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2020-12-20 一起學習語文吧

一、詞語解釋

1、追悼:沉痛地懷念(死者)。

2、失聲: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3、輓聯:哀悼死者的對聯。

4、弔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其家屬。

5、黃包車:舊時一種用人拉的車,主要用來載人,也叫人力車。

6、囫圇吞棗:把棗整個兒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7、張冠李戴: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8、恍然大悟:恍然,形容忽然醒悟。悟,了解;領會;覺醒。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9、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二、近義詞彙總

追悼—悼念 驚異—詫異 忍受—忍耐

深奧—深邃 悔恨—懊悔 —— 枯瘦—枯槁

羞愧—慚愧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三、反義詞彙總

深奧—淺顯 詳細—粗略 陰暗—明亮

愛戴—憎惡 個性—共性 慈祥—嚴厲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四、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1、周曄(1926—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

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她情難自抑,寫下了這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

3、時代背景:魯迅所處的時代,中國正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當時社會黑暗,革命者沒有言論自由。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魯迅為了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創作了一篇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直插反動統治者的心臟,也因此受到反動統治者的迫害。

五、課文內容導讀

(一)第一部分「深切懷念」(第1自然段),寫伯父去世後, 「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敬和愛戴。

1、「失聲痛哭」是真情的流露,寫出了人們的悲傷程度之深。從「數不清」「掛滿」「大大小小」「堆滿」可以看出輓聯和花圈的數量多,間接表明人多。「各色各樣」說明送輓聯和花圈的人遍布各行各業。這些詞語表明魯迅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

2、「……,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排比】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是作者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

(二)第二部分「談《水滸傳》」(第2、3自然段),寫伯父借談《水滸傳》教育「我」要認真讀書,並送書給「我」的事。

1、「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裡,……到伯父家去團聚。」交代了去伯父家的時間,說明「我」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正因為經常去伯父家,所以才對伯父有了深入的了解。

2、「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這兩個詞用得比較形象,二者形成因果關係,生動地寫出了「我」讀書時的不認真。

3、「伯父摸著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摸」「笑」這兩個動作再現了伯父慈愛寬厚的長輩形象。【語言描寫】這句話表面看是伯父在誇自己記性好,實際上是在用幽默的語言委婉地批評「我『』讀書太馬虎。這間斷的語言描寫,表現了魯迅先生含蓄、幽默、風趣的性格特點。

4、「羞愧」「悔恨」說明「我」聽懂了伯父的話,接受了伯父的批評。

5、「伯父已經去世多年了,這兩本書我還保存著。」含蓄地表達了「我」對伯父的深切懷念。

(三)第三部分「笑談『碰壁』」(第4—13自然段),寫伯父借談「碰壁」來抨擊黑暗的社會。

1、第4自然段,由「我」的觀察和天真的問話引出關於「碰壁」的話題。

2、「碰了幾次壁」暗示魯迅受到反對勢力的迫害,「幾次」說明次數多。「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魯迅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很嚴重。從幽默的語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頑強抗爭的革命精神和樂觀的態度。

3、「恍然大悟」在這裡是說「我」自以為聽明白了伯父的話,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聽懂表現了「我」的天真無邪。「哈哈大笑」既是笑「我」的天真,也是笑魯迅先生的幽默機智。

(四)第四部分「歡度除夕」(第14—16自然段),寫伯父與「我們」一起放爆竹和花筒,表現了他的慈祥、和藹。「我突然注意到他臉上的表情,……是我從來沒看見過的。」【神態描寫】詳細描寫了伯父放花筒時的神態,表現 了他慈祥、和藹的形象。

(五)第五部分「救助車夫」(第17—25自然段),寫伯父熱情地幫助黃包車車夫的事。

1、「有一天黃昏,呼呼的北風怒號著,天色十分陰暗。」【環境描寫】烘託氣氛,為下文人物的出現做鋪墊。

2、「一灘血」表明車夫受傷了;「飽經風霜」形象地寫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痛苦、悲慘的生活;「難以忍受的痛苦」表明車夫的傷勢很重。

