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生於山東濟寧。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民國電影史、電影教育史、電影批評。講授研究生課程《電影教育發展史》、《民國電影史專題研究》等。
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電影編年史研究(1905-2014)》(項目編號:14AC003)(參與)
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民國時期教育電影傳播與接受研究》(項目編號:16YTC026)(主持)
北京市教委一般項目《「南京十年」時期中國電影教育實踐研究》(主持)
學術成果:
1、《<大國手系列>:公共性與品牌策略》,《當代電影》,2011年第4期;
2、《落實發展戰略 融入電影產業——「2011年電影頻道數字電影工作會」綜述》,《當代電影》,2011年第6期;
3、《全球化、公共領域與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走出去」》,《當代電影》,2011年第8期;
4、《公共領域理論與電影研究》,《電影新作》,2011年第6期;
5、《青春中國的夢想超越——<盛糖樂隊>類型雜糅分析》,《當代電影》,2012年第4期;
6、《公共視角下的電影產業批評:概述》,《當代電影》,2012年第8期;
7、《西部驚險片:湯曉丹電影<沙漠裡的戰鬥>的類型可能性》,《人民藝術家》,2012年3月號
8、《戲假情不假》,《當代電影》,2013年第2期
9、《「新生活運動先鋒隊」:<體育皇后>與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現代性身體話語》,《當代電影》,2014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10、《「和而不同」:從對位敘事到文化融合》,當代電影,2014年第8期;
11、《記憶、倫理與「前進」的文化力量——從<奇怪的她>到<重返20歲>的文化改寫》,當代電影,2015年第3期
12、《<大地>事件再探究:圍觀,改寫,霸佔與想像好萊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13、《1936—1937年電影文化運動的類型化與現代主義探索》,《電影評介》,2015年第23期;
14、《浪漫尤物、三棲明星與桃色間諜:抗戰前後電影與印刷媒介中的「北平李麗」》,《當代電影》,2016年第1期;
15、《「保守」的尷尬——<百鳥朝鳳>的徵候解讀》,《當代電影》,2016年第7期;
16、《<山河故人>:創傷、懷舊與鄉愁》,《電影藝術》,2016年第1期;
17、《行政力量的補充:抗戰前國民黨政權電影生產動員體系中的新生活運動》,《電影新作》,2016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18、《「影像當代中國」的主體介入與歷史見證——評陳旭光的<存在與發言>》,《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0期;
19、《左翼理念與民族國家意識:1934——1935年中國進步電影現代性話語的複雜呈現》,《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與影視創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20、《「卡塔西斯」之境:歷史史詩電影中的英雄行動、記憶重述與影像城邦的建構》,《當代電影》,2017年第2期;
21、《<蕩寇風雲>:開啟古裝歷史大片2.0時代》,《當代電影》,2017年第7期;
22、《<驢得水>:歷史寓言、啟蒙姿勢與「刻奇」悲劇》,《電影藝術》,2017年第1期;
23、《<記憶大師>:抽象體系中的主體反抗與媒介協商》,《電影藝術》,2017年第4期;
24、《法治理性、易裝美學與摩登語義:「軟性電影」中民族國家話語的都市轉譯》,《電影評介》,2017年第2期;
25、《新生活運動與早期電影生產:創作、編纂、改造與影響(1934—1937)》,《當代電影》,2018年第6期;
26、《經驗共享、道德訓誡與「真實」追求:20世紀20年代閻瑞生故事的媒介呈現》,《電影新作》,2018年第2期
27、《電影教育化改造的華南困境:論戰前香港電影清潔運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28、《從消費空間到「公民課堂」:戰前新生活運動中城市影院的教育化改造嘗試》,《電影評介》,2018年第1期;
39、《新生活運動初期的電影檢查:從制裁權擴張到動員性建構》,《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講授電影敘事學課程。1969年出生。199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9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獲電影學碩士學位。
學術論文:
1995年, 論文《視點鏡頭:電影敘事的立足點》發表於《電影藝術》,全文約一萬字。
1996年, 論文《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經濟變更與藝術分野》發表於《電影藝術》,全文約一萬字。
碩士論文《中國電影的敘事時間研究》,發表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與《電影藝術》,並被收在《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論文集》一書中。
1999年, 論文《電影敘事學要述》,收入《電影學》(年底出版),約一萬五千字。
影視作品:
電影《硯床》,《警官崔大慶》編劇。
電視劇《天津往事》(二十五集)編劇。
電視劇《阿里山女兒》(二集)編劇。
電視劇《風雨澳門》(二十集)編劇。
電視劇《海上聖火》(五集)編劇。
正在進行的課題研究:
《中國電影敘事學》一書,約25萬字,以中國美學和西方敘事學理論對中國電影進行全方位研究。
助理研究員,上海大學電影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香港電影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原創影片單元評委。主要研究方向為港臺電影,電影批評,電影文化等。
目前承擔項目:
1. 國家社科藝術學青年項目:《香港電影文化的對外傳播研究》,批准號:14CC110。
2. 北京市教委課題:《北京和香港合拍片研究》,項目號:SM201510050005。
3.北京電影學院規劃項目:《20世紀50年代臺灣電影教育體系研究》,項目號:XGH201802 ;
著作:
1.《狂歡的奇觀——香港喜劇電影研究》,2014年8月第1版,中國電影出版社;
2.《電影教育:歷史·觀念·新標杆:北京電影學院首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2015年10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副主編)
3.《電影教育:溯源、傳承、百年回望:北京電影學院第二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2018年8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副主編)
論文
1.《電影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理念與現實問題探尋——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訪談》,《電影評介》2020年第3期;
2.《文化蔓延與自我鏡像——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春題材電影的演變》,《中國電影市場》,2019年第8期;
3.《新中國七十年電影教育觀念變遷》,《電影評介》2019年第20期;
4.《研究、實踐、交流——美國高等電影教育體系初探》,《電影評介》2019年第10期;
5.《女星主導下的電影批評轉向——基於20世紀90年代<電影雙周刊>的考察》,《電影評介》2019年第17期;
6.《文化突圍與本土性回歸——試論「新香港精神」在香港電影中的呈現》,《當代電影》2015年第10期;
7.《文化滌除:地表逕流與地下伏流——光復後臺灣地區教育電影放映活動初探》,《齊魯藝苑》2020年第1期;
8.《網際網路+時代電影教育觀念的新變化》,《電影評介》2015年第20期;
