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子(1886--1959年),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職業教育的重要發軔者,"江蘇畫派"("新金陵畫派")的先驅和最重要締造者之一。呂鳳子15歲中秀才,師從著名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李瑞清。1910年在上海創辦神州美術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美學校之一。在重慶璧山創辦了私立正則藝術專科學校,並擔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校長。他還以其羅漢畫和「鳳體」書法取得了一生中藝術的最高成就,培養了如朱德群、吳冠中、李可染、劉開渠、王朝聞等一大批當代中國美術大家,在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頁,被譽為中國美術界的「百年巨匠」。
呂鳳子曾免費授藝教徐悲鴻學素描並被徐悲鴻尊稱為老師,後又推薦徐到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授。20世紀,他的名聲比徐悲鴻、齊白石還要高,抗戰時辦過一次美展,唯一的金獎就是呂鳳子的《四大羅漢》。呂鳳子也是唯一一位被前蘇聯稱為『人民藝術家』的,並在巴拿馬獲金獎。呂鳳子還經擔任了國立美專的校長,潘天壽是他手下的教授,吳冠中則是這批國立美專的學生。
由於呂氏所受的「日式素描」的影響,其對於透視、解剖、色彩、構圖,均深有研究。呂鳳子曾編寫過關於透視、解剖、色彩、構圖等圖畫基礎知識的講義。因而呂氏的人物畫特色與前代人物畫不同之處也正在於此。 前代顧愷之的人物畫今已失傳,僅從摹本來看,或稱"跡不逮意"。而呂氏的人物畫則寫形貌色極為生動,頗有顧氏"傳神阿堵"的妙處。他的《羅漢圖》頗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線條流暢。其中《四阿羅漢圖》題詩曰:「皆來聞見,彌觸悲懷,天乎、天乎。獅子吼何在?有聲出雞足山,不期竟大笑也。"畫面上四個阿羅漢仰著面,一個在悲天,一個在憫人,而後面兩個阿羅漢則在嘲笑西北方的聲音。作品借阿羅漢諷喻時局,耐人尋味」。
呂氏的書法承清道人李瑞清之法,極有特色。且與其畫風也能較好和諧。呂氏對於書法與繪畫之間關係的論識極有見地:「中國畫一定要以滲透作者情意的力為基質,這是中國畫的特點。所以中國畫最好要用能夠自由傳達肩、臂、腕力的有彈性的獸毫筆來製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畫,只能構成一種缺少變化的線條,它不能用來代替獸毫筆。」而「成畫一定要用熟練的勾線技巧,但成畫以後一定要看不見勾線技巧,要只看見具有某種意義的整個形象。不然的話,畫便成為炫耀勾線技巧的東西了。」
呂氏對於中國畫的理解有兩個層面:其一要用毛筆,即書法用筆。其二用線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筆墨技巧。而呂氏的這一主張應該是對於中國畫發展極熨帖的建議:既不要放棄筆墨,又不要拘於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