3、第21自然段,寫爸爸和伯父為車夫包紮傷口。「扶、蹲、跪、夾、洗、敷、扎」等一系列動作,說明爸爸和伯父為車夫包紮傷口時特別細心,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心,突出了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貴品質。

4、「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叫他在家裡休養幾天,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魯迅先生不僅為車夫包紮傷口,還贈錢、贈物,進一步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

5、「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環境描寫】「冷得像冰」說明了天氣的寒冷也暗示伯父為了救助車夫在門外待的時間很長。

6、「我想,這麼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麼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反問句】突出了車夫的生活十分艱苦。

7、兩個「清清楚楚」強調了魯迅憂國憂民的神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8、「嚴肅」說明魯迅先生由車夫聯想到更多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心情變得沉重。「半天沒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寫出了魯迅深知人民命運悲慘的根源在於當時社會的黑暗,他卻無力幫助他們改變命運的痛苦與無奈。表現了伯父對舊社會的痛恨和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

(六)第六部分「關心女傭」(第26、27自然段),總結全文,借寫伯父關心女傭阿三,點明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1、「三更半夜」說明魯迅先生工作的時間長,工作的強度大。阿三的話,體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2、「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總結全文。

六年級第25課《好的故事》預習筆記,追求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生活

六年級第24課《少年閏土》預習筆記,初次品讀魯迅先生作品

六年級第七單元《文言文二則》《月光曲》《京劇趣談》筆記匯總

六年級第七單元《語文園地》預習筆記匯總

相關焦點

  • 六年級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藉助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
    六年級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藉助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一、學習目標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寫的關於魯迅的幾件事。能藉助課文及相關資料,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愛戴——尊敬悔恨——懊悔 慈祥——慈愛深奧——深刻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三、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本文通過回憶,記敘了伯父魯迅先生給
  • 一線語文教師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助學生做好預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課題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本文作者周曄,這是他寫的一篇紀念性的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和敬仰之情。
  • 部編版六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難點突破與高頻考題
    他就是魯迅先生。如此受人愛戴與崇敬的魯迅先生在侄女周曄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通過每件事寫出人物的性格的不同側面。這篇文章通過寫魯迅先生討論水滸、笑談碰壁、燃放煙花、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幾件事情寫出魯迅關心晚輩,樂觀風趣,愛憎分明,細緻善良,同情勞動人民 。課文在寫事情的時候是否就是簡單的敘事一件事情,不是,文中還用了多種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寫出了魯迅的品德高尚。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青年時期的魯迅而在學醫的仙臺醫專,在中國人備受歧視的日本,有一位「叫做藤野嚴九郎的」,說話「抑揚頓挫」的解剖學教授對魯迅十分照顧,關心他的食宿、幫他修改課堂筆記然而第3年,魯迅卻退學了,倍感惋惜的藤野先生在離別時,特地送給魯迅一張自己的照片,並在背後寫了「惜別」二字。魯迅也答應日後給先生寫信並回贈照片。然而這一走,照片沒寄,信也不見一封。
  • 六年級語文第八單元測試題,老師:期末複習,鞏固對魯迅的認識
    分享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測試卷一套,這套試題質量較高,同學們可以精練一下,鞏固單元知識。文末有其它試題。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包含《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課文,以及習作《有你,真好》和「語文園地」。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藉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來,魯迅對他這一位日本老師心裡是相當尊敬和懷念的,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位藤野先生以及他後來的結局。藤野先生其人概況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7月11日出生於日本,畢業於愛知醫學校(現)。日本的醫生、教師。
  • 周令飛:我與爺爺魯迅先生
    上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他在課文裡出現了。我開始挺開心的,但是後來就不對了。老師說:「你是魯迅的孫子,魯迅特別偉大,你要做好樣子,要表現好,特別是作文要寫得好,那才是魯迅的孫子。」從那天起同學們就改叫我「魯迅孫子」,叫得多了我就覺得特別不舒服,感到有無數隻眼睛在盯著我,如芒刺背,也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知識梳理填空,附答案|閏土|魯迅|文章|近義詞|...
