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媽媽餵過母乳,可能都經歷過堵奶、乳頭皸裂的問題。很多媽媽坦言,
那種疼痛真的不亞於分娩疼痛。1月5日,剛生完二胎的知名演員章子怡就在微博上感慨:生理性漲奶,是給所有堅持母乳餵養的寶媽們上的最摧殘的「酷刑」!生醒醒時我就經歷過一次,痛不欲生,這次產後多一刻都沒耽誤,及時讓寶寶吸吮,就這樣也在所難逃!產後53小時漲奶症狀開始出現,雙乳硬得像兩塊堅不可摧的巖石,感覺你用錘子鑿它都未必能成功,裡面的奶水需要寶寶一點一點吸出來或者擠出來,它的疼痛感覺不低於宮縮或生產。由於上一次的慘痛經歷給我留下了疤痕似的陰影,這一次我早早地就和母乳餵養老師討教,她也不厭其煩地告訴我該如何度過這一特殊「時光」。比如:餵奶前熱敷10分鐘,餵奶後冷敷20-30分鐘。通常24小時後會緩解,奶量也會越來越多。熱敷和餵奶時可以輕柔按摩,從乳房基底部到乳頭方向,按乳腺管走行做打圈式按摩或輕推,配合寶寶吸吮就行,不需要時間長,如果覺得疼可以暫停按摩。奶水不足需要添加配方奶粉混合餵養,這樣寶寶不會缺失營養,奶水充足時可以暫停。在這個階段也要避免吃過多的容易漲奶的食物,一般如蘿蔔湯,雞湯,棒骨湯,豬蹄湯等,特別是含水分大,營養價值又高的食物…希望我的小小收穫和體驗能幫助上與「石頭乳」做抗爭的寶媽們,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克服!我去餵寶寶了堅持住!加油!章子怡直白又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的哺乳經驗,在微博上引起高度關注。截至目前,這條微博點讚量達7萬,有近萬條留言評論。
評論區裡,有不少有過相似經歷的女性留言說,母愛偉大,非常能理解母乳期媽媽的痛苦,真的是痛不欲生!並鼓勵她儘快度過漲奶期的痛苦。
記者身邊也有不少剛當了媽媽的朋友,她們也與記者分享漲奶期的痛苦。
「漲奶真的痛,石頭一樣!」聽到記者的問題,當媽才一周的邱女士(化名)激動地說道:「兩小時就會漲奶,但是吸奶器吸奶真的很麻煩,也很痛,吸不乾淨,馬上就會有第二陣漲奶,所以吸完還是有硬塊……」她也感慨:「當個奶牛真的不容易,你們有沒有什麼方法是不會回奶,不會漲奶,寶寶夠吃的?」
35歲的秦女士(化名)兩個月前也剛當了媽媽,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她慶幸自己沒有遭太多得罪。「生完第二天傍晚,我就開始漲奶,也是像石頭一樣很痛像針扎的。我請了催乳師她幫我通了一下就好了,沒有遭受很多罪,通乳師說漲奶了不能熱毛巾敷的,敷了會奶越多越漲。」她還總結出了一個「辦法」:「一般要餵奶了可以先喝一杯熱水,餵完後再喝一杯,這樣奶水會多起來,因為母乳中90%的都是水分。」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留言中有專業醫護人員指出,章子怡堅持母乳餵養值得肯定和鼓勵,
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她分享的母乳經驗卻不科學。
到底怎樣餵奶才科學?快報記者採訪了杭州市婦產科醫院的專家。
對於章子怡在微博上分享的哺乳經驗,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張峰也看到了。
「很多媽媽會因為一些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奶量不夠寶寶吃不飽、乳頭必須消毒、奶水必須及時排空等,反而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實際上,母乳餵養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繁瑣複雜。」張峰主任說,比如,章子怡在文章講到的一些哺乳經驗,餵奶前熱敷10分鐘,餵奶後冷敷20-30分鐘。實際上,母乳餵養時,熱敷和冷敷的意義不是特別大。漲奶時,最重要的還是及時讓寶寶吮吸,不讓乳汁淤積。當然,在漲奶的情況下,適當熱敷可以起到軟化乳房、緩解症狀,同時促進奶水通暢,有助於寶寶更好地吮吸,但並沒有規定一定要熱敷多少時間,冷敷就更沒有必要了。除非是嚴重的生理性漲奶,可以用土豆片、捲心菜葉、退熱貼適當敷在脹痛部位,可以起到一定緩解症狀的作用。
關於哺乳時配合手法按摩,相對來說,寶寶的吮吸比按摩更重要,寶寶才是最好的「通乳師」。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杭州市婦產科醫院主管護師應音說,
疏通乳腺正確的方法,是要先讓寶寶吮吸,而不是一上來就自己亂按一氣。通過寶寶吮吸,大部分時候可以將淤積的乳汁吸出來,腫塊自然會消散。 通常來說,
生完寶寶頭幾天會出現生理性漲奶,所以一定要讓寶寶多吸,一般建議每24小時至少哺乳8到12次。如果乳汁淤積,引起乳腺堵塞有硬塊,在哺乳時,可讓寶寶的下巴對著硬塊,這樣更容易吸通乳管。 如果寶寶吮吸後硬塊還是沒散,再通過輕柔的按摩,將硬塊慢慢揉散,但動作一定要非常溫柔,而且不能著急,如果沒有掌握分寸,