9.《中小學影視教育推進中的問題探尋——以京津冀地區電影教育調研數據為參考的觀察》,《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10.《榜樣參照、想像域文本與雙向創生——「動畫素養」的概念提出及實現途徑》,《電影評介》2018年第18期;
11.《類型反芻、微觀敘事與疾病隱喻——香港新生代導演的本土化表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眼學報》2019年第1期;
12.《「港味」的浸滲與演繹——2018年度香港電影觀察》,《當代電影》2019年第4期;
13.《自我鏡像的破碎重組與指涉代碼的修訂改寫——<新喜劇之王>中的無釐頭變奏》,《電影新作》2019年第2期;
14.《本土回暖與新香港精神重建——年度香港電影整體觀察》,《電影評介》2017年第3期;
15.《閃回:「過去」的夢魘——《一念無明》的敘事策略分析》,《電影評介》2018年1月(下);
16.《臺灣電影高等教育(1951-2005)史學評述》,《電影評介》2019年第16期;
17.《香港電影產業與創作前沿:類型一直與本土堅守》 ,《電影評介》,2018年6月(上);
18.《迷局的突圍——2017年度香港電影的類型策略》 ,《電影新作》,2018年第2期;
19.《宿命意味、危機四伏與充滿敵意——影片《黃金花》疾病敘事中的城市空間與目光倫理》 ,《電影評介》2018年第13期;
20.《原地遊走的困境——新世紀以來的香港動畫電影觀察》 ,《當代動畫》2018年第1期;
21.《敘事隱藏、人性至上與「寓言」顛覆——《秋菊打官司》的文化圖景呈現》 ,《創作與評論》 2017年11月下;
22.《CEPA十年:從「去本土氣質」到「內地化」轉變——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文化窘境》,《影視文化》2014年1月,中國電影出版社;
23.《類型磨礪與文化縫合:<英倫對決>的泛文本策略》,《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24.《青梅煮酒餘香漫——當代電影如何表達傳統文化》,《創作與評論》,2014年第6期;
25.《永遠的找尋——評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 ,《現代視聽》2011年第7期;
26.孫立軍、康寧:《為「中國動畫」的夢想執著前行——孫立軍訪談錄》,《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年第一期;
27.王承廉、康寧:《百戰沙場 傾心教育——王承廉採訪錄》,《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年第3-4期,採訪稿;
28.周星、康寧:《中國電影的生存機制:藝術文化性與市場性的困惑》,《民族藝術研究》2014年第一期;
29. 張一白、康寧:《學院式電影教育如何應對人才「匱乏」——張一白導演訪談錄》,《當代電影》2017年第2期;
30.宋岱、康寧:《整裝待發 重新起航——宋岱訪談錄》 ,《當代電影》2011年第1期 ;
31.周星、康寧:《中國電影學派歷史梳理、命名概念與發展認知》,《藝術百家》2018年第5期,被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轉載。
女,教授、碩士生導師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 / 電影研究所
一、簡歷
1987年北京大學俄語系本科畢業;
1990年北京大學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997年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畢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1990年至1994年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教,講師。
1997年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任教,副教授,教授。
2005年至2006年在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訪學。
二、主要研究方向:
外國電影史
俄羅斯、蘇聯電影史
三、講授課程:
世界電影史
現當代外國文學
蘇聯電影發展史
蘇聯電影大師研究
俄羅斯當代電影
影片分析
四、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
1、《文學語境中的蘇聯電影》(獨立作者),將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俄羅斯:解體後的求索》(合著),吉林攝影出版社,2000年
3、《世界電影:管窺與瞭望》(第一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4、《大學美育--電影鑑賞指南》(編著者之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5、《中外影視大辭典》(撰稿人),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6、《中外影視名作辭典》(撰稿人),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7、《現代外國小說導讀詞典》(撰稿人),學苑出版社,1990年
8、《外國文學名著賞析詞典》(撰稿人),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主要譯著:
1、《低下的真情--安德列·岡察洛夫斯基導演回憶錄》(法)安德列·岡察洛夫斯基 著
(獨立譯者),中國電影家協會《世界電影動態》雜誌2000-2001年連載
主要論文:
1、《託爾斯泰在銀幕上--蘇聯電影對列夫·託爾斯泰作品的改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2、《超越時代的道德探索--舒克申的電影創作》,《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3、《銀幕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藝術世界》,《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5、《思想性·時代感·娛樂功能--評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西部系列節目》,《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6、《"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一部影片說盡俄國伏特加》《電影藝術》,2001年第1期
7、《俄羅斯電影導演亞歷山大·羅果日金》,《電影藝術》2001年第1期
8、《伏特加與俄羅斯式喜劇》,《世界電影》2001年第5期
9、《電視節目帶領我們走進"地球村"》,《中國電視》2002年第2期
10、《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節目觀感》,《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第7期增刊
11、《蘇聯電影最後的傳奇人物--謝爾蓋·帕拉讓諾夫》,《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2、《新模式與新情緒--俄羅斯當代電影進程管窺》,《電影藝術》2006年第6期。
13、《根據俄蘇文學作品改編的蘇聯影片要目(1919-1990)》,《世界電影》1997-1998年連載
主要譯文
1、《"解凍"、"改革",第三條道路--電影發展反思錄》,《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2、《主題與述題》,《世界電影動態》1997年第10期
3、《俄羅斯電影放映業現存問題》,《世界電影動態》1997年第9期
4、《我們為何沉默》,《世界電影動態》1997年第7期
5、《前蘇聯"公開性"電影在紐約》,《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4期
6、《電影+電視》,《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4期
7、《"新俄羅斯人"的古典作品》,《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2期
8、《未拍成的電影》,《世界電影動態》1995年第9期
9、《羅曼·波蘭斯基的臆想與現實》,《世界電影動態》1994年第1期
10、《獨立國協電影:社會的悲劇》,《世界電影動態》1994年第5、6期連載
