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祿:天主教中國化有三點神學依據

2021-01-12 環球網

縱觀歷史,在中國的宗教都有過自覺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相協調,進行與當時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實踐過程。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對宗教界提出的重大歷史使命,寄語我們宗教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發揮服務於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一、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

堅持中國化對天主教而言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中國天主教自覺行為。通過天主教會建立的史實以及聖經可以找到許多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在此,我謹提以下三點:

第一,從「道成肉身」的啟示看天主教中國化的合理性。基督宗教的信仰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天主在基督內啟示自己。聖經指出耶穌基督是天主最圓滿的啟示。在「道成肉身的行動中,他由神性走向人性的異域,通過攝取人性基督的二性共存於『子』的位格中。於是道成肉身寓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0)天主教最基本的十二項信條之一:「他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基督是人類歷史境遇中實現了天主的救贖工程,這一信仰基礎決定了教會團體必須深刻理解天主的行動以及使自己的行為傾向與天主的行動相一致的必要性,要求基督徒在現實生活處境中不斷地用信仰見證詮釋天主子降生的奧跡。天主教中國化對於天主教而言是信仰處境的基本要求,是「道成肉身」的延續與再現。

第二,從教會的本質性使命看天主教中國化的必要性。「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是使徒們在耶穌升天時從主領受的使命,它也成為教會存在的首要條件。五旬期那天(教會誕生之日)聖神賦予信徒們履行這一本質性使命的能力,其中尤為凸顯的是語言特恩。

「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能力談起外方話來,┄┄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他們驚訝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裡肋亞人嗎?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宗二)顯然,在初生的教會裡早已具備了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用不同語言講述同一信仰的特性。中國天主教中國化是賜予初期教會這一特恩的同一個聖神對中國教會提出的要求,要求中國的信徒們從本民族所熟知的話語(包括禮儀形式、建築風格、文學載體、藝術表達等)傳遞信仰信息,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實現「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人的」聖經教訓。

第三,從福音對律法的揚棄找到天主教中國化的新途徑。眾所周知,猶太教是基督宗教的搖籃。宗徒大事錄記載,正當新興的基督宗教充滿活力向非猶太地區廣泛傳播時卻出現了來自同源宗教的藩籬。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新受洗的非猶太基督徒是否和猶太人一樣行割損禮。這一問題嚴重困擾著初期教會,它既影響到初期教會的生存與發展,更涉及到耶穌救恩是否完整、徹底與普遍的問題。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上宗徒們做出了正確決定,宣告基督福音不是猶太傳統和梅瑟法律所能束縛與限制的,相反,福音為人類的得救是必須且充分的。(宗十五)從此打破了猶太法律外殼的禁錮,給世界接納基督福音創造了條件。正如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書提到:在基督耶穌內割損與不割損都不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才算什麼。(迦五6)兩千多年來教會始終在以傳福音為最高原則的前提下不斷自我嬗變去適應不同文化才展現出普世的風貌。中國教會中國化是在揚棄歷史中人為強加在信仰上的枷鎖,追本溯源讓福音信息借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載體釋放給世界以豐富普世教會的文化內涵,同時使中國化的天主教產生鑄就中國夢的正能量。

二、天主教中國化的歷史實踐

天主教進入我國後,不少傳教士在中國化實踐方面作過努力,形成了教會適應中國社會的天主教理念、組織形態和修行方式。比如,中國天主教首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在16世紀就看到那些不盡懂中文及中國習俗的外國教士笨拙的傳教行為十分不滿,他以超時代的眼光與魄力,第一個向羅馬教廷進言要求豁免中國人在不必精通拉丁文的前提下可以聖神父,要求允許中國神父用中文舉行彌撒,並力爭讓一批中國修生聖神父,儘早替代外國傳教士的傳教工作。

明萬曆年間,利瑪竇到我國傳教。他採取主動與主流文化調和的適應機制,天主教得到良性發展。這時期,雖然信教者人數沒有迅速增多,但在政治、文化、社會精英層面的良好互動為教會將來的發展積蓄無限力量。湯若望步武利瑪竇後塵,開闢了清朝天主教傳播的新局面。康熙帝已從對天主教教義的了解升華到了對信仰的認識與好感,領洗入教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由於多明我會、方濟各會採取逆中國化的傳教方針導致了禮儀之爭,其結果是百年禁教。鴉片戰爭後仍然有不少教會正義之士吸取歷史教訓,努力挽救教會向著中國化方向發展。如雷鳴遠、剛恆毅等都主張要使天主教不至於當成西方殖民勢力,首先要將中國教會傳教責任和治理權交給中國人,使天主教會成為中國人自己的教會。

