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FBI那名喚「阿伯斯坎」的釣魚執法行動的曾轟動全美。《美國騙局》即是根據這個真實案件改編而成。故事講述超級職業騙子艾文和舞女出身的情侶行騙搭檔,為求免遭牢獄之苦,被迫與FBI探員裡奇組成行騙三人組,採取釣魚執法的方式,成功揭露了多位政壇要人的腐敗。大衛·歐·拉塞爾貴在依託於史實、又不拘泥於史實,把一個政治事件進行了改頭換面的精裝修,在保留聯邦探員與詐騙專家攜手反貪的主幹前提下,加入了不少愛情的戲份和喜劇元素,使其顯得貼近生活,讓觀眾看片時有很強的代入感。而片中畫面始終是昏黃的色調,連帶不時響起的爵士樂老歌,以及角色們身穿的精緻復古服裝,都透著一股濃鬱的懷舊氣息。而充滿黑色幽默、針砭時弊的犀利臺詞,還有角色們喋喋不休爭吵紛爭,顯出一種別具一格的喜感。
《美國騙局》講述了一個美國FBI釣魚執法美國州長的故事,最後「無利不起早」的釣魚者們終於有良心發現的了,狠狠地耍了FBI一把,而釣魚者良心發現的契機是美國州長的廉潔不阿。這部電影,是打著商業電影騙局的美國主旋律影片。大方向上的正確性,也正是該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根本原因。
美國電影之所以能形成這種敘事模式,跟它自身這兩百多年的政治、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美國政治從開始之初,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護批評者的系統。這意味著,在美國創作抨擊政府的文藝作品是沒有太大政治風險的,當然,商業風險需要另當別論。沒有風險,並非意味著批判現實主義的盛行。相反,在美國,但凡持有政見批判意志的藝術,均得到官方的高度認可,不被棒殺,反而是捧殺。
如果你只是想看一場燒腦的精彩騙局,那你一定會失望。本片不僅是講述騙人的過程,還涉及了不少對人情倫理的思考。五個主要角色的關係被身兼編導的大衛·O·拉塞爾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先不談話嘮式的爭吵糾紛,略誇張的表演模式讓主角們的互動戲充滿趣味——同時體現在肢體語言和妙語連珠上。這樣使本片顯得有點「浮誇」,但不帶一點貶義地說,「浮誇」正是這個故事所需要的風格,拉塞爾這次將他最喜歡的神經質的自嘲因子完美融入這場年代秀裡。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美國騙局》算的上家庭倫理片,揭示虛偽與欺騙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中。可從故事情節的角度說,片中的「騙局」只是幌子,人物之間的智鬥和情感角力才是導演表達的重點所在。艾文與行騙搭檔西德妮的情意相通,艾文與妻子羅莎琳的愛恨糾葛,西德妮與聯邦警探裡奇的情感圈套,這三條感情線成為決定本片節奏的重要因素,「騙中騙」的整體劇情和四個人之間的「感情騙局」並行不亂,雙向驅動著劇情的縱深發展。
回到這部電影的演員本身。毫無疑問克裡斯蒂安·貝爾再一次用起一如既往的敬業,為其職業生涯第一次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貝爾為出演本片做出很大犧牲,增肥40榜並以禿頂、駝背的新形象示人。
影片《美國騙局》是一部以人代戲的典型作品,整部影片如果說有多麼懸念迭起,精彩紛呈,我可以負責的說絕不是。但是演員們精彩的發揮,華麗的服飾,讓這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映美國經濟滯脹時期的陰暗色調又是如此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