改革開放題材」電影正不斷出爐,衝擊著觀眾的視野。
不同於以往的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分野,「改革開放題材」聚焦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複雜變化和人群內心深處的震蕩與迷茫,體現了電影人試圖穿透歷史、思考更深層次的意涵、捕捉時代況味的衝動與努力。
往往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歷史的塵埃還未落定,變化仍在進行時,我們對那些還不曾遠離的過去,似乎還不能輕易地下一個結論。在我看來,《地久天長》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就是兩位第六代導演試圖對這個時代做出總結和闡釋的試水之作。
然而迄今為止,即便是在思想界,對這個時代的解讀與理論建構也是不夠的。可以想見,當通過電影的方式試圖勾勒時代的基本圖景時,必然出現兩種狀況。一是平淡,仿佛一本泛黃的老照片集一頁頁翻過去,有感觸,卻無甚驚喜。
二是獵奇,種種那個時代才會發生的當今年輕人難以理解的怪誕情節和人事,帶著一種生猛和充滿野草腥氣的滋味被捧到我們面前,固然讓人印象深刻,但一口下去卻往往是難以言說的滋味。
《地久天長》和《風雨雲》便是不同程度墜入了這兩種「表達困境」。比起《風雨雲》,《地久天長》的兩位主演用精湛的演技彌補了故事的不足,而《風雨雲》則因為「小鮮肉」、「老戲骨」、中生代演員的各種「亂入」加上導演一貫汪洋恣肆的鏡頭風格,使得整部故事更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的速寫。
無論如何,將鏡頭對準時代,對準現實,這都是值得鼓勵的創作方向,不過,在兼容觀眾的理解力和透析歷史的深度之間,我們的導演還需要做出更好的拿捏和平衡。
3.《過春天》VS《哪吒之魔童降世》
又是兩部反差極大的影片。《過春天》是青年導演白雪的長片處女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青年導演餃子的長片處女作。除此之外,這兩部影片似乎無甚相似之處。《哪吒》是今年的票房冠軍,而《過春天》票房不過區區千萬。
然而從一個特別的維度,這兩部影片有了比較的價值。兩部影片都觸及了「出身」、「成長」、「夥伴」對命運的影響,儘管一個是現實題材,一個是魔幻題材。
在過去的青春電影中,我們看到早戀、墮胎、劈腿、各自分飛屢屢成為「主旋律」。而《過春天》以一個極為特殊的視角對準一個特殊身份群體(單獨)和一個特殊時期(在深港兩地攜帶水貨iphone手機),體現新一代年輕人的情感激蕩和心路歷程。這裡面沒有將青春中二作為主題,沒有刻意渲染年輕人的情愫,卻將成長之痛表達得纖毫畢現。更為人矚目的是,作者沒有流於感傷情緒,給了這個青春故事一個時代的解法。
而《哪吒》更像是一個八零後導演成全自己兒時夢想的激情吶喊。在八零後的成長曆程中,「夥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為獨生子女從這一代開始成為主流,而那些形象鮮明的小夥伴則成為不可或缺的成長經歷。
而「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否切中了90後甚至正在長大的00後的內心軟肋,票房似乎說明了一切。當我們為《哪吒》摧枯拉朽的票房數字目瞪口呆時,似乎應該反思一下,在不一樣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處,然後再看他們想要什麼樣的作品。
4.《少年的你》VS《南方車站的聚會》
2019年的電影市場有不少「黑天鵝」。《少年的你》是其中很特殊的一個,本身是眾所期待的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一再延期,倉促之間定檔,又在冷門檔期拿到了極為出色的票房成績。
我們無法忽視這類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口碑也不俗的作品,儘管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自《七月與安生》之後,我從不懷疑導演曾國祥和監製陳可辛把握大陸青春題材的能力。然而《少年的你》這個故事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像純粹的青春電影,其中各種元素的融合和交互,使它更像一部「好看的電影」,而不純粹是一部青春電影。
相對而言,《南方車站的聚會》則更為純粹,霸道,是那種你以為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的電影。
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已經證明了自己把握黑色題材的能力。而《南方車站的聚會》從另一個角度,似乎也可以歸於之前總結的「改革開放題材」。
當然,它更加暗黑,更加隱晦,也更加捉摸不定。刁亦男獨特的作者趣味和胡歌的大銀幕首秀,混雜在一片充滿殺戮、汙穢、陰暗、燥熱和狂亂的氣息中,讓人不忍直視,卻又忍不住從指縫間偷偷窺看。
某種程度上,這兩部影片聚焦的邊緣現象和邊緣人群,也是社會進程中不容忽視的群體。然而,如何表現他們,這體現了作者對於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
無論是「在殘酷的人生中,人們通過相互擁抱來互相取暖」,還是「在無法把握的命運中,為掛念的人再盡一點責任」,出發點都是美好的,並不灰暗。因此,這兩部影片都有了一種站在泥雨裡仰望天空的勇氣。
5.《瘋狂的外星人》VS《學區房72小時》
自2018年《我不是藥神》之後,「現實主義回潮」已經是影視界不可遏制的趨勢。
我反覆思量,希望在2019年的榜單裡找到幾部現實主義的力作。然而,我發現不管怎麼取捨,這些影片都有這樣那樣的元素,無法與現實主義完全相合。
有趣的是,當下的這個時代,既無比接近於夢想,又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現實的重量和冷酷。因此,當下的現實主義作品,反而無時不刻不帶著一種荒誕的氣息,一如《瘋狂的外星人》。
也許有人會覺得,它更應該與《流浪地球》相提並論。而我覺得,《瘋狂的外星人》看似瘋狂的科幻外殼之下,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內核:一個種族/族群,因為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文明,就可以為所欲為,視其他生靈為無物,這多像是地球生態的真實寫照。而片中「反轉」的方式,也依然是我們在好萊塢中司空見慣的「底層智慧」,小人物的靈機一動和奮力一搏,成了拯救地球的絕地殺招。
這種看似荒誕的套路,正透射著現實政治的根本邏輯和法則。也因此,《瘋狂的外星人》開闢了一條不同於《流浪地球》的另類科幻之路,在這裡,科幻片不是「把想像拍得跟真實一樣」,而是「把真實拍得一點都不像真實」。我們無法判斷到底哪條路是中國科幻更應該選擇的道路,唯一覺得意外的是,這兩部不同方向的代表作居然同時出現了。
在另一個更「純粹」的現實主義的名額上,我思考良久,《平原上的夏洛克》、《過昭關》甚至《誤殺》都進入過我的視野。
但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學區房72小時》,這部幾乎很少有人看過甚至聽說過的電影。
導演以冷峻的筆觸,刻畫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可能現象,幾乎是日常生活的記錄。片中每一個人都是被批判的對象,也都有可憐之處:知識分子的精緻利己主義和價值空虛,進城務工的保姆對孩子的溺愛和卑微,女學生的痴情幼稚和無知,大款母親的驕橫和不擇手段,妻子的善良隱忍和懦弱……而這一切,都在72個小時裡被一個學區房的購買機會串在了一起。
導演並不打算在一部影片裡給我們什麼答案。結尾處,費盡心機買到了學區房的教授卻依然沒有給自己女兒爭取到好的入學機會,而生活早已一地雞毛。有時候我們不禁要問,那個城市裡小小的水泥隔間就真的是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的安棲之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是更值得追求的?
生活並不因為我們的疑問就停下向前的腳步,而未來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到來。無論如何,這份電影榜單對我們來說充滿了問號,驚嘆號,省略號,卻唯獨不是句號。我相信,更精彩的2020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