11、《哈薩克斯坦電影縱橫談》,《世界電影動態》1994年第4期
12、《雅爾達掀起"新浪潮"》,《世界電影動態》1994年第4期
13、《獨立國協電影依然存在》,《世界電影動態》1994年第3期
14、《俄羅斯目前發行上映的影片概況》,《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2期
15、《走向國際電影節的"俄羅斯新人"》,《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1期
16、《俄羅斯兒童電影業的現狀》,《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1期
17、《回聲》,《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0期
18、《1993年的俄羅斯電影》,《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9期
19、《電影與法律--最大眾化的藝術的悲劇》,《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8期
20、《哈薩克電影"新浪潮":評述與言論》,《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8期
21、《90年代記錄電影透視》,《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5期
22、《俄理論界關於"後蘇聯電影能否走向世界"的討論》,《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3期
23、《電影業與市場》,《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2期
24、《協議比貨幣更廉價》,《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2期
25、《銀幕上的阿富汗綜合症》,《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1期
26、《俄報評"合作社電影"》,《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0期
27、《時代不能選擇》,《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6期
28、《"恐怖大師的世界--美國導演約翰·卡彭特和他的影片"》,《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4期
29、《被推來搡去的蘇聯電影》,《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4期
30、《哈姆達莫夫:傳奇的終結》,《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2期
31、《廣場上的電影--喬治亞電影製片廠的新時代》,《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2期
32、《蘇刊專題評述"婦女與電影"》,《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期
影視評論
1、《太陽灼人》,《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2期
2、《小鬼》,《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2期
3、《有三個遊泳姑娘的風景》,《世界電影動態》1996年第1期
4、《四點成方》,《世界電影動態》1995年第10期
5、《"柳拜"禁區》,《世界電影動態》1995年第10期
6、《愛情,死亡遊戲》,《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2期
7、《我向你們宣戰》,《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2期
8、《死並不可怕》,《世界電影動態》1993年第1期
9、《阿富汗創傷》,《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1期
10、《腿》,《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1期
11、《著魔的流浪人》,《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6期
12、《切爾諾夫》,《世界電影動態》1992年第1期
五、主持科研項目
1、1998-2000年度廣電總局資助項目《俄蘇文學與俄蘇電影研究》,獨立完成,已結項
2、2004-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資助項目《蘇聯電影發展史研究》,獨立完成,已結項
3、2004-2006年度北京電影學院資助項目《俄蘇電影史研究》,獨立完成,已結項
六、獲獎情況
2001-2006年度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人選"
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處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總體研究部主任。
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分配到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教育司工作;1993年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應用英語學院在職學習半年;1997年調任北京電影學院;1999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戲劇電影電視研究系國家公派訪學一年;2012年,博士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2003年參與創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任首屆本科班主任教員,並擔任系黨支部書記。獲得2006年度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為北京市教委電影學理論學術創新團隊成員。
2007年8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2016年,兼任北京電影學院圖書館館長。
學術職務: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電影學院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
中華愛子影視教育促進會會長;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兒童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教學指導專委會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
電影教育、電影文化研究、新媒體藝術、智能影像創作等。
研究生招生方向:
電影教育;兒童電影研究;國際電影文化傳播。
北京電影學院講授課程:
《學術研究方法與規範》《電影文化研究》《中國電影教育發展史》《電影教育評價體系研究》《影視傳播》《傳播學概論》《新媒體傳播及藝術實踐》《影視媒體寫作》《DV的拍攝與後期製作》等。
近期承擔的主要科研課題: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影視製作虛擬預演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2019.7-2022.6),項目負責人;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電影學派理論體系建構研究」(2018.7-2021.12),課題首席專家;
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北京中小學電影素養教育的課程體系研究」( 2017.1-2019.12),課題負責人。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
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責任編輯
北京電影家協會會員