暴力按揉,不僅無法疏通乳腺,還可能導致乳腺損傷,甚至引起乳腺炎。媽媽在餵奶後,也可以進行乳房自檢,如有硬塊和觸痛感,可以抱著寶寶一起到母乳餵養諮詢門診來看一看,找專業的母乳餵養師解決。
張峰主任說,只要母乳姿勢正確,一般不會出現吸不出來的情況。
寶寶吮吸時,下頜的部位力道是最大的,哺乳時用寶寶的下頜對著漲乳的硬塊,有助於排出淤積的乳汁。但是有一點,如果哺乳期間媽媽時刻待在寶寶身邊,其實沒有使用吸奶器的必要。
有些媽媽擔心乳汁淤積,寶寶吃完後還用吸奶器把乳汁擠出來,儘量排空乳汁,會導致乳汁更快速度的產生,一旦沒有及時排空,反而更容易發生堵奶。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應音講解正確的哺乳姿勢
章子怡提到,奶水不足需要添加配方奶粉混合餵養,這樣寶寶不會缺失營養,奶水充足時可以暫停。張峰主任說,
除非是有一些病理性的因素存在,一般情況下,產後哺乳不存在奶量不足的說法。門診中遇到一些新手媽媽,剛生完寶寶,奶量很少,擔心寶寶吃不飽,對後面的母乳餵養也缺乏信心。實際上,很多女性產後奶水不足,主要是因為缺乏哺乳的知識和技巧。儘管產後頭幾天媽媽的產乳量不高,但不用擔心寶寶會餓肚子。因為寶寶出生頭幾天從媽媽體內是有能量帶出來的,寶寶胃容量也非常小,出生第一天只有5毫升胃容量,只要很少的奶量就能滿足需求。 「乳汁的產生有個過程,首先寶寶通過吮吸刺激,神經末梢傳導到大腦後產生催乳素,催乳素作用於乳腺體產生乳汁。」
應音說,其實新手媽媽們只要通過正確的哺乳方法,基本上不會出現奶水不足的現象,所以一開始如果奶水不多,新手媽媽不要失去信心。 母乳量的增加,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寶寶頻繁吸吮乳汁,是最好的催乳方法,
一般寶寶出生的頭兩天最好達到8-12次,可以增加夜間哺乳的次數。因為凌晨2點至4點是泌乳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段。母乳期間,媽媽要遵循按需餵哺的原則,只要寶寶想吃或是自己覺得有哺乳需求,就可以餵哺。這樣使乳汁的供應和需求達到平衡,既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需求,又預防乳汁淤積。 此外,章子怡還提到在母乳餵養階段要避免吃過多容易漲奶的食物,一般如蘿蔔湯,雞湯,棒骨湯,豬蹄湯等,特別是含水分大,營養價值又高的食物。張峰主任說,
母乳期確實不提倡多吃一些湯湯水水、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但並不是說吃得越素越好。我們提倡吃一些優質蛋白質但脂肪含量相對低的食物就可以了。門診裡,有些媽媽會問,如果感冒發燒、吃了藥,會不會影響餵奶?張主任的答案是,並不影響。相反,
如果這個時候不吸奶,乳汁未能及時排出,反而容易加重乳腺炎。一般的抗生素和退燒藥,並不影響母乳餵養,因為藥物經過媽媽的代謝後進入乳汁的量非常少。
還有一些哺乳期的媽媽,在產後急於恢復身材,會穿各種塑身衣,或是擔心胸部下垂,早早地開始穿有鋼圈的內衣。鋼圈會壓迫乳管,導致乳腺腫塊,
建議哺乳期儘量穿戴棉質無鋼圈內衣,不要壓迫乳房。「現在的新媽媽們在育兒方面都很精細,有的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每次餵奶前都要先清洗乳房,或用專門的消毒溼巾擦拭乳頭。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應音說,媽媽的乳房上有700多種微生物,它們可以通過哺乳,進入寶寶的腸道並定植在腸道內,形成保護膜,寶寶反而不容易腹瀉。
在餵哺過程中,媽媽要用手輕輕託住乳房,待寶寶嘴巴張大到120-160°的時候,寶寶能將整個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含入口中,乳房上部分乳暈可露出,形成一個不對稱的含接。
如果寶寶含乳的姿勢不正確,僅僅含入了一點乳頭,未能形成有效含接,不僅乳汁分泌不多,而且容易導致乳頭被吸破,也容易影響媽媽的哺乳信心。如果發生乳頭皸裂,媽媽可輕輕擠出幾滴奶水,塗抹在皸裂的乳頭上,乳汁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新媽媽在開始上班的前幾天,對即將面臨的母嬰分離做好早期安排,可以逐步過渡到奶瓶餵養,適當多擠一些乳汁、備一些凍奶。
重返崗位後,建議早上出門前,建議先給寶寶親餵一次奶,工作間隙可以再將母乳擠出來。用吸奶器擠奶時,要注意一側乳房擠3至5分鐘,再換另一側,反覆進行,每次擠奶持續時間在20至30分鐘。
新媽媽要將吸奶器帶到單位,每隔3小時左右將母乳擠出。擠出的母乳需低溫保存,回家後放置在冰箱中。
一般在小於等於4℃(冷藏)的環境下可以保存24小時;低於零下18℃(冷凍)的環境下可保存6個月。冷藏的母乳取出後,回溫升至38℃左右,不要重複加熱。
生娃後媽媽們漲奶,大家都是怎麼「熬」過來的?家人們都有啥好辦法,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裡說說。
首席記者 俞茜茜 記者 陳彥汝
通訊員 姜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