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發展特色水果產業,桃園村興建的聯動大棚。人民網張俊攝
一座座平頂的、拱頂的白色大棚,整齊排列在離村部不遠的家庭農場內,走進大棚,一排排橫架上的火龍果青翠繁茂,幾茬採收之後,又有不少綠的、紅的果實掛上枝頭……
「你看這棚火龍果,從8月採收至今,已經摘過好幾茬了。」56歲的朱永德興奮地說。
朱永德是綠博園家庭農場的工人,他所在的家庭農場位於南陵縣工山鎮桃園村。
幾茬採收之後,村民朱永德正在種植大棚裡修剪火龍果。人民網張俊攝
桃園村,屬於典型的丘陵地帶,全村共有山場10100畝。近年來,該村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果品規模化種植,目前已形成2000多畝的種植規模,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2015年,桃園村開始起步發展特色水果產業,將山場流轉給能人大戶,引進車釐子、火龍果、水蜜桃等水果種植,形成特色水果經濟,同時,結合扶貧專項資金和村集體經濟發展財政扶持資金,投資逾600萬元,興建聯動大棚22000多平方米。
在綠博園家庭農場的隔壁,是泓源藍莓玻璃大棚,大棚門口,豎在一旁的智能雲控制櫃,給藍莓種植增添了不少智慧元素。
空氣濕度85%、空氣溫度10.3°C、土壤濕度43.7%、土壤溫度8.6°C、風向南風……電子顯示屏上,大棚內外適時氣候條件,一目了然。「別看這幾個簡單的數據,給我們提供了田間管理的依據,過去務農憑經驗,現在是用數據說話。」64歲的何銀保說。
和老朱一樣,平日裡,何銀保也承擔著大棚種植的管理工作,由於懂技術、善種植,被村裡人稱為大棚裡的「白領」。
「有別於過去家家戶戶小打小鬧種點傳統作物,特色水果種植既可以盤活閑置山場,有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山場的畝均效益。」在桃源村黨總支書記楊長勝看來,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種植模式。
俯瞰桃園村。人民網張俊攝
投身水果種植多年,楊長勝意識到,隻有精耕細作、嚴格管理,才能讓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心裡也清楚,目前2000多畝的特色水果經濟,承載著的是村裡產業結構升級的希望。
「沒有產業,就相當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楊長勝說,有了產業,才有抓手。通過連續多年的發展,去年桃園村村集體收入達到30萬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40萬元。
眼下,雖然正值初冬時節,但身為村支書的楊長勝,一刻也不得閑,他告訴記者,下一步村裡準備籌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培訓,採取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的方式,將特色水果的規模不斷做大,最終目標是將桃園的水果品牌打出去。
50畝玻璃大棚裡的藍莓已經開花,明年5月即將迎來頭茬採摘。人民網張俊攝
3月採桑葚、5月摘櫻桃、6月桃子、西瓜陸續上市,到了7月份,火龍果就成熟了……如今的桃園村,一年裡頭超過一半的時間,都能品嘗到水果。
「我們正朝著規模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的路子在走,相信桃園的水果也會越來越香,越來越甜,讓農戶品味到更加穩固的小康生活。」楊長勝如是說。
(責編:關飛、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