北京電影學院學科群建設團隊成員
獲2011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ISFVF(國際學生短片電影節)審片與評委
一、簡歷:
1973年出生於吉林省鎮賚縣
2000年吉林大學文學院畢業工作於北京電影學院至今
2003年-200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
2008年5月—2008年12月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 博士後流動站
2013年—2014年於英國劍橋大學訪學
二、主講課程:
《影視文化批評》
《電視劇劇作理論與創作》
《中國電影史》
《電影臺詞文化研究》
《中國喜劇電影》
《喜劇電影技巧與理論研究》
《英美電視劇研究》
《電影劇作中的臺詞研究》
《影視文學作品精讀》
《電影評論》
《影片分析》
《大師研究》
《學術前沿講座》
《中國現當代文學》
《影視專業術語》
三、主要學術活動:
2009年電影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
2010年電影教育與電影學科建設研討會
2012年參加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年會並宣讀論文
擬參加2012年10月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
策劃、組織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現代主義「先鋒讀書會」
2013年參加中國電影學學術年會
2013年參加「電影:文化力與影響力」北京電影學學術年會
四、出版的主要著作:
1、專著《電影臺詞文化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年待版
2、主編《21世紀主潮叢書——傳奇與驚悚卷小說》,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3、《學界回眸:新中國文學研究六十年》撰稿者之一,《第五章:八十年代初步市場化和文學研究的變化》(3.3萬字:p151-183),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4、主編:《感性與理性的思考:北京電影學院留學生談藝錄》,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21萬字)
5、《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發展史》撰稿者之一,撰寫《副編二:30年喜劇電影》(3萬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6、編著:《裡爾克論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7、主編:《異域視野——北京電影學院留學生隨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版
8、學術專著:《1977年以來中國喜劇電影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版
9、參與編選張頤武、賀桂梅主編《北大年選——批評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參與編寫《電影藝術詞典(修訂版)》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
五、發表的主要論文:
1、論文《幻想與現實:從「屌絲」到「屌絲文化」(<西遊·降魔篇>的笑點和淚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年6月
2、論文《言語不能形容的秘密:人格面具下的母子、非理性和身份》被收錄到《2012年北京大學電影-文化力影響力電影學術年會文章匯總》一書
3、《電影<藍色>對「荒誕」的認知與對「自由」的實現》被收錄在《2012年中國電影學學術年會匯總》一書
4、《<鄉愁>中的三種俄羅斯文化形象:聖愚、知識分子與母親》於《天涯》雜誌待發表。
5、《<二十四城記>:在真實與想像之間穿行》,《天涯》雜誌,2009年第1期
6、《後嚴肅主義時期的「歷史真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被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基地收錄)本人系論文唯一作者,此文後被《北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報告-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8》(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收錄
7、論文《韓國電影借鑑》,《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被收錄到《崛起的韓國電影》一書,張會軍、黃欣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8、論文《關於「新世紀文學」》,《文藝爭鳴》雜誌,2006年第1期
9、論文《簡約之下的寧靜——伊朗電影研究》,《天涯》雜誌,2003年第1期
10、論文《真實感情的自由自在——楊德昌電影遊弋於現代都市中的超我》,《深圳商報》,2007.7.6
11、論文《父親和兒子的悖論關係——阿根廷電影<家法>中的人性魅力》,《深圳商報》,2007.9.17
12、論文《<太陽照常升起>的實驗與邏輯》,《深圳商報》2007.10.9
13、論文《色·戒:生命激情與理性戒律的衝突》,《深圳商報》2007.11.13
七、科研項目:
1、完成2006年北京市教委科研立項:《1977年以來中國內地電影狂歡文化研究》(項目編號SM200610050005)
2、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電影臺詞的設置與藝術張力研究》(批准號08CC62)(已經完稿20萬字,結項出版中)
3、2008.07-2008.12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戲劇學博士後流動站項目
4、2011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才強教」深化計劃項目《喜劇電影創作理論與技巧研究》
5、北京市教委社科人文重點科研項目《當代東歐與北歐電影研究》
八、創作簡況:
1、2013年8月長篇小說《夏日的疼痛》發表於《十月》(長篇卷)雜誌
2、2011年撰寫電影劇本《憤怒》、《東方的微笑》
3、2010年撰寫電影劇本《心經》、《YI》
4、2009年撰寫電影劇本《無》
5、2009年參與電影《皇甫謐》的編劇工作
6、2009年撰寫小說《涅槃與輪迴》
7、2008年撰寫電影劇本《和諧與金子》、《你好,八十年代!》
8、於《人民日報》、《北京文學》發表詩歌
9、2007年撰寫電影劇本《后街女人的解構主義》
10、2006年電視劇:《美女在行動》20集,文案策劃、編劇
11、2005年撰寫的小說《東方的微笑》、《是不是日瓦戈醫生》、與《童年往事》等中長篇小說,百萬餘字。
九、各種獲獎情況
1、2011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2、2010年「第三屆教師多媒體課件比賽」暨「第六屆教師基本功比賽」優秀獎
3、2009年度評獲北京電影學院先進工作者
4、2009年獲北京電影學院青年教師師德師風演講比賽優秀獎
5、2008年專著《1977年以來中國喜劇電影研究》被評為北京電影學院第七屆精品教材三等獎
6、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外辦「我眼中的北京」徵文大賽,優秀組織獎
7、獲得2011年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E類(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資助《電影臺詞的設置與藝術張力研究》
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獲得者;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評選提名獲得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家;擔任第七屆、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選片委員;第二十三屆、二十四屆北京市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擔任全國高校學報百強刊物《澳門理工學報》電影欄目主持人。