    課文2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一、多音字  挨:ái(挨打) āi(挨著)  更:gēng(三更)gèng(更多)  扁:biǎn(扁擔)piān(扁舟)  號:háo(怒號) hào(號召)  扎:zā (包紮)zhā (扎破)zhá (掙扎)  二、近義詞  追悼—哀悼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我想去學生物學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文兩年多時間後,魯迅1904年9月離開東京,到較遠也較為僻靜的一個城市仙臺,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魯迅認為:「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 Rap讓我重新認識了魯迅先生
    "說實在話,Rap中的這些詩我都沒有讀過。把文學作品用更加容易讓年輕人接受的方式傳播,讓更多像我一樣的人認識更多的魯迅先生,了解他更多的作品。這一點,首先就是正面。我看到網上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玷汙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我不認同這種觀點。《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文學,還是音樂;不管是歌劇,還是Rap,都是外相。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作者說,「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這本雜文集深刻地反映了「五四」時期的戰鬥風貌《華蓋集》是魯迅先生的第二本雜文集。該雜文集最初於1926年6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收入作者1925年所作雜文31篇。
  • 魯迅先生名詩兩首賞析:我以我血是大無畏,橫眉冷對是真勇士
    1903年,魯迅先生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一篇歌頌反抗和抗擊侵略的文章《斯巴達之魂》,以便喚醒當時人民的鬥志和無畏精神,並且毅然剪掉了象徵著封建和壓迫的辮子,魯迅先生在一張剪掉了辮子的照片背面,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詩,送給了好友許壽裳,這便是下面這首《自題小像》,本來魯迅先生並沒有給詩加題目,詩題是許壽裳在發表《懷舊》一文時加上的
  • 細品魯迅先生,感受人世百態,先生筆下這些人物你都了解嗎
    一、長媽媽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中都有出現,但是這個人物是選自《朝花夕拾》的,我們今天用《阿長與《山海經》》來具體分析,因為這部作品是魯迅先生專門記錄他和長媽媽的故事的。我們要知道長媽媽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保姆,魯迅先生與她有非常多的回憶,長媽媽經常叫魯迅先生「迅哥兒」。長媽媽非常迷信。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附點評)
    周先生轉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他是在開著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剛一放晴,我高興極了,就到魯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樓還喘著,魯迅先生說:「來啦!」我說:「來啦!」   我喘著連茶也喝不下。   魯迅先生就問我:   「有什麼事嗎?」
  • 蕭紅——她才是最懂魯迅的女人,作《回憶魯迅先生》
    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他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魯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說:「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得……」魯迅先生生的病,剛好了一點,他坐在躺椅上,抽著煙,那天我穿著新奇的大紅的上衣,很寬的袖子。魯迅先生說:「這天氣悶熱起來,這就是梅雨天。」
  • 魯迅先生:誰在吃人?
    老葉曾經問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中的阿Q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為什麼取個外國人的名字?魯迅答道:「阿Q是個光頭,腦袋後留一條小辮子,這個Q字不正是他的滑稽形象嗎?」   有次,魯迅的侄女問他:「你的鼻子為何比我爸爸矮了一點、扁了一點呢?」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在兒時的魯迅眼中看來,壽鏡吾老先生是整個紹興城裡「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1936年6月,著名學者章太炎去世,享年68歲。當時纏綿病榻已久的魯迅先生,在得知章太炎去世的消息後十分悲痛,強忍著病痛寫下了《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過了十餘日又撐著病體開始寫《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可惜的是因為身體實在太過於虛弱,魯迅先生並沒能寫完這篇文章就溘然長逝了。
  • 魯迅先生憎惡和尚喜歡道士?魯迅:我沒這麼說
    在這裡面,魯迅把和尚、尼姑、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外來的都說遍了,而道士是我們本土的。魯迅先生這樣進行對比,絕不是說為了讚美道士,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的國民性:對於外來的,如果稍微有毛病,就會全盤否定,對於本國的,哪怕再糟糕,也會包容。實際上,要理解這句話,要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和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思想來理解。
  •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西遊記》
    筆記:封建王朝政治的腐敗越是到晚期就越發猖狂,就算是統治階層想要力挽狂瀾,但早已積重難返。清朝末年,科場行賄早已司空見慣。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一次浙江鄉試中,卻因官員內鬥不和,成為了犧牲品,被光緒皇帝判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也就是判了個死刑,緩期執行。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