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自開播之日起就爭議不斷,主要還是圍繞在有演技卻排位低、沒演技卻排位高以及演員的「非凡」言行上。
比如童星出道的曹駿有演技,但卻排名最後,不管是導演初次考核還是淘汰賽,曹駿表現都不錯,但卻仍是透明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人選擇他;比如何昶希一演技小白卻獲S卡,據網友曝出的16強名單看,竟然還殺入16強;比如唐一菲從進組就一路懟,淘汰賽時還因對自己所演角色不滿而退賽……
而其中被質疑最多的莫過於何昶希,他的S級以及晉級不知氣暈多少人。但是如果不糾著演技和流量、晉級的關係的話,他的晉級所引起的氣憤其實遠不及對35歲以上演員的早早淘汰。
《演員請就位》不管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都有幾位年紀在35歲以上的演員參加,其中第二季更多些,但是這些演員中很多都被過早淘汰了。第一季首輪淘汰賽後就只剩阿嬌、明道這兩位35歲以上的演員了,巧的是這兩位演員都在陳凱歌組;第二季若不是請來了爾冬陞,只怕35歲以上的演員也是早早下線了吧,畢竟從曝光的24強、16強名單來看,35歲以上的能繼續晉級的大齡演員黃奕、馬蘇、倪虹潔基本都在爾冬陞組,只有胡杏兒是在陳凱歌組,趙薇、郭敬明選的基本都是二十多歲的演員,尤其是郭敬明組,年紀小的都在他那一組。
這些年這麼多的綜藝裡,很多節目邀請的嘉賓都是年輕藝人、明星,只有少數節目是既邀請年輕藝人、明星,又邀請年紀在35以上的。直到《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出現,才打破了這一規則,這個節目邀請的嘉賓都是奔三以上的藝人、明星,因播出紅得發紫,這才有越來越多的綜藝開始大膽邀請大批年紀大的藝人、明星參加。
影視作品方面也一樣,在楊蓉、海清、姚晨等演員通過綜藝、活動、媒體等平臺喊話要給30++演員演戲機會前,影視作品裡是幾乎沒有30++演員的位置,30++演員只配在作品裡演主角的爸媽或折磨主角的壞人。哪怕是喊話後也不過是改變了些許而已,但也是改變,總算有製片人、導演拍拍30多歲人的生活了,於是30++演員總算可以演主角了。
看完這些,知道為啥我說《演員請就位第二季》最讓人氣的不是何昶希進16強,而是早早淘汰35歲以上演員了吧。
或許身處二十多歲甚至年紀更小的人看不出啥來,但是如果你已經到了奔三年紀肯定就感同身受了。是的,咱們的社會不止娛樂圈這麼變態,各行各業都一樣,對35歲尤其是45歲以上的人都用有色眼鏡看待。
其中,最無法讓人接受的就是這幾天被熱議的升級改造的湖北武漢吉慶街勝利菜場工地門前張貼的《入駐須知》,這須知是赤裸裸的年齡歧視,超過45歲的女攤販和超過50歲的男攤販居然不能進這菜市場賣菜。而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全國哪個菜市場裡賣菜的不都是奔四上五甚至進六的叔叔阿姨們,三十甚至以下的可謂少之又少。不就是賣菜嘛,還對年齡要求這麼高了。
再放眼別的行業,不管公考、事業編考,不管是辦公大樓裡的程式設計師、銷售、客服、文案策劃、廣告設計等等,還是工廠裡的普工,酒店、商場的保潔……基本上都是限35歲以下或40、45歲以下,一些崗位甚至還要求30歲以下呢。
而30到50歲這個年齡段,就普通大眾而言正是人的一生最辛苦最困難、最需要工作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都等著他們養,一旦沒了工作,全家溫飽都成問題。最現實的就是這年頭隨著城市化發展,大批農村人員湧入城市,小城市人口又往大城市湧,30左右就開始背二三十年房貸的人多了去了,一旦沒了工作,房子就斷供了,一切都打水漂了。誰能承擔起失業的風險?!或許他們也曾有份好工作,可是在這波譎雲詭的時代,今天還是上市公司風風火火,說不定明天就倒下去,由豪門變破門了,誰敢說自己不會在三十五到四十五或五十五的年紀丟了飯碗?!
可是即使中年人有再多的委屈、無奈、心酸,就現在的社會現狀顯然對中年人並不友好,不管哪裡都存在著明顯的年齡歧視。
而這被稱之為中年人的中年人真按照目前咱們將近80歲的平均壽命來看,其實也還沒到中年階段,三十多歲四十歲還屬於壯年,可是卻沒到現行的55、60的退休年齡就早早地被市場被社會嫌棄、被退休了。
諷刺的是,在另一邊,各路專家卻在說咱們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年輕人生不動了,全面開放二孩後,人口並沒有像原來想像的那樣快速增長,多少夫婦因為生不生、養不起不願生二孩,甚至乾脆選擇丁克的夫妻也不少。同時,專家還說我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了,應該繼續延遲退休,延遲到七十歲,不然現有勞動力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
既然說人口紅利沒了,勞動力滿足不了發展需要了,那為什麼市場上可以說三百六十行都在擠兌、排斥35歲以上的人呢?按道理應該把年齡限制放寬吶,把35周歲以下放寬到55周歲以下啊!這不矛盾不是。
回到娛樂圈,不管這影視作品集聚了多少年輕的俊男靚女,未必就能成為好作品和人氣王,而講述中年人的作品也並非就成為不了口碑、票房(收視)雙豐收的作品。只要用心了,一群叔叔阿姨也能演出高質量的王炸來,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儘管這節目有很多毛病,但卻證明了一點——一群以35歲以上為主的女人也是可以通過展現個人魅力發光發熱,贏得人氣、引來關注的。一部《都挺好》《三十而已》也說明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有人關注的、愛看的,可以讓製片人賺到不少於二十歲藝人演的講述二十歲人生的影視作品所賺到的錢的。
是的,並非每個人生都只有二十多歲,還有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六十多歲……只要你給30++、40++的他們機會、舞臺,他們也能發揮他們所在年齡段的價值。為什麼非要搞出如此不和諧的年齡歧視來,什麼都不看單從年齡這一點就隨隨便便把35歲以上的人否定呢?!
人人都會老,不可能永遠都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花樣年華。儘管人會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記憶在下降,但他們走過的路、拐過的彎卻為他們積累了好大一筆財富,只要給他們機會和平臺他們一樣可以像二十歲的年輕人那樣貢獻自己的價值,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所以,《演員請就位》、各行各業各崗位的人,請不要再抱有年齡偏見,請給35歲以上的演員、千千萬萬35歲以上的人一個生存發展的機會,他們會用實力證明他們的價值。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