國際會議:
2017 年 4 月 27-29 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聯合舉辦的「無處 不在的電影——數字時代的電影教育、流動性和故事講述」國際研討會,並做題為《被消解的「詩意與遠方」——影〈詩人出差了〉中的現代中國與流浪敘事》的發言。
2015 年 9 月 19-20 日,參加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舉辦的「第六屆國際中國電影年會」,並做題為「旅遊人類學視角下的中國公路電影研究」的發言。
課題研究: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新疆民族電影文化史》(16BC033)課題研究,在研;
承擔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港臺女性影片研究》課題(無項目編號),已結項;
獨立承擔北京電影學院科研項目《中港臺女性影片研究》課題(2003YJ08),《新銳電影人創作研究》課題(2006YS08),《電影教育老專家訪談》課題(2008YS02),已結項。
承擔中國電影家協會2007年度「國企產業調研」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部分調研任務,並撰寫調研報告《中國電影集團產業調研報告》,任第一作者。論文刪節版與其他電影廠調研報告合併的大論文獲得2007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出版專著:
《公路電影:現代性、類型與文化價值觀》,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4 年,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7年8月)。
主編書籍:
擔任「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新世紀電影學論叢」之《世界電影:管窺與瞭望》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專業教材」之《實踐與創新——探究導演大師的影像奧秘》、《影像·探索人生——對話新銳導演》等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擔任《電影教學:實踐與探討——北京電影學院老教師教學經驗談》主編,中國電 影出版社 2011 年出版。
發表論文:
《<妖貓傳>:從妖怪文化到盛唐想像》,《藝術評論》2018年第4期;
《詩意、漂泊與鄉愁的「心靈地理學」——近期國產公路電影的地理學解讀》,《藝術評論》2017年第7期,並被2017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中國公路電影創作脈絡與類型分辨》,《澳門理工學報》2017 年第 1 期,並被 2017 年第 4 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創作與生命的朝聖之旅——張揚訪談》,《電影藝術》(C刊)2017 年第 1 期;
《行走的中國,失落的家園——影片<消逝的星星>對中國當下社會的跨文化呈現》,《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 年第 4 期,文章收入《中國電影的跨文化製作與海外傳播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6 年出版;
《靈魂的想像性回歸——談公路電影的「情懷」與「情懷消費」》,《藝術評論》2016 年第 7 期;
《挾刀揉手,以形破力——徐浩峰訪談》,《電影藝術》(C刊)2016 年第 1 期;
《「武行」電影 刀藏背身》,《北京青年報》,2015 年 12 月 20 日;
《深深根植 輕輕飛翔——墨西哥裔導演伊納裡多電影研究》,《當代電影》(C刊)2015 年第 10 期;
《中國式上路的旅途治癒與社會書寫——中國新近公路電影探析》,《電影藝術》(C刊)2015 年第 1 期;
《公路片:「反類型」的「類型」——關於「公路片」的精神來源、類型之辯與敘事分析》,《當代電影》(C刊)2015 年第 1 期;
《經濟衰落陰影與公路驚悚片的家庭威脅》,《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4 年 第 5 期,並被 2015 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戰後汽車文化與美國公路片的興起》,《藝術評論》2014 年第 7 期;
《中外公路電影研究比較考察》,《當代電影》(C刊)2014 年第 1 期;
《「治癒式」旅途片的類型範式與價值觀解析》,《電影新作》(核心期刊)2013 年第 6 期;
《經典之累,改編之殤——談影片<在路上>的改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C刊)2013 年第 6 期;
《從「反叛聖歌」到「心靈雞湯」——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美國家庭文化回歸與公 路電影的類型轉向》,《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 年第 3 期,並被 2014 年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譯)《電影類型及其變遷——以「心理驚悚片」為例》,《電影藝術》(C刊)2013 年第 5 期;
《坎城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 3D 電影成未來銀幕主流》,《人民日報》副刊國際版, 2009 年 6 月 11 日。
《性·權力·運作——談張藝謀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收入《形式追索與視覺創造——張藝謀電影創作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8 年出版,張會軍主編;
《剪出有意味的形式——與周新霞談影片〈箱子〉的剪接》,《電影藝術》(C刊)2007 年 第 5 期;
《凝視女像——近年女性題材影片研究》,《電影藝術》(C刊)2007 年第 1 期,並收入《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實與前景》,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 年出版,李幸主編;
《麻辣教師的青春樂章——淺析〈八節課〉》,《電影藝術》(C刊)2005 年第 1 期,並收入《2004 電視電影縱覽》,《電影藝術》雜誌社主編;
《〈為奴隸的母親〉淺析》,《電影藝術》(C刊)2003 年第 6 期,並收入《2003 電視電影 縱覽》,《電影藝術》雜誌社主編;
《另類的激情——評電視電影〈黑白〉》,《電影藝術》(C刊)2003 年第 3 期,並收入《2003 電視電影縱覽》,《電影藝術》雜誌社主編;
《〈好男好女〉——「素讀」侯孝賢》,《電影新作》2002 年第 4 期;
《審視〈昨天〉,審視存在》,《電影新作》2002 年第 2 期。
主要社會經歷:
曾參與影視欄目的策劃工作,擔任馬來西亞最大的傳媒集團ASTRO下屬WATV對馬來西亞中文談話節目「今天談什麼」嘉賓主持;鳳凰衛視「建國60周年大型系列電視片」、「新絲路模特大賽」等電視欄目策劃、撰稿;河北衛視影視頻道《佳片賞析》欄目訪談嘉賓;
曾擔任《時裝》雜誌常年撰稿、《現代藝術》《風韻》《追求》《青年視覺》《新娘》《人物》等雜誌撰稿;撰寫電視文學作品《再生緣》、戲劇文學作品《敦煌》;
曾在北京凱普九歌廣告公司、北京永泰嘉業廣告公司、北京一線視覺廣告公司、北京完美空間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擔任文案指導、導演,主要作品有:《大寶SOD蜜電視廣告》導演、《風舞雷動——摩託羅拉企業形象專題片》文案、《佳能產品專題片》文案、《格力空調企業形象專題片/人物篇/產品篇》文案等;
曾擔任專題片《光榮與夢想——首都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建校45周年校慶專題片》《創新,從這裡開始——北京立新學校小學少先隊工作紀實》《489,我愛你——記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489班》《綠洲之夢——記清華大學煙氣脫硫廢棄物改造鹽鹼地項目》文案及導演等;曾擔任重慶衛視/八一電影製片廠大型系列專題片《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軍事題材影片巡禮》導演(三個導演之一),獲中國文聯紀錄片視協十佳紀錄片獎;
