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電影我就是圖個樂子,但自從學了心理學,我發現有什麼變了:看《破壞之王》時,我不明白,為何周星馳得戴著頭罩才能打贏大隻佬和他的小嘍囉?學了心理學後,才知道這角色有
社恐的特質,蒙著臉不被人看見,才能激發自我的最大潛能。看《魅影縫匠》時,女主一次次下毒,為了得到她的照顧,男主心甘情願一次次中毒,這樣的關係令我詫異。學了心理學後,才明白這是
依賴共生,他們都在逃避經營關係的痛苦,中毒只是兩人的共謀。看《貓鼠遊戲》,我並不明白小李子為何只因父母離異,就走上犯罪的不歸路。學了心理學後,知道這是
童年創傷,小李子想向命運要回他的
原生家庭……電影裡的人生,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卻變得能理解和接納。我為此著迷,後來歪打正著,遇上了一位
電影&心理學的跨界大牛。我才知道不止人物心理,
電影居然還能這麼看?還有,心理學居然還能這麼學?重點是,人生的問題還能這麼解決?不是我誇張,如果你早就不滿足於電影只是消遣,那麼我相信他能幫到你。他就是
魏知超,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知乎電影話題優秀回答者,累計觀看
4000+部優秀影片,
前前後後寫了幾十萬字影評(相當於一本紅樓夢);他第一次在網上發表影評——用精神分析理論解讀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
就一炮而紅。2014年,他創作的《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學秘密》
,一經出版就榮登豆瓣年度好書榜。主理的心理學電臺,傳播心理學新知,
全網播放5000000+。「電影是一門留白的藝術,而用心理學填補電影中一個人心裡的、人與人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智慧,就能真正為己所用。」比如好萊塢最具爭議的系列電影之一《疾速追殺》,裡頭講了這麼個故事:退休的職業殺手John Wick與一隻小狗相依為命,小狗是妻子臨終前送給他的。可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個黑道上的混球看上了他收藏的老爺車,把他暴揍一頓,搶走了車,還把他的狗狗給殺了。結果John Wick衝冠一怒,為狗復仇,一路大開殺戒。據影評人統計,John Wick先後殺了410個人。看起來,這就是為了刺激而刺激,迎合觀眾生理需求的動作爛片嘛,
畢竟為了一隻狗搞成這樣,導演不是瞎扯嗎?果然,很多人都抱怨這片簡單粗暴,毫無營養,浪費時間。可魏知超卻說:
「憤怒最主要的功能是應對「不公平」,發怒能驅使我們討回公道。」妻子早逝,John Wick早就覺得老天爺不公,現在狗狗也莫名被殺,這次其實是新帳舊帳一起算。所以,John Wick才會有這種看似無釐頭的衝動。而情緒有兩種功能,
一種是推動人去行動,就像John Wick要去復仇,而另外一種呢,就是調節這個人和其他人的互動——在片子中,John Wick生活在一個黑社會橫著走的叢林世界裡,如果像綿羊一樣忍氣吞聲,那周圍千萬隻餓狼都會朝他撲過來。發火是控制不住自己嗎?不,是為了震懾這批狼,讓他們不敢再輕易冒犯,這樣John Wick才能保住他後半生的安寧。所以,John Wick的無名火,並非為了影片效果憑空捏造,背後是有心理學支撐的。
不止挖出電影隱藏的底層邏輯,魏知超還延展出一個心理學主題:情緒。本以為他會像其他心理學大咖說,接納情緒,和自己和解之類云云。實際上,一個情緒算不算是消極的、有問題的,
關鍵是看它能不能幫你改善未來。John Wick生氣去復仇對他有沒有好處?他生氣向周圍宣示威力有沒有好處?
