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檔偶像養成類娛樂節目《明日之子》中,薛之謙遵從節目組要求,在虛擬偶像荷茲和趙天宇的pk中,將票投給荷茲,導致選手趙天宇被淘汰。
一時間,無法接受此結果的薛之謙,憤然指出節目組的黑幕然後離場。
在刻意打造虛擬偶像的質疑下,「虛擬偶像」這種存在突然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為什麼薛之謙要在直播中如此激動地離去?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回到「虛擬偶像」最初的起源。
這個起源,叫做「初音未來」。
作為一個聞名世界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發行」至今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昨天在本花的朋友圈裡就有不少的死忠粉紛紛為這位永遠十六歲的少女慶生祝福。
而為什麼說是「發行」呢?
維基百科上對於「初音」的定義是:
Crypton Future Media以Yamaha的VOCALOID 2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開發販售的虛擬女性歌手軟體,角色主唱系列的第一作、VSTi規格的電子樂器;或此軟體的印象角色(這只是軟體的象徵,不會在實際使用時出現)。
也就是說,「初音未來」最初的誕生,是以一個「虛擬女性歌手軟體」的本質出現的。她的音源數據資料採樣於日本聲優藤田咲。
而我們所見,所熟悉的青蔥色雙馬尾少女形象,是附屬於這款軟體的「印象角色」。
作為音樂軟體,在初音未來未發行之前,它的預訂數目已經超出了製作人員的預期,而且是Crypton開創以來成績最好的一次。
在發表試聽曲後不久的8月20日,預約數開始急速上升,推出數天後(2007年9月5日)即存貨不足。
加之日本作為漫畫王國的背景下,二次元文化的繁榮加上同人文化的日漸興盛,也使更多的音樂創作者、漫畫創作者對初音未來這個產品充滿興趣。
而我們熟知的初音公主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此處不得不提的是初音的形象之父,日本插畫家、漫畫家KEI。
初音未來作為一款音樂軟體銷售火爆,KEI設計出的初音未來形象對這一業績功不可沒,是他讓那個青蔥色長髮少女的歌姬形象深入人心。
使用者因此更容易對自己的虛擬歌姬初音產生感情,初音未來便更受人喜愛。
從初音形象誕生開始,這個虛擬偶像的發展之路便一發不可收。後期的形象漫畫化、形象周邊的推出使得初音的市場日益壯大。
初音Mix
此外,得益於全息投影技術的支持,初音作為一個電子虛擬偶像,也能像真人偶像一樣在數萬粉絲的簇擁下舉辦演唱會。
一片蔥綠的演唱會現場
粉絲們像應援真人偶像一樣去應援初音,看著昔日屏幕上的女神在舞臺上舞動,一片蔥綠色螢光海此起彼伏。
同時大量的人物周邊、音像作品以及衍生品的推出,也使得初音比真人偶像要更加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了不少二次元居民心中的女神。
初音也成為了漫展上經久不衰的一個符號。
以初音未來作為一個開端,世界範圍內虛擬偶像的塑造工程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臺灣虛擬偶像「心華」
臺灣虛擬偶像「夏語遙」
瑞典虛擬偶像「Sweet Ann」
韓國虛擬偶像「See U」
國內市場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洛天依」、「紫嫣」、「東方梔子」等虛擬偶像。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虛擬偶像」的定義了吧。
他們大多數都以「電子歌姬」的形式誕生。
他們被塑造成偶像,他們擁有粉絲,可以出唱片,可以拍影視劇(動畫),甚至可以和真人偶像同臺演唱,例如初音未來與 Lady GAGA 同臺,洛天依登上湖南衛視晚會這樣的案例。真人偶像會做的事情,他們都能實現。
但是他們終究是虛擬的,他們的形象是一個虛擬的二次元形象,他們沒有具體單一的人物實體。大家對他們的認知,都是基於二次元形象與電子聲庫所結合的非實體。
所以他們和實體偶像相比,他們沒有一個主觀能動的靈魂,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是來自於幕後運營團隊的操作。(雖然現在不少實體偶像也少不了運營者的操作。)
這些東西,本花不說出來,大家也都懂,沒人不知道他們是一堆電子數據的堆砌物。
也正因為這是個沒有主觀靈魂的偶像,所以粉絲自身可以賦予偶像更多意義。
像初音這樣的存在,在大多數粉絲的眼中,她絕非一個軟體那樣單純的物品。
而是一個女孩子,一個唱歌好聽的,長相可愛的,而且充滿power的女孩子。
可以說,這是宅文化不可避免的現象,狂熱的粉絲們傾向於將這些虛擬偶像視為真實的存在,而不是將其視為各種數據與運營的結合體。
過多的人為操作,反而讓粉絲無法自行塑造出更具有個人想像的人物。
也正因為虛擬偶像比真人偶像,可以給予粉絲更多的個人想像空間,所以才有人選擇沉迷於其中。
其實也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
回到薛之謙憤然離場的事件,像《明日之子》中荷茲這樣明顯人工強行造星的行為,就難免讓人感到尷尬了。
薛之謙的離場,其實不僅僅抨擊了節目組這種幕後操作的行徑。
更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我們,我們最初之所以鍾愛虛擬偶像的動機。
如果哪天虛擬偶像也逃不掉三次元世界那套運營算計的套路的話,
那我們最初鍾愛虛擬偶像的初心也不復存在了。
館花心事
♥
「館花也是永遠16歲。」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動漫藝術家
看 多 是 會 上 癮 的
投稿郵箱:gdca3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