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原創策劃的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播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於14日在歷史頻道播出義大利語改編版,《全景報》《真理報》等義大利主流媒體將聯動播出,19日將在廈門衛視播出第一季。該片同名圖書已於近日上市,音像製品、國際版圖書及衍生產品也將陸續推出。該片自開播以來,便引起了國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這既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也是紀念最早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的歐洲國家之一的義大利與中國建交50周年的紀錄片。
該片以「雙城記」的平行視角,將絲路起點與終點的歷史濃縮到一個個鏡頭表達中,穿越古今,講述著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展現了絲路傳奇之旅與兩國之間的文化共鳴。剛剛播出的「美術雕塑」系列,隨著文化學者於鍾華的腳步,開啟了一場藝術奧秘的探尋之旅。
羅馬美術學院院長安東諾德阿奇裡表示,「幾十年來,中國藝術和繪畫受到了復興和與西方對話的推動,在這種對話中,分歧和許多共同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和富有成效。來自不同國籍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們都說著通用的語言。正是本著這種和諧交流的精神,為真正共享知識的未來創造了新的思想、計劃和希望。」
探尋內涵深邃的藝術文化思考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美術雕塑」系列以中西方文物的交叉對比為主線,除了講述文物的創作背景、傳承故事和文物價值,更有著深遠的立意。
在觀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在《從長安到羅馬》紀錄片的敘述中,沒有將文物本身作為影片最重要的表現內容,而是將文物看作承載文化的媒介和思考文明的工具,其立意在於通過文物表現中西方藝術的異同,通過藝術的異同引發觀眾對文化對撞與共融的思考。
在探討藝術的同時,紀錄片還潛移默化地向觀眾傳授了如何認識和深入了解藝術發展軌跡的方法。這種攝製理念使紀錄片從簡單的知識傳遞提升到傳道解惑的更高層次,使觀眾由最初的「學會」看懂藝術品,提升到掌握藝術發展規律的「會學」新階段,這種方式是對藝術表達和藝術思考的新嘗試。
講述厚重豐滿的文化中國形象
《從長安到羅馬》選擇了跨文化的敘事視角,以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在展現以義大利為代表的西方藝術文化的同時,也讓我們對本土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該片通過一系列藝術史的個案來構成歷史演變的脈絡,探求對中西方傳統藝術的對比、理解與溝通,以此來凸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所具有的獨特性。如在第五集《畫家與文人》中,紀錄片生動對比了義大利繪畫大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與中國文人畫鼻祖王維的《輞川別業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講究比例與對稱、光影與構圖,而中國繪畫則講求濃淡深淺、寫意寄託,多用留白。王維的《輞川別業圖》,並不描繪某一地點真實的園林湖泊,而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形式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立足中國美學和藝術傳統,闡發中華文化的獨特精神,在此基礎上與西方文化藝術傳統實現深度對話,是《從長安到羅馬》構建文化中國形象的基本立場。通過藝術史的生動講述,呈現了厚重豐滿的文化中國形象,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風貌。
構建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新動力
世界文化是由世界上各國人民在歷史的流轉變幻中逐漸沉澱下來的優秀瑰寶,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體現的都是人民珍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因其文化的差異性才豐富了世界文化之林。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美術雕塑系列向觀眾力證,長安與羅馬是中國文化藝術與西方文化藝術之間的代表性形象載體,二者的差別固然很大,但是無論是義大利還是中國,紀錄片都旨在講述傳統歷史中的文化精神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支撐的內涵,這種文化思想不僅是民族的,同樣也是世界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藝術精神和美學傳統,它們是具有互補性和相通性的,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對話,為促進多元共生的全球化發揮作用。
《從長安到羅馬》立足於「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以國際化的紀錄方式展開敘事,以小見大、由表及裡,不僅傳遞了厚重的藝術文化信息,更讓我們相信,中意兩國架起的這座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將為更廣泛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鑑譜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