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here:
該如何準確描述追星的感覺?
這是一篇散亂的觀後記錄,關於Bob Dylan、香港和王家衛。
8月4日晚7點,灣仔碼頭的會展中心。偌大的場館裡,Bob Dylan2018香港演唱會將在這裡舉行,同期舉辦的還有全港嬰兒爬行大賽和南海觀音祈福會。
香港主辦方果然很冷酷,全館竟然沒為Bob Dylan張貼一副宣傳海報,只給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留了一張幾行小字的指示圖。
開演前1小時,穿過滿場搶購特價嬰兒用品的香港市民隊伍,我和小卷乘電梯爬上五樓,提早走進了會場,手裡攢著出門前檢查了不下7次的黃色門票,坐在了靠近舞臺右側的第五排位置上。目測著,和那架專屬於Bob Dylan的黑色鋼琴不到20米的距離。
演出現場還很空曠,據說待會兒能容納下8000人在這裡一同朝聖。Bob Dylan可能是這顆地球上唯一嫌舞臺不夠小的超級巨星了,眼前這個狹小的舞臺被儘可能縮小到只能容下他和整支樂隊。
第一個走過來的大咖是臺灣樂評人馬世芳,坐在了離我們不遠處的同一排。他可是自詡為Bob Dylan的超級粉絲,很早便在自己的電臺節目裡透露,買好了機票會來香港見偶像。這些年馬老師藉助音樂電臺和深度樂評,向更多人安利著他多年的最愛Bob Dylan,這也讓諸多年輕樂迷成為了他偶像的粉絲。
作為Bob Dylan在21世紀中國的有力推廣者,馬老師的良心推薦功不可沒。沒想到他會這麼早來現場,當然很快就有人把他認了出來。
還是這不起眼的舞臺上,早有組織者用厚實的天鵝絨幕布,為Bob Dylan在舞臺中央圍出了新的背景牆。共有七盞大探照燈就掛在幕布的高處,下方早已經擺滿了各式閃著金屬光的樂器,這是為即將登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伴奏用的。
不一會兒,就有躁動不安的音樂發燒友攜帶著可攜式望遠鏡一路小跑而來,想方設法地湊到舞臺前,似乎想儘可能看清楚樂器的型號或者年代,結果都被幾位粗壯的東南亞裔安保人員無情拒絕了。
很顯然,接下來眼見的多數物件,都會因為主人的身份非同尋常,擁有了不可告人的特殊秘密。
6月中旬曾在香港搶耳博覽會後,聽2018日本FUJI ROCK音樂節的籌辦人說起:如何爭取到Bob Dylan作為壓軸嘉賓的過程,最終是承諾動用直升機把老爺子從東京轉接到演出現場,他和樂隊才肯在此番「亞洲-大洋洲」巡演前,在日本加演這一場(日本演出的消息早於香港放出,諸多中國歌迷為此先做了計劃,動身去了FUJI ROCK)。
8點36分,整支樂隊成員先後就位,Bob Dylan跟在所有人的最後面,從幕布後面突然就走了出來。他穿著銀色定製演出服走上舞臺,隨即在鋼琴前站定,然後很自然地坐下,(按照多年以來保持的獨特慣例)二話沒說,樂隊的聲音就跟著響起來了。
此時,全場徹底沸騰了。
這顆星球最酷的本尊回來了,真是「酷到家了」。
回想起兩年前,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對外宣布Bob Dylan是當年得主時,老爺子先是玩起了突然失聯,接著出現在兩天後的北美巡演上,卻對此事隻字不提。隨後又被爆出不會到場領獎(缺席並非耍大牌,只是老爺子先籤了巡演合約在身,所以「走不開」),最終是他的頭號粉絲兼好友——朋克教母Patti Smith替他領獎,並以現場表演Bob Dylan作品的方式向他遠程致敬。
結果還沒完,只比Bob Dylan小5歲、彼時也有70歲的Patti Smith竟然在現場幾次激動到忘詞,連說「抱歉,我太緊張了」,害羞得遮住臉,只露出滿頭銀髮。這一幕演砸了的好戲卻讓全世界為這段真實的現場感動不已,再次刷新了對Bob Dylan以及Patti Smith的崇拜與好感。
只是兩年後的香港這一晚,頂著諾貝爾文學獎、奧斯卡金像獎、葛萊美獎、普立茲獎數個巨大光環的Bob Dylan,依然不想去重複翻唱自己最鼎盛青年時期的那些經典作品,他寧肯翻唱他人的老歌,也不肯依照大眾的期待去翻唱自己,甚至硬是把自己的老歌改編的即使再老的樂迷都要在現場聽上十幾秒才能就此判斷:原來,是那首歌!