這種解讀不僅角度刁鑽,有心理學依據,而且提供的解法還很別致。對於憤怒,很多心理學書會建議我們深呼吸三次。可是往往沒啥用,生氣還是生氣。但魏知超從John Wick身上挖出了一條妙計,
那就是從認知上調節怒火——如果否,繼續生氣也沒用。如果是,那麼繼續燃燒怒火,有何不可呢?舉個例子:你下班回家很累,還要煮飯,對象居然翹著二郎腿看電視,家務成堆他也不懂分擔,你很生氣,甚至對他發脾氣。先不說生氣傷元氣,大部分時候他不旦改不好,或許這次依你做好了,下次又重蹈覆轍,甚至跟你鬧起矛盾。可是如果不生氣呢?可以想想,有沒有可能你比他更喜歡乾淨,所以你把家務都先做了呢,他根本沒有機會做呢,又或許他想看完電視再做呢?如果生氣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嘗試這種方式,找出問題的本質,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一部看似沒啥學習價值的電影,竟然隱藏這麼豐富的內涵,這是萬萬沒想到的事。推陳出新聊電影,一本正經講心理學,支招起來接地氣,從現象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不得不說,這種學習效果比看書更高效、更實用。有人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因為我們在電影中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生活經驗的雙倍。」
要是能長年累月如此解構電影,得到的生活經驗遠遠不止2倍。結過婚的朋友很難「錯過」這麼個瞬間——
「沒想到ta是這樣的人」。「沒想到她平時說話輕聲細語,吵起架來嗓門居然那麼大」;「沒想到他現在連門都懶得出了,過去可是陪我逛一整天都不嫌累」;「一結婚就變了樣,以前見我都是清清爽爽的,現在鬍子一周都不刮一次」……柴米油鹽戳破彼此的美好幻想,除了愛,還有什麼能帶領我們度過這段暗潮湧動,相親相愛攜手走下去呢?大部分時候,每對夫妻都在試錯中找答案,問題是只有少數人挺過去了,很多人都承受不起摩擦、消耗,最終分道揚鑣。
比起問少數人怎麼做,得到細節尚待追究的故事,從電影中窺探他人的互動,這時候你不必去走那條不必要的彎路,在開始就選對方向。這部電影由《鐵達尼號》男女主角共同飾演,被網友這麼調侃:「如果傑克當年爬上了木板,他和露絲現在就是這副德性。」儘管有人嫌男主太自私,怪女主太異想天開,但看完都對婚姻徹底絕望。面對大家的驚異,他樂呵呵地說,這片子看似很沉重,內核實質很有深意——兩個人要想長久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擁有共同目標。男人把婚姻當作戀愛的終點,卻是愛的終極表達,因為他打算獻出自己,擔負養家餬口的重任。而對女人來說,結婚不是戀愛的終點,而是戀愛的升華,婚姻應該要比戀愛時過得更好。要中和這種矛盾,唯有樹立共同目標,將心綁在一塊,才能熬過婚姻中的雞零狗碎。
這種對電影和心理非比尋常的洞見,真是令人慾罷不能。曾有一位朋友跟他訴苦:『』老魏,我最近分手了,心裡堵著堵著,白天想開了,可到了夜晚又忍不住回憶,一回憶就難受,難受到極點就想找他吵架,你說有什麼片子適合我看看?」於是,他推薦了兩部電影,一部是《火星救援》,另一部是《少年派》。
對方特別納悶:一部科幻片,一部冒險片,跟愛情又不沾邊?他說,解決問題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看見問題解決問題,看愛情片自然是這種,但另一種呢,
是看見問題跳出問題:如果你覺得分手是
情緒的問題,那麼《火星救援》的「悲劇樂觀主義」的心態,會教你如何掌控情緒。如果你覺得分手是
動物本能的情愛問題,那麼《少年派》裡對精神裡神性的追求,也能帶你脫離情感囚牢。一般的心理學家,聊電影總是浮於表面談人物心理,與電影中隱藏的巨大內核擦肩而過;一般的影評人,只講外行觀眾不大感興趣的鏡頭表現、敘事特點、影史知識……。但魏知超偏偏不愛亂灑雞湯,不愛好為人師,只想正面硬剛問題,撥亂反正,結合前沿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用看電影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
帶你領略科學、嚴謹、實用的心理學新知——當你難以走出創傷的悲痛,他解讀的
《鋼鐵俠》,
能給你提供創傷後的成長指南;當你身陷感情泥濘難以自拔,他解讀的
《當哈利遇上莎莉》,
能帶你領會兩性相處的秘密;當你總是無法專心工作學習,他解讀的
《天空之城》,
能教你打造持久的專注力;當你在職場中迷失方向,他解讀的
《長安十二時辰》,
能為你提供職業生涯的指引;當你身陷人際困擾時,他解讀的
《哈利波特》,
會帶你與不同性格的人愉快合作……加入
《電影裡的心理學:超實用的硬核新知課》,
聽魏知超用心理學講電影,你的改變和收穫遠不止兩倍:分析1部電影:看出電影裡的心理學元素,獲得欣賞電影的新視角;
分析5部電影:開拓視野,解鎖用心理學看自己、看世界的無限腦洞;
分析15部電影:跨界能力,能靈活把知識應用於生活,真正化為己用 ;
分析30部電影:心智進化,拓寬人生體驗與生命厚度,豐盈精神世界;
1. 影評界 &心理學界 雙重跨界
可能是全網獨一份充滿電影趣味的深度心理學科普;
也是全網獨一份用前沿科學心理學解讀電影的課程。
2. 趣味性& 科學性 兼具
角度刁鑽、新奇的電影解讀,最資深的影迷都會大呼過癮;
態度認真、嚴謹的心理新知,偽心理學泛濫時代的一股清流。
3. 內容啟發性 & 方法實操性 並重
帶你上天入地開腦洞,深入宇宙人性求真知;
回到日常生活解困惑,對照自我他人悟人生。
4. 多到燒腦的乾貨新知
以電影彩蛋之形,裹有料乾貨之實,收穫驚喜超300%
精看30部電影,你會有哪些改變
每期10+分鐘,得到自己反覆刷100遍電影也看不到的豐富內涵用心理學的視角,從故事、創作、技術、文化等方面,真正全方位看懂一部電影刷新心智底層認知,掌握不同領域的跨界思維,系統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在影片裡體驗生活、反抗生活,用心理學與生活和解、實現自我救贖30部影視劇、領略30種人生,在高倍數的密集體驗下,領悟複雜人性
▍課程形式
共30節音頻課,每節課10-15分鐘。
A:報名後搜索關注
【樂享心理課堂】公眾號,點擊底部閱讀全文→ 課程中心 → 我的課程,即可查看已購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電影裡的心理學3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