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 人聲只是影視聲音元素之一?
它還有幾個爭寵的兄dei~
2019年5月11日下午,沐肆洲藝術總監王同老師應邀為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的「影視編導、節目攝製實戰班」授課,課程內容是《影視短片聲音設計理念與技巧》。聽課的同學們均是來自各省、市電視臺的欄目編導、文案、策劃。
人聲是影視聲音系統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但遠不是沐肆洲研究方向的全部。從影視聲音的宏觀全局角度看,才能更明晰語言在影視中應有的功能性。才能更明確人聲對導演來說意味著什麼、導演要的是什麼,以及怎樣能夠在同一個思維平面上共同創作。
王同老師搭配沐肆洲的幾個作品案例,以影視聲音製作全流程為線索,為大家講解了影視聲音各元素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下面截取視頻樣片及部分講義送給大家。
( 本短片你所聽到的全部聲音,均為後期製作)
人聲、音樂、聲效,到底誰才是推動影片的扛把子?
看完影片後你會發現,影視聲音中的C位並不是某一個固定的聲音元素,根據某一段影片的段落任務,這三個元素會輪流站到C位上,要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靠經驗豐富且對影片足夠理解的混音師來把握。
聲音,是連接觀眾潛意識的影視工具。其核心創作要義在於深挖其功能性,並植根於影片段落與終極任務。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觀眾的大腦皮層得到的是文字的意思,但他無法控制你的情緒與結構對他大腦皮層以下部分的控制。
在所有聲音都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秩序下,完全不存在自由的發揮。這正是有些創作者一直在談感覺,作品卻不及格的原因。
影視作品中的情感,並非來自情感段落本身,而是觀眾腦海中前面故事情節和細節的積累升華。前面做不好,觀眾看不進去,情感段落再用力也不達不到好效果。
音樂在專題紀錄影片中的功能性:
▲ 聚焦(強調)某重點信息的功能針對場景、人物的描述功能。
▲ 硬信息到軟信息過度與區別的功能。
▲ 提煉其他元素(畫面解說等)中希望但無法、不便表達的信息的功能(音畫平行或對立)。
▲ 通過節拍與畫面速度(運動、剪輯速度)的關係,拉伸或縮短觀影心理時長的功能。
▲ 調節觀眾注意力在某個信息元素的功能(解說、畫面,同期、還是音樂等),或者讓觀眾著重注意解說詞中的某種傾向、某個關鍵詞,或畫面中的某個點和某一種視角,以及各信息之間的轉化。
▲ 提示時間、空間(地域)的功能。
………………
小編還沒全拷貝過來呢,已經看了!音樂和影片的關係居然有這麼多!這一部分不是針對專題紀錄片解說員設定的,就不繼續這個話題了。
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影視聲音設計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學認知基礎上的,是有它的方法論的。大家平時遇見的一些困難,都是可以從中找到答案的。
沐肆洲小課堂,就是希望告訴這套正確的認知和方法,這樣在你未來的道路上,才不會遇見瓶頸,走了錯路。
王同
沐肆洲藝術總監
紀錄片聲音設計師、作曲、音頻監製
「紀錄中國」專家庫成員,
中國傳媒大學創作導師,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工作坊外聘指導。
CCTV-9紀錄頻道成立之初,
主持制定其音頻技術標準。
2010年與著名播音員李易先生合力創辦九方名座,
時任大型項目部主任、音樂總監。
與科大訊飛合作,全世界首次使用AI語音技術為大型紀錄片製作解說。
國內首次在紀錄片使用「耳機影院」技術,實現普通耳機的360°環繞聽感。
曾擔任百餘部央視重點原創紀錄片音頻負責人。
代表作品有:《舌尖上的中國Ⅰ、III》《如果國寶會說話》(全季)《創新中國》《下南洋》《大國外交》《輝煌中國》《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零零後》《汽車百年I、II》《超級工程》(全季)《故宮100》《高考》《貨幣》《網際網路時代》《大國重器》(全季)《極地》等。
——— END ———
長按下方圖片關注我們 ▼▼▼
有深度,有態度,願你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