以史為鑑,我們不僅要堅持中國化的正確方向,還要把握實踐中國化的正確方法,大力推動天主教神學中國化建設。天主教神學理論中國化的程度將決定著教會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程度。只有將天主教神學中國化成為廣大神長教友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中國天主教會才會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會自發地開展了天主教神學中國化的偉大實踐——全面進行民主辦教。民主辦教從落地那天起,就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教會內外的好評。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民主辦教,促進教理教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對天主教中國化作出了與時俱進的創新性踐行,各地教會的愛國組織和許多平信徒為教會健康發展、樹立中國天主教的良好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神長教友的支持和擁護。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黨和國家提出宗教中國化方向,這是給我們中國宗教包括天主教界在內參與共築中國夢的光榮使命。我們不僅要從愛國角度積極響應,作為天主教而言,更要從天主救恩行動、教會本質性使命及傳福音實踐愛德為最高原則等層面去感悟,通過建立中國特色的天主教理論體系,努力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教會中國化方向成為中國教會自覺的行動,為廣大神長教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價值通道,把廣大神長教友凝聚起來,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和諧,這應是我們天主教中國化建設的正確路徑。(此為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詹思祿在「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發言)

相關焦點

  • 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華籍主教與三都澳
    (一)  福安市的天主教堂和教徒在福建省都是最多的,這與300多年前這裡出了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華籍主教羅文藻有必然聯繫順治九年(1653年),又赴菲律賓娃多瑪斯學院攻讀神學和其他課程。兩年後,在馬尼拉主教堂由波布萊德總主教祝聖,晉升鐸品(天主教修生的最高品級),成為中國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神甫。  理論素養的提升,神學精髓的探究,羅文藻學成歸來後,始終把握傳教如何針對國情,貼近實際。
  • 宗教界委員共話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在一言一行中體現中國化、堅持...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胡誠林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深刻理解「國在身方立,國強教才興」,始終同黨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二是著力凝聚共識,團結引領信教群眾助力國家發展建設。三是加強自我變革,提升宗教修為,強化責任擔當,主動服務國家、濟世利人。
  •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組織網絡書畫剪紙篆刻作品展為抗"疫"鼓勁
    日前,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組織「共克時艱戰疫魔――網絡書畫剪紙篆刻作品展」,不到一周時間,就通過網絡徵集書畫作品120餘幅,體現廣大神長教友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共同抗擊疫情的精神風貌和愛國情懷。展覽活動得到了書畫藝術界有關領導的鼎力支持,大家用愛研墨,以心為紙,用筆墨抒寫了對疫區的關愛和祈願,對中國大地的祝福!
  •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1980年5月23-30日,中國天主教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標誌著中國天主教在文革後進入了全面恢復和重建階段。這次會議距中國天主教第二屆代表會議有18年之久,是粉碎「四人幫」之後天主教界的首次盛會。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了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和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時稱「兩會一團」。這兩個教務組織的成立,對推進教務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芻議天主教、信義宗和改革宗的聖餐觀
    在歷史中,聖餐有哪些主要的形式,這些形式的異同點是什麼?這些異同點對我們今天的教會有什麼啟發?為何改革派和非改革派雙方秉持自己的觀點,毫不退讓?這些爭論的動機和目的是居心叵測,還是為了讓聖餐更有價值和意義?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聖餐的意義探尋之旅。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聖餐的聖經依據和意義。
  •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湯漢於1939年7月31日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8號出生,其後在廣州完成小學課程,時為第二次國共內戰,常有傷兵及難民南逃。
  • 「紀念丁光訓主教誕辰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京開幕
    開幕式由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主持。他指出,丁主教作為中國基督教傑出的教會領袖,積極參與和支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提出從「三自」到「三好」,倡導加強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並始終主張神學思考要處境化,在中國基督教要中國化。今天,我們紀念丁主教誕辰100周年,是為了進一步思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續堅持三自原則,不斷加強神學思想建設,推進基督教中國化。