這就是Bob Dylan不可取代的絕對魅力,當所有人對他的談論與評價大多數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唯有他自己早已經奔馳在21世紀,甚至一度衝向了全體人類遙不可及的未來。
當我們聽Bob Dylan時,我們在聽什麼?這個老套的問題已經被後來人提過了五十多年,今天我仍然覺得它有嶄新的意義。對於中國歌迷來說,我們必須努力克服並且跨越語言的障礙與阻隔,儘可能地貼近民謠和搖滾樂多年以前最本真的人類表達上去。如今已是77歲的美國人Bob Dylan就是這樣一個影響無數後人的先驅,他已經變成了那座需要被不斷攀登的音樂山峰。
不管是英國偉大的Beatles(披頭四)樂隊,還是中國教父崔健,他們都曾強烈地受到Bob Dylan的影響,這足以證明其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核是具有時代共性的,它沒有地域與文化之隔,沒有種族與歷史區分,我們都可以無盡地享有,將其轉化為受益無窮的財富。
這一晚,Bob Dylan的香港歌單也在驗證著他五十年來的數次音樂變革,從《Things have change》到《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從《To make you feel my love》到《Love sick》,最後的Encore曲是《Blowing in the wind》和《Ballad of a thin man》。從青年到中年,從老年再返回青年,選曲的前後邏輯看似任性和隨意,卻似乎隱藏著Bob Dylan獨特的編排和設計。五十多年過去了,他始終沒興趣去否定過去和現在,他依然只想著突破和將來。
這該是一種多年輕的心態?這麼看過去,他似乎比1960年代的自己更年輕了。想來想去,始終這麼酷,只能更酷的人,只能是Bob Dylan了。想到這裡時,演出尾聲已至,兩小時一晃而過,恰如老爺子的五十年飛速疾馳著。
Bob Dylan的ending pose就是這麼站著,他顯然見過太多世面了,就這麼對著臺下所有人,等待近萬人重複第N次的全場歡呼,然後扭頭轉身,徑直走回幕布裡去,消失了(不知道下次再見是何時何地)。
說起看演唱會要費力氣(當然也花些金幣)搞到前排門票、坐在靠前位置的好處,當然是能擁有絕佳的視野,能近距離地目睹大神的真容,以便用記憶存儲更清晰的珍貴影像,隨時用來滋養接下去的苦澀而清淡的平凡人生。
當然在香港這塊明星遍地的神奇土地上,若能參與到一場有生之年系列的特別演出中,就會格外增加偶遇其他意想不到的大咖的中獎概率。這也就是傳說中的「看明星、撞明星」,(網絡上散落著那些成功案例)他們或者伴隨著一聲尖叫從你身邊匆忙經過,或者就坐在離你不遠處的空座上,這些可能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較大的概率。
說回演出開場前,正當我們滿懷期待地掃視著全場時,一對中年夫妻坐在了我的身旁。男士頭戴鴨舌帽,女士身著白色便裝。打眼看去,兩人和跑馬地一帶晚飯後散步的香港市民別無二致。可事實並非如此,我也是散場時反覆確認才後知後覺。
那一對中年夫婦,竟然是已有60歲的香港導演王家衛,和他多年來少有曝光的妻子。
「墨鏡王」罕見地沒戴他標誌性的墨鏡,換成一副有些陌生的金絲框眼鏡,守在妻子身旁欣賞著臺上的Bob Dylan。這一刻,享譽世界的大導演變回了對妻子照顧有加的好丈夫。
就這樣我們挨著坐在一起,看完了這場將近2小時的Bob Dylan演唱會。期間沒有人提前離場(包括返場兩首歌的時間),也沒有誰被迫去洗手間解急。如果有的話,只要在燈光明亮的地方,只要給旁觀者的時間足夠長,我想總會有人認出他——不戴墨鏡的王家衛。
仔細想,也只能是Bob Dylan才有這般魔力,能把王家衛吸引到這裡來,自願地在臺下聽他唱歌。我對王家衛太了解不過,他太喜歡音樂了,更太懂音樂人,不然絕不會大膽啟用王菲和Norah Jones兩個歌手做電影的主角!