曾擔任《集結號》、《十月圍城》等影片大型首映式典禮總撰稿;擔任「2009年電影頻道新春音樂會」總撰稿。
生於北京,先後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與日本大學藝術研究院,師從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映像學會會長巖本憲兒,取得藝術學(電影方向)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
藝術史(含電影史)、電影作者、影像理論
開設課程:
世界電影史、日本電影史、日本電影概論、藝術流派與方法、藝術與社會生活
承擔課題:
1、主持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日本當代動畫導演創作風格研究》,2019
2、主持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設項目》子項目《日本動漫藝術視覺呈現方式研究》,2019
3、參與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2018
4、主持北京電影學院本科教學質量提高研究項目《日本電影概論課程建設》,2018
5、參與江西省高校人文科學研究項目,《現代廣告在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形成研究》,2016
6、主持北京電影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電影對手塚治虫創作的影響》,2014
7、參與日本文部科學省重點課題研究項目《戰後日本電影與社會》,2013
主要論文:
坎城上的日本電影:從《地獄門》到《小偷家族》,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一種電影式圖像——日本漫畫的視覺呈現方式分析,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倫理困境下的人性表達——評夏鋼電影《夜色撩人》,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手塚治虫漫畫作品中的電影化呈現,載於《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12月
漫畫『ぼくの孫悟空』から動畫『西遊記』へ,芸術·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2012 No.10
手塚治虫におけるディズニーの影響,芸術·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2011 No.9
主要譯文:
《機器人與空氣人偶2016》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主要著作:
《日本青春電影物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參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12月
《藝術概論》(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年10月
譯著:
《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
中國世界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港臺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一、個人簡歷
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世界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碩士。
1982年秋至1984年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1984年春至2002年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工作。
1987至1988年,在俄國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學習。
200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學院傳播學系訪學。
2002年春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工作,任電影學系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
二、主要研究方向:
電影史
電影作者
電影理論
開設課程:
中國電影研究
女性電影研究
主持《當代學術前沿講座》
三、主要著作:
《當代中國電影》(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她們的聲音》(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出版。
《華語電影十導演》(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新中國電影50年》(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WTO與中國電影》(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電影作者與文化再現——中國電影導演譜系研尋》(專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
四、主要譯著:
《瘋癲與文明》米?福柯著(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規訓與懲罰》米?福柯著(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五、主要論文:
《電影的自覺――新時期電影論》,《當代電影》,1986年第6期。
《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當代電影》,1989年第4期。
《蘇聯電影的三次革命》,《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當代電影》,1990年第3期。
《歷史與記憶》,《電影藝術》,1991年第2期。
《愛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學說》,《當代電影》1991第6期。
《外國電影理論的發展軌跡》,《當代電影》,1995年第1期。
《在電視符號的背後》,《當代電影》,1995年第5期。
《閱讀香港電影》,《當代電影》1997年第3期,被同年《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女性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大陸女性電影》,《第一屆國際華語電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年版。
《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電影藝術》,1999年第1期。
《世紀之末回看華語電影》,《文匯電影時報》,1999年11月19日。
《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像》,《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
《90年代的「第五代》,《當代電影》,2000年第4期,被同年《新華文摘》以《90年代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題目全文轉載。
《百年六代影像中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當下電影文化語境與青年導演的位置》,《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增刊。
《中國電影入世的話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鄭正秋——社會倫理範式》,《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市民電影的濫觴》,《新京報》,2004年9月9日。
