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麗坦克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順利舉行。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保家衛國,197653名志願軍英勇捐軀,在異國他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70年過去了,從今年開始,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作品蜂擁而至,《金剛川》《最可愛的人》《英雄連》《保家衛國》等多部抗美援朝作品將在今年陸續公映。而明年,《最冷的槍》《上甘嶺之四十三天》以及陳凱歌、徐克、劉偉強、林超賢四位頂級導演齊聚的《冰雪長津湖》也將與觀眾見面。相信經過一系列抗美援朝影片的洗禮,中國觀眾將對這一段70年前的歷史更加了解。
然而,對於抗美援朝這場戰爭,我們似乎更關注在「抗美」,而不是「援朝」。相比有著充足影視資料的日韓、歐美甚至印度、東南亞,對於鄰國朝鮮,大多數國人對這個國家的印象,還一直處於陌生狀態。
一直以來,朝鮮在中文網際網路上,一直是「尷尬」的存在。而對於朝鮮電影,我們更是沒有任何現象級的案例可供參考與學習。相對比勇奪奧斯卡的韓國電影來說,目前中國新一代人對朝鮮電影的認知,或許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的《賣花姑娘》,以及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朝鮮「假想敵」。
作為電影產業媒體,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我們今天就重點關注一下朝鮮的電影產業,以及朝鮮電影與中國電影產業的關係。透不這堵看似密不透風的牆,去探尋朝鮮的電影產業現狀。
1897-1945,近代朝鮮電影屈辱史
朝鮮電影與朝鮮的近代史,幾乎有著完美的同步節奏。
1895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那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日本控制朝鮮政權,強迫其廢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而電影誕生後的第三年,1897年日本控制下的大韓帝國正式成立,電影也在這一年正式傳入了朝鮮。與中國在1905年就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不同,電影傳入朝鮮的20多年內,一直都是屬於舶來品。1910年,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成為日本領土。
進入日據時代後,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這也極大的限制了朝鮮電影尤其是朝鮮語(韓語)電影的發展,直到1919年由金陶山執導的舞臺劇影片《義理的仇討》,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朝鮮電影才誕生。也正是在同一年的3月1日,朝鮮爆發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最後慘遭日本鎮壓並以失敗告終。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朝鮮導演羅雲奎與代表作《阿里郎》
1926年,朝鮮電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參加過「三一運動」的羅雲奎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他以批判現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軍閥統治的罪惡,作品大多以殖民地知識分子為主角,充滿濃鬱的民族主義色彩,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對當時的朝鮮進步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不過到了1936,隨著日本「二二六兵變」爆發,以日本軍部為首的法西斯逐步發展壯大,這也是日本國家法西斯主義確立的標誌。隨著日本在朝統治的加劇,電影拍攝遭到公開鎮壓,朝鮮電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了手中,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中朝電影,一衣帶水
1945年日本投降,朝鮮半島也隨即陷入南北自治狀態。
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而在朝鮮正式建國之前的1946年,朝鮮共產黨就已經決定成立電影班,當年即拍攝出《我們的建設》和《民主選舉》兩部紀錄片。1947年初,平壤建起了佔地 5萬平方米的朝鮮國立電影製片廠。
1950年,在韓戰爆發後,朝鮮電影工作者迅速組織起了前線攝影隊。在戰爭期間,他們拍攝了100餘部紀錄片和6部故事片。戰後的1954年到80年代的中後期,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階段,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湧現出來。戰爭片、喜劇片、歷史片甚至現實題材影片百花齊放。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由於缺少外界的物資捐助以及多方面原因,朝鮮本國爆發饑荒,這也嚴重影響了其電影產量,直到目前都不能恢復到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創作繁榮。
