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在中國的宗教都有過自覺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相協調,進行與當時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實踐過程。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對宗教界提出的重大歷史使命,寄語我們宗教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發揮服務於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一、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
堅持中國化對天主教而言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中國天主教自覺行為。通過天主教會建立的史實以及聖經可以找到許多天主教中國化的神學依據。在此,我謹提以下三點:
第一,從「道成肉身」的啟示看天主教中國化的合理性。基督宗教的信仰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天主在基督內啟示自己。聖經指出耶穌基督是天主最圓滿的啟示。在「道成肉身的行動中,他由神性走向人性的異域,通過攝取人性基督的二性共存於『子』的位格中。於是道成肉身寓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0)天主教最基本的十二項信條之一:「他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基督是人類歷史境遇中實現了天主的救贖工程,這一信仰基礎決定了教會團體必須深刻理解天主的行動以及使自己的行為傾向與天主的行動相一致的必要性,要求基督徒在現實生活處境中不斷地用信仰見證詮釋天主子降生的奧跡。天主教中國化對於天主教而言是信仰處境的基本要求,是「道成肉身」的延續與再現。
第二,從教會的本質性使命看天主教中國化的必要性。「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是使徒們在耶穌升天時從主領受的使命,它也成為教會存在的首要條件。五旬期那天(教會誕生之日)聖神賦予信徒們履行這一本質性使命的能力,其中尤為凸顯的是語言特恩。
「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能力談起外方話來,┄┄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他們驚訝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裡肋亞人嗎?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宗二)顯然,在初生的教會裡早已具備了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用不同語言講述同一信仰的特性。中國天主教中國化是賜予初期教會這一特恩的同一個聖神對中國教會提出的要求,要求中國的信徒們從本民族所熟知的話語(包括禮儀形式、建築風格、文學載體、藝術表達等)傳遞信仰信息,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實現「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人的」聖經教訓。
第三,從福音對律法的揚棄找到天主教中國化的新途徑。眾所周知,猶太教是基督宗教的搖籃。宗徒大事錄記載,正當新興的基督宗教充滿活力向非猶太地區廣泛傳播時卻出現了來自同源宗教的藩籬。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新受洗的非猶太基督徒是否和猶太人一樣行割損禮。這一問題嚴重困擾著初期教會,它既影響到初期教會的生存與發展,更涉及到耶穌救恩是否完整、徹底與普遍的問題。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上宗徒們做出了正確決定,宣告基督福音不是猶太傳統和梅瑟法律所能束縛與限制的,相反,福音為人類的得救是必須且充分的。(宗十五)從此打破了猶太法律外殼的禁錮,給世界接納基督福音創造了條件。正如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書提到:在基督耶穌內割損與不割損都不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才算什麼。(迦五6)兩千多年來教會始終在以傳福音為最高原則的前提下不斷自我嬗變去適應不同文化才展現出普世的風貌。中國教會中國化是在揚棄歷史中人為強加在信仰上的枷鎖,追本溯源讓福音信息借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載體釋放給世界以豐富普世教會的文化內涵,同時使中國化的天主教產生鑄就中國夢的正能量。
二、天主教中國化的歷史實踐
天主教進入我國後,不少傳教士在中國化實踐方面作過努力,形成了教會適應中國社會的天主教理念、組織形態和修行方式。比如,中國天主教首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在16世紀就看到那些不盡懂中文及中國習俗的外國教士笨拙的傳教行為十分不滿,他以超時代的眼光與魄力,第一個向羅馬教廷進言要求豁免中國人在不必精通拉丁文的前提下可以聖神父,要求允許中國神父用中文舉行彌撒,並力爭讓一批中國修生聖神父,儘早替代外國傳教士的傳教工作。
明萬曆年間,利瑪竇到我國傳教。他採取主動與主流文化調和的適應機制,天主教得到良性發展。這時期,雖然信教者人數沒有迅速增多,但在政治、文化、社會精英層面的良好互動為教會將來的發展積蓄無限力量。湯若望步武利瑪竇後塵,開闢了清朝天主教傳播的新局面。康熙帝已從對天主教教義的了解升華到了對信仰的認識與好感,領洗入教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由於多明我會、方濟各會採取逆中國化的傳教方針導致了禮儀之爭,其結果是百年禁教。鴉片戰爭後仍然有不少教會正義之士吸取歷史教訓,努力挽救教會向著中國化方向發展。如雷鳴遠、剛恆毅等都主張要使天主教不至於當成西方殖民勢力,首先要將中國教會傳教責任和治理權交給中國人,使天主教會成為中國人自己的教會。
以史為鑑,我們不僅要堅持中國化的正確方向,還要把握實踐中國化的正確方法,大力推動天主教神學中國化建設。天主教神學理論中國化的程度將決定著教會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程度。只有將天主教神學中國化成為廣大神長教友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中國天主教會才會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會自發地開展了天主教神學中國化的偉大實踐——全面進行民主辦教。民主辦教從落地那天起,就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教會內外的好評。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民主辦教,促進教理教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對天主教中國化作出了與時俱進的創新性踐行,各地教會的愛國組織和許多平信徒為教會健康發展、樹立中國天主教的良好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神長教友的支持和擁護。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黨和國家提出宗教中國化方向,這是給我們中國宗教包括天主教界在內參與共築中國夢的光榮使命。我們不僅要從愛國角度積極響應,作為天主教而言,更要從天主救恩行動、教會本質性使命及傳福音實踐愛德為最高原則等層面去感悟,通過建立中國特色的天主教理論體系,努力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教會中國化方向成為中國教會自覺的行動,為廣大神長教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價值通道,把廣大神長教友凝聚起來,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和諧,這應是我們天主教中國化建設的正確路徑。(此為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詹思祿在「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