《孫瑜:別一種寫實》,《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中國電影導演的代群結構》,《中國電影年鑑電影百年特刊》,中國電影年鑑出版社,2005年
《以農民的名義》,《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
六、主要譯文:
《空間與節奏》,《世界電影》,1985年第4期。
《電影和聲學》,《世界電影》,1985年第6期。
《第三涵義》,《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理論家及其研究對象》,《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左派激進主義電影理論的蛻變》,《當代電影》,1990年第1期。
《電影衰落了嗎?》,《世界電影》,1990年第2期。
《電影話語與敘事:兩種考察陳述的方式》,《當代電影》,1990年第5期。
《電影修辭問題》,《電影文化》,1991年第4期。
《電影語言和符號學問題》,《世界電影》,1992年第1期。
《〈菊豆〉:跨文化釋義的闡釋學讀解》,《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七、影視評論:
《評〈城南舊事〉的導演風格》,《電影文化》。1983年第1期。
《評影片〈夕照街〉》,《電影文化》,1983年第4期。
《評青年題材影片創作》,《當代電影》,1984年第2期。
《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評〈黑炮事件〉》,《當代電影》,1986年第3期,同年《評論選刊》轉載。
《關於女導演創作的隨想》,《中國文化報》,1986年6月22日。
《王朔電影隨想》,《中國電影周報》,1989年3月2日。
《評〈瘋狂的代價〉》,《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評〈本命年〉》,《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評〈都市牛仔〉》,《光明日報》,1989年5月18日。
《成熟及其缺憾——有感於滕文驥的新作〈黃河謠〉》,《中國電影周報》,1990年4月5日。
《娛樂與教化的雙重變奏》,《當代電影》,1991年第1期。
《城市與人——評〈四十不惑〉》,《中國電影周報》,1992年8月13日。
《民族風格的新創作——評音樂作品〈磐〉》,《中國文化報》,1992年7月8日。
《海峽兩岸電影理論交流札記》,《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2月18日。
《〈葛老爺子〉的意義》,《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4月22日。
《電視與電影不同的聲畫感知經驗》,《音樂周報》,1993年8月27日。
《歷史:記憶與敘述——〈海上舊夢〉感想》,《〈海上舊夢〉文集》,1993年
《民族寓言的音響幻化——論趙季平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月27日。
《文化衝突下的影視藝術》,《文匯電影時報》,1994年10月29日。
《兩種電影兩道風景——新都市電影的啟示》,《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0月6日。
《老調子何時唱完?》,《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1月3日。
《少兒世界中的當代英雄》,《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2月8日。
《主旋律的通俗化——評電視連續劇〈情結千千〉》,《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0日。
《評電視劇〈下海的日子〉》,《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7日。
《電影的明天》,《藝術世界》,1995年第4期。
《明星的誕生》,《演藝圈》,1995年第2期。
《畫面中的故事》,《演藝圈》,1995年第2期。
《銀幕上的性和暴力》,《演藝圈》,1995年第6期。
《眺望歷史彼岸——談影視互動》,《電影新作》,1996年第1期。
《沒有陰影的家園——薛芳芳和她的音樂電視》,《人民日報》,1996年6月12日。
《何處〈安居〉》,《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9月11日。
《波德諾尼——電影童年的迷幻》,《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11月20日。
《家庭影像與歷史記憶》,《中國廣播影視》,1998年第2期。
《一個族群的影像》,《當代電影》,1998年第3期。
《歷史與隱喻――看電視連續劇「藍色三環」》,《中國電影報》1999年1月28日。
《一起走過從前――評電視連續劇「一年又一年」》,《中國電影報》1999年9月23日。
《活著的幸福――評電視連續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國廣播影視》1999年第4期。
《HollywoodUK--好萊塢英國》,《中國電影周報》,2001年1月4日。
《「刮痧」與好萊塢》,《文藝報》,2001年3月3日。
《2002:處女作電影印象》,《當代電影》,2002年第5期。
《建起大眾文化場》,《電視藝術》,2002年專刊。
《評說謝晉》,《當代電影》,2004年第1期。
《評說李行》,《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評說陳凱歌》,《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
《評說謝飛》,《當代電影》,2006年第2期。
八、藝術對話錄:
《與何平談電影》,《電影通訊》,1994年第4期。
《與吳子牛談電影》,《電影藝術》,1994年第6期。
《與周曉文談〈二嫫〉》,《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8月18日。
《與李少紅談〈紅粉〉》,《演藝圈》,1994年第8期。
《與王好為談電影》,《演藝圈》,1995年第5期。
《與王西麟談音樂》,《國際人才》,1995年第6期。
《與張和平談文化工業現實化問題》,《當代電影》,1996年第2期。
《與趙季平談電影音樂創作》,《當代電影》,1996年第5期。
《與謝飛談電影》,《謝飛研究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我的這五年——與謝飛談教育與創作》,《當代電影》,2006年第2期。
九、專欄主持:
《第五代:十年紀?十年祭?》,《演藝圈》,1994年第4期。
《從〈渴望〉到〈過把癮〉:長篇電視劇創作得失談》,《演藝圈》,1994年第9期。
《中國電影的現狀》,《演藝圈》,1994年第10期。
《如何培養影視觀眾的藝術品位》,《演藝圈》,1994年第11期。
《大陸、香港、臺灣三地電影的互動關係》,《演藝圈》,1994年第12期。
《中國電影國際得獎正反說》,《演藝圈》,1995年第1期。
《「第六代」電影評說》,《演藝圈》,1995年第6期。
《當代城市電視劇解析》,《演藝圈》,1995年第8期。
《「知青」題材電視劇面面觀》,《演藝圈》,1995年第9期。
《影視現狀弊端說》,《演藝圈》,1995年第11期。
《1995年國際影壇回顧》,《演藝圈》,1996年第1期。
《西班牙電影的歷史與現狀》,《演藝圈》,1996年第2期。
《法蘭西電影的魅力》,《演藝圈》,1996年第6期。
十、研究生教學工作:
從1994年起,開始承擔碩士研究生導師職務,負責指導電影歷史與理論方向的研究生。
十一、學術活動:
1986年,到加拿大參加中國電影展映與交流工作。
1992年,到臺灣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電影理論」學術研討會。
1993年,到廣西參加電影音樂研討會。
1993年,在北京參加全國美學理論研討會。
1994年,到上海參加「世紀之交的電影理論」研討會。
1996年,到香港參加「首屆世界華語電影」研討會。
1996年,在北京參加國際「亞洲電影收藏與保存」研討會。
1996年,在北京參加《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優秀節目評審工作。
1997年,到義大利參加默片電影節。
1998年,到臺灣參加「華語電影歷史與類型」研討會。
1998年,到重慶參加金雞百花獎「改革開放20年的中國電影」學術研討會。
2001年,到浙江參加金雞百花獎「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學術研討會。
2003年,到韓國考察韓國電影創作和教學現狀。