由於中國與朝鮮的特殊關係,自上世紀50年代起,朝鮮電影便在中國內地得以譯製與公映,到六七十年代更是達到了高峰。從1952年第一部朝鮮電影被引進,一直持續到1992年中韓建交導致的中朝關係惡化為止,中國一共引進了97部朝鮮電影。
那個時代在中國內地得以公映的朝鮮電影,也成為了內地觀眾了解朝鮮的重要窗口。引進到中國的朝鮮電影,也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戰爭題材,多以「抗美援朝」為背景,譬如《護士的日記》《南江村的婦女們》;第二類是有關朝鮮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主要反映日據時代人民大眾悲慘生活的《賣花姑娘》以及歌頌勞動黨領導下人民大眾美好生活的《鮮花盛開的村莊》;第三類則是反特片,代表作例如《看不見的戰線》,主要主題是表現朝鮮勞動黨和人民如何將潛伏和派遣到朝的美、日、韓特務抓捕的事跡。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幾乎所引進的朝鮮電影都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同時這些影片也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影響。因為在當時中朝兩國有著相似的意識形態以及邏輯、思維和話語表達體系,譬如陣線鮮明的敵我二元對立模式以及從肉體上消滅敵人的解決方式。對於當下的中國內地觀眾而言,再看往昔的朝鮮電影,難免會對此類鮮明、強烈的時代印記有所排斥。但是,作為曾經的歷史性存在,無論從社會研究還是文化領域的角度與層面,都有進一步重溫和反思的必要。
悲哀的是,在中朝電影引進切段整整20年之後的2012年,朝鮮第一部與外國合拍的電影《平壤之約》在中國上映,該片也是朝鮮近六十年來首次允許外國劇組進駐拍攝的影片,然而最終4.1的豆瓣評分、183萬的累計票房,也讓中朝之間的電影交流再度陷入僵局。
三代金家與朝鮮電影
可以說,朝鮮電影對於全世界的觀眾來講是神秘的,但能夠有機會看到朝鮮電影的觀眾,看了之後一定還是會感到非常無趣。那是因為朝鮮電影在創作之前,就已經被限制在一個理論裡面,這個理論就是1973年4月11日發表的金正日《電影藝術論》。
而朝鮮的三代領導人,都對電影下足了功夫。
朝鮮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生前曾將電影視為教育公眾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大約50年前,金日成發表了著作《更多製作革命電影,為革命教育、階級教育作出貢獻》。按朝中社的說法,這篇著作指明了朝鮮創作革命電影的主題方向,包括以拍攝抗日武裝鬥爭、祖國解放戰爭和戰後恢復建設為主題的電影以及呼籲勞動群眾投入社會主義建設革命大高潮的電影。
而朝鮮的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影迷,收藏影片數量非常多,還曾指點電影創作。金日成曾親自視察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22次,金正日則視察過591次。上文所提到的《賣花姑娘》,就是金正日擔任了聯合導演、金日成擔任編劇的作品,不過後人表示,所謂的編劇,只不過是基於金日成的口述,後來整理成位文字的劇本。
在上世紀70、80年代,金正日大量投資了本國的電影業以確保其充分發展。然而,他對朝鮮人導演的作品質量卻不太滿意。1978年,他下令綁架韓國導演申相玉,逼迫其根據自己的指令拍電影。申相玉的前妻,女演員崔銀姬同樣遭到綁架。有豐富導演經驗申相玉將朝鮮電影的質量提高到了另一個高度,然後在十年後「叛逃」到了美國。
雖然朝鮮電影雖分幾種不同類型,但其實表達內容都一致,那就是都圍繞著歌頌金日成、金正日,或者偉大的朝勞動黨展開的。不過,儘管大多數電影都著力強調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重要性,但人們很少看到電影中對二人的直接刻畫。
結語
按照2019年的數據,朝鮮的人口只有2566萬,不到鄰國韓國5500萬的人口,只比北京市2100萬的常住人口稍多一些。
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保持著120萬的軍隊數量,是全球武裝力量人數第五多的國家。近二十年以來,朝鮮的電影產業一直處於原地踏步狀態,也成為各大全球票房統計系統唯一沒有涉足的市場,關於其年票房產出大盤,或許也是一個機密。
▲朝鮮觀眾體驗4D電影擺拍
六年前,美國虛構影片《刺殺金正恩》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引發朝鮮的強烈譴責,也引出了後續的索尼被黑客入侵事件。近年來,除了《刺殺金正恩》外,朝鮮也經常成為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假想敵,在電影《特工紹特》《特種部隊2》《奧林匹斯陷落》以及劇集《絆腳石》中,都出現了朝鮮的影子。毫無疑問,好萊塢對於朝鮮假想敵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傲慢,但在這傲慢之外,又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真實的朝鮮呢?重溫一部30年前的朝鮮經典電影嗎,那印象或許只會更糟糕。
參考:
1.《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朝鮮電影在中國大陸傳播的文化機制》袁慶豐
2.《從金正日《電影藝術論》來看朝鮮電影創作特》王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