  • 聖公會弟兄談天主教——不要盲從附和一些人說天主教是異端
    梅智理博士(浸信會,香港浸信會神學教授):在著作《豐盛的敬拜》,把天主教的彌撒和各宗派的敬拜(東正教、聖公會等)比較,列為六大崇拜瑰寶。羅慶才博士(浸信會,香港浸信會神學教授,現在美國進修):在《聖經無誤的再思》出文(韓大輝編,Emmanual Community)和天主教神學家同等交流神學。Emmanuel Community是天主教出版團體。
  • 從遠藤周作小說《沉默》背後的福音敘事看亞洲神學(上)
    關鍵詞:苦難、遠藤周作、《沉默》、亞洲神學、天主教、本地化基督宗教傳入東北亞、並紮根生長的時間不長。16世紀中葉天主教進入日本、16世紀末進入中國、18世紀末進入韓國,都因政治經濟、禮儀文化等原因而遭受過不等程度、不等時間的禁教期。
  • ​神秘的「天主教-耶穌會」
    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穌會無會衣,一般只在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作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修會之一,耶穌會擁有「耶穌連隊」之稱,而這與羅耀拉本人有著莫大關聯。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基督內部教派你分得清楚麼?
    現在,大家都知道有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內部還有很多派系,你知道麼?目前基督教內部主要有三大支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天主教源於羅馬公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學、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綱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
  • 中國天主教民主辦教三項制度頒布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2013年7月9日至10日,中國天主教民主辦教三項制度頒布十周年座談會在哈爾濱市隆重召開,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應邀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天主教兩會主要負責人、一些教區主教共50多人參加會議。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徒們被迫逃離巴勒斯坦地區,在逃避迫害的同時也將基督教傳揚至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在公元4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漸漸傳開了,此後三個世紀基督教一直被羅馬統治者視為異教信仰而被歧視和迫害,但是基督教在迫害中不斷成長壯大。
  • 讓列國都癲狂的巴比倫酒~從靈界與教義說羅馬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如何鞏固統治,並將巴比倫宗教和基督教捏合到同一個體系裡的方法是:妥協求全。他們將二者之間的差異點剔除,然後結合共同性——真理與謊言揉合在一起,就像冰激凌與髒東西被攪拌在一起。於是你吃下冰激凌,同時也吃下那些髒東西。謬論的毒根也因此深入烏合之眾的骨髓。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來自全川教會的30位宣講團同工齊聚成都,參加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本次培訓班邀請中國基督教宣講團成員袁世國牧師、龍尚勇牧師進行主題授課。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副會長兼總幹事張健牧師主持開班典禮,並傳達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抗擊疫情的工作和啟示》。
  • 2020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5人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5人公告,報名時間:2020年4月7日至4月26日下午5點。 根據工作需要和有關規定,中國天主教愛國會2020年度擬公開招聘5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具體事項如下。
  • 梵蒂岡發言人證實:梵方代表團剛剛訪問了中國
    【環球時報記者 李若菡 於文】「一個梵蒂岡代表團本周訪問中國,與中國政府和教會官員舉行對話,以實際步驟執行梵蒂岡和中國政府籤署的臨時協議」,梵蒂岡發言人格雷格·波克當地時間14日在回復《環球時報》記者的郵件中如此表示。
  •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就中梵籤署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發表談話
    2018-09-23 18:42 | 中國天主教網9月22日,中梵兩國籤署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新聞發言人就此發表談話:欣聞中梵兩國籤署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衷心擁護。中國天主教會深愛自己的祖國。
  • 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獲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學位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Lutheran Theological Seminary)6月1日舉行的第三十七屆畢業典禮上,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被授予神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信義宗神學院自1994年與中國基督教兩會合作以來,首個在此獲得神學博士學位的內地神學生。
  • 【視頻】新教改宗天主教的聖人:紐曼樞機
    後來,他們家又添了兩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七歲時,小若翰進入伊林(Ealing)小學校求學。他對古典文學和哲學尤其喜愛和鑽研。當時正值歐洲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年幼的若翰自然受到了各種思想的影響和衝擊,開始以理性主義的懷疑態度來審視一切。1816年,他父親的銀行限於困境,而處於青春期的紐曼也在這段時間出現了很多的思想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