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據中山大學新聞網報導,近日,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nove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CCDC50, delivers K63 polyubiquitination-activated RIG-I/MDA5 for degradation during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Hou et al., 2020)。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天然免疫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應,它廣泛存在於機體的絕大部分細胞,被認為是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隨著近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天然免疫系統愈發了解,已經發現並鑑定出天然免疫反應的關鍵調控因子和信號轉導因子,然而某些重要調控因子的結構和功能機制依然不清楚,且這些調控因子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尚有待於研究。郭德銀教授課題組利用CRISPR/Cas9第二代文庫在免疫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大規模無偏差篩選,發現了一系列參與天然免疫反應調控的新型基因。進一步的驗證過程中發現CCDC50蛋白在RNA病毒感染下表達量顯著增加且其表達模式和RLR的表達模式一致,提示著CCDC50可能參與調控RLR介導的信號通路活性。為了進一步驗證該觀察結果,該課題組構建了CCDC50條件缺失的小鼠模型,攻毒實驗結果證明缺失CCDC50後,病毒感染條件下,I型幹擾素表達上調,其下遊的ISGs表達水平也隨之升高,小鼠清除病毒能力增強,肺部組織損傷和炎性浸潤減少,且小鼠存活率增加,從而證明CCDC50在機體水平具有生理學功能。

進一步的機制探究中,該課題組發現CCDC50特異性識別K63泛素化修飾的RLR,並促進激活的RLR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此機制不同於以往了解較多的K48泛素化依賴的降解調控。該過程的發生並不依賴於常見的自噬受體p62, 因p62缺失後,CCDC50依然可以促進RLR的降解,但CCDC50可與p62協同作用。劉迎芳教授團隊解析了CCDC50分子LIR結構域和LC3複合體的晶體結構,結構分析證明CCDC50中存在一段非典型的LIR基序,該基序可以結合位於LC3的LDS結合位點,將K63泛素化修飾的RLR拉進自噬小體。有趣的是,緊鄰LIR基序,CCDC50有一段MIU基序,該基序可稱為反向UIM基序,體外生化實驗證實CCDC50-MIU可以結合在LC3的UDS位點,進而證明CCDC50是一種新型自噬貨物受體,可以以兩段不同的疏水基序結合在LC3的不同位點。這類自噬貨物受體是首次在生物體內被發現,其工作機制見下圖。

CCDC50調控細胞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應答交叉反應的示意圖

細胞自噬和抗病毒天然免疫在脊椎動物的進化中,功能都極為保守,兩個信號通路的交叉反應也逐步得到揭示。郭德銀教授課題組發現,面對病毒侵染,機體產生I型幹擾素的同時誘導表達了一個誘導型自噬受體,使得機體既可以瞬時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以清除病毒,又可通過及時的負調控迅速恢復到穩態,避免自身炎症性損傷。據悉,該課題組還發現CCDC50的表達水平和一些自身免疫病的疾病進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該部分研究還在進行中。而CCDC50可否作為靶點,用於抗病毒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和深圳市孔雀團隊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362-1

相關焦點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LUBAC/OTULIN廣泛參與NF-kB、IFN、NLRP3、TRIM25等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調控,但是具體的機制還未知。線性泛素化修飾的生物學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NF-κB介導的免疫反應和細胞死亡等相關通路中,已經鑑定的線性泛素化修飾的底物僅有NEMO、 IRF3、ASC和TRIM25幾個。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報導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在細胞進程調控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最近發現的新型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Nature揭示人體結構細胞在免疫調控中的「大作用」
    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入侵攻擊。通俗地說,它就是身體的「國防軍」,擔任著防禦外來侵略的任務。這種保護大部分是由造血免疫細胞「軍隊」提供的,這些細胞源自骨髓,專門對抗病原體。「軍隊」成員有巨噬細胞(可去除病原體)、T細胞(殺死感染的病毒產生細胞)以及B細胞(產生中和病原體的抗體)。
  • EMBO Mol Med|劉明耀組開發靶向GPCR新型免疫微環境小分子調節劑
    如何增強和擴展ICB免疫療法的抗腫瘤活性是目前腫瘤治療學研究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1,2】。大量研究表明,腫瘤微環境介導的免疫抑制是決定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在腫瘤的惡性演進過程中,為了逃避人體免疫系統監視,腫瘤細胞常會募集和活化大量免疫抑制性細胞來削弱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 調控PD-1蛋白水平穩態的新機制
    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表達於活化T細胞表面,並能傳導免疫信號抑制T細胞的增殖、生存和效應功能,影響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PD-1表達上調是T細胞活化的正常結果,也是終止免疫反應所必須的,但其異常高表達會過度抑制T細胞活性,因此維持PD-1蛋白水平在合適範圍內是非常重要的。
  • 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
    細胞自噬是什麼?細胞自噬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馬瑜婷、周鵬輝點評
    因此,靶向調控MDSC免疫抑制功能,探究具體分子機制,以此為基礎研發新型的腫瘤免疫療法可望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新策略。細胞死亡能以程序性的方式發生,包括凋亡(apoptosis)、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焦亡(pyroptosis)、自噬樣細胞死亡(autosis)等。對不同細胞死亡方式及其分子機制的探索,加深了我們對多種疾病的認識,也有助於產生新型治療靶點。當細胞遭受嚴重的應激壓力,且凋亡信號途徑受阻時,細胞將啟動程序性壞死。此外,病毒或細菌感染,無菌性炎症等也能激活程序性壞死通路。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胞內降解途徑。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胞質中的待降解組分,隨即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新技術讓蚊子只產雄性後代...
    這項研究分析了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氣管肺泡免疫細胞,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Viral-Track可將scRNAseq數據全面映射到已知病毒基因組的大型資料庫中,從而提供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細胞類型的精確注釋。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都市快報訊 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1,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具有類似特徵的人類免疫細胞系,可促進神經系統修復。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將這種細胞注射給具有視神經損傷或脊髓神經纖維損傷的小鼠體內,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再生。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反應參與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病毒的感染過程》)。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