只不過這一刻,沒有坎城分秒必爭的紅毯,也不是香港金像獎的頒獎禮,這一幕的發生尋常得就像是普通市民去街坊福利會看戲(這是《喜劇之王》的梗),你選好了座位剛坐下,結果身旁鄰座的那個人,你曾看過了他拍的所有電影。
散場後有幾分鐘,被魚貫而出的人流推著往前走了十幾米的路,腦子裡的畫面尚未從老爺子的轉身中抽離出去,就被眼前的這位戴帽子的鄰座給吸引了。
過了一會兒,我在小卷耳邊說:我確定他是王家衛,他沒戴墨鏡我也認得出!2013年的夏天,我在《花樣年華》拍攝地吳哥窟,看過十幾遍他當年的英文採訪視頻,那時他似乎還沒開始戴墨鏡。
我接著小聲說:Google一下王家衛老婆的照片。那女人若是他老婆,那他就是王家衛!
結果呢,真的是。
「王導演您好!我看過您的《花樣年華》,大概不下五十遍吧。」
「王老師您好,因為您拍的《一代宗師》,我去到拍攝地義縣的遼代古廟兩次!」
「王導你好啊!真的是你嗎?永遠支持你啊,奧斯卡離你不遠了!李安下一個就是啊!」
「好朋友知道我遇見你,非要我帶話給你說:新片可以不用吳亦凡嗎?麻煩考慮一下啊!」
距離王家衛僅有十幾釐米的過程中,我曾設想了十幾種諸如此類打招呼的方式,但都覺得未免太過俗套,粉絲心態至極,太顯得打擾了。
此後的十幾分鐘,我們就這麼或前後或並排走在散場人群中,但我始終未曾開口對他講一句「你好」。就這麼看著他,陸續有人悄聲地開始拍照、錄像,和他打招呼,王家衛都是沉默著,擺幾次手,和妻子靠在一起。
走出會展中心,終於得以走到了他前面,按動快門,留下一張「作為追星證據」的合影。但沒想到,被po上ins的這張相片,後來被八卦記者無碼地用在了娛樂新聞裡。
OK,追星證據又加一分,這回發朋友圈,用不著解釋更多了。(一覽新聞全文和無碼圖,後臺回覆:娛樂)
當晚到場的大咖明星,還有許巍,真有人拍到了。等候進場時,許少年就坐在會展中心的玻璃窗前。我想,Bob Dylan若曾痛仰對他產生過多少影響,那些結果想必都在他的歌裡了。
以上的全部,就是這樣一個難忘的夜晚,我得很努力記清楚這些人和事。想必音樂的無窮盡力量,還將促使更多奇蹟發生。值得記錄的故事始終在發生,我們都可能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感謝Bob Dylan在這一刻我走進這奇妙的會場,是他引領我走進那個夜晚,坐在那個無可複製的位置上。
何其榮幸。
Bob Dylan's ending pose in HK
後臺回覆:BD
看Bob Dylan 香港演唱會結束曲視頻
- End -
文 | 王悅
圖片&視頻 | 微博
編輯| 卷總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民謠故事
我知道的,全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