2003年,到法國參加「中國電影回顧展」活動。
2003年,到愛沙尼亞參加「黑夜電影節」。
2004年,到日本完成「當代日本女導演研究」的科研項目。
2005年,到美國紐約大學、費城天蒲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加洲大學洛杉基分校、南加大進行學術訪問。
2005年,到日本橫濱參加國際學生電影節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電影教育研討會」。
2005年,到上海參加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百年論壇」。
2005年,在北京參加「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周年國際論壇」。
十二、影視實踐:
1995年與中央電視臺海外專題部合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
1996年與廣東電視臺合作20集藝術專題片《中國音樂人》。
1996年為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翻譯俄國經典影片《醜八怪》。
十三、主要獲獎作品:
1995年為中央電視臺製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一片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文化類一等獎。
論文《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獲1998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論文《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像》獲2000年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
論文《百年六代影像中國》獲2001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教師 文學博士
2002年7月被評聘為副教授,專業學術特長為戲劇與電影比照研究、電影意識形態批評和研究、電影作者論研究。1990年7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專著有《電影劇作的行動統一論》、《戲劇行動論》、《電影藝術學》等,
公開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
《霸王別姬:電影中的印象主義》
《新中國電影人物的變遷》
《第四代電影導演電影表演美學特徵初探》
《視聽語言創作與人物心理刻畫》
《紀錄 紀實 現實主義》
《何以玉成〈香魂女〉》
《電影:民間的說唱》
《謝晉的意義》
《什麼是電影意識形態批評?》
《重談農村題材電影創作》
《表演創作中的性格、動作、衝突三位一體論》等
著有電影劇本專輯《天啟年間的生活》,2010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正式出版。擔任編劇的電影《笛聲何處》為2010年中國電影金雞獎(蘇州)電影節開幕式影片。
多年、多次主持、參加舞臺劇導演創作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和表演專業、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的學生排練演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薩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兒子》等十餘部話劇作品。
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一、簡歷
199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專業),獲文學學士;199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理論研究室(電影敘事學研究方向),獲文學碩士並留校任教。
二、研究領域
中外電影史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電影敘事學研究。
三、主講課程
《類型電影》、《劇作理論》、《電影敘事學》等。
四、學術代表作
4.1 專著、編著
[1]《中國電影的類型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影片分析——華語武俠電影文本細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
[3]史論教學與藝術人才培養》[A].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編著,排序第二)
4.2論文
4.2.1發表於CSSCI期刊及核心期刊:
[1]非犯罪電影中的黑色話語:傳記、運動、歌舞和家庭類型的黑色夢魘[J].當代電影,2015(5).
[2]後現代碎片折射的愛情鏡像——解析《2046》[J].電影評介,2015(1).
[3]《念念》:意象、視點、性別政治態度與倫理觀念[J].電影評介,2015(5). (第一作者)
[4]朗•霍華德密碼[J].電影藝術,2009(6).
[5]諜戰那些事兒——中國歷史上的反特片(一、下)[J].電影新作,2010(1)、(3).
4.2.2收錄於論文集:
[1]權力與主體的博弈——近年英美政治傳記片的意識形態走勢,盧燕、李亦中 主編:《聚焦好萊塢:類型電影的衍變與創新》[A].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2]青春性喜劇、男性友誼與自我認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解讀, 吳冠平主編:《坐看雲起等風來:當代中國電影評述2003-2014》[A].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年.
五、主要承擔的科研項目
5.1 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國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中國電影的類型——敘事分析和作者研究》(項目起止時間1999-2004),完成結項。
5.2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面上項目,項目名稱:《中國類型電影創作現狀和北京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起止時間:2006-2014),完成結項。
5.3 國家發改委資助項目,項目名稱:《中國電影: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電影產業「全球化」形勢下中國主打電影類型定位》(項目起止時間:2009-2012),完成結項。
5.4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研究基地項目,項目名稱:《喜劇精神與時代精神交融:近年美國喜劇電影研究》(項目起止時間:2015-2020),完成結項。
5.5 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一般項目,項目名稱:《中小學影視教育視域下中美科幻電影比較研究》,項目起止時間(2020-2022),在研。
六、創作代表作
參與多部影視劇編劇工作,代表作有電影《警官崔大慶》(1996),電視連續劇《天命姻緣》(1999),《可憐天下男人心》(2000),《風雲世家》(2002),《奇緣背後》(2003),《重金防線》(2005),《海上嫁女記》(2018)等。《海上嫁女記》入圍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七、榮譽表彰情況
7.1 獲評北京電影學院2006年度、2018年度「師德十佳」稱號。
7.2 主講的《類型電影》課程獲評北京電影學院2008年度、2012年度「精品課程」。
7.3 獲評2017年度、2018年度北京電影學院優秀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榮譽。
7.4 獲評2018年度、2019年度北京電影學院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榮譽,2019年度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