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了沒,ID:A-qingnianleme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喜歡你」,
「對不起啊,別喜歡我」。
我在朋友斐然那裡聽到了一場這樣的對話,對方是一個各方麵條件都很好的男孩。他以斐然最喜歡的方式進入了她的生活,沒有被打擾的感覺,相處的過程也舒服。
可當男孩告白的那一瞬間,斐然卻選擇了逃避。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質疑怪圈,質疑身邊所有的情感。每當有人表達好感,總會下意識的拒絕。
我向其它朋友表述了這類情況,卻意外地發現許多朋友有同樣的感受。
他們都很恐懼,恐懼一個陌生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更恐懼他對自己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朋友九如說:「太過親密曖昧的關係,總會讓我不舒服,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它斬斷。」
我知道,他跟朋友斐然一樣,是被愛恐懼症。
他們也幻想愛情,會期待有一天能尋找到「最初失去的那個人」。但遇到了相處舒服的人,有時甚至是理想型,卻又會覺得,差了點什麼。所以下意識拒絕,下意識逃避。
我們討論了很久,卻得不出被愛恐懼症的原由。
弗羅說:「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我勸他們,可能是還不夠愛。可到底什麼是愛,又成了疑惑。
柏拉圖式的理想愛情常被人誤解,叔本華的愛情溫度又略顯局限。
關於愛,古往今來再令人信服的哲學家也沒能得出令世人共識的定義。
年少的時候,覺得愛是世界只有彼此。
剛認識的時候,就想要愛的死去活來才甘心。還沒有了解多久,就開始了對愛情的考驗,總有一方想知道,是誰愛得更深。一來一去,反而令感情破碎。
為什麼?
因為年少的戀愛,愛得太滿又期望太高,總以為對方是那個「萬裡挑一」的他,最後遇到現實只能「撞得頭破血流」。再加上年輕太過懵懂,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只得到遺憾的結果。
張愛玲說:「生於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年少的愛情尤為甚。
戀愛由最初兩情相悅的甜蜜,漸漸變成了雙方拉鋸的痛苦。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兩人不斷地傷害、索取,每件小事都擺在「戰場」、每個失誤都被不停放大,最後這世間怨侶層出不窮。
激情太過,反而容易無疾而終。
成熟之後,愛依舊難以平衡。
現如今越來越流行一句話:「找男朋友一定要找長得帥的,因為長得帥,是裝不出來的」,找女朋友亦然。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依舊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認同。可這種認同,反而更說明了成年人如今對愛情的輕視。「渣男渣女」的大行其道,正道出愛情被輕視的現狀。
「各取所需、權衡利弊、保留理智、及時止損。」描述了大部分成年人的愛情,所以一切都變成了適可而止,體面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子和與丈夫相親認識,對方是典型的事業男,總忙得早出晚歸。可朋友子和從不過問丈夫在外忙些什麼,也從不因此事而感到委屈。
問其原因,她只是答道:「搭夥兒過日子而已,沒必要不懂分寸和距離,那樣反而打破平衡。」
我想問她,你難道不愛他嗎?可是看她淡然的表情,滿腹話語卻又欲言又止。可能隨著年紀變大,「將就」漸漸成為了維持生活體面的不二選擇。而選擇了「將就」,愛情必然大打折扣。
你說這不是愛情,可兩人在婚禮上的表白也曾令人淚目。你說是愛情,可總是冷靜的理智佔了大半,那無形天平毫不猶豫傾向利益的事實,讓人如鯁在喉。
所以只能說,這是成年人的感情,愛或不愛,總抵不過利益至上。
被愛恐懼症的人,往往跳脫於這兩種愛的階段。
有人說,這來源於被愛的人過於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太過澎湃的愛情,所以下意識拒絕。可這套言論,與我那曾就任學生會主席、一個人在辯論賽上「舌戰群雄」光芒萬丈的朋友九如身上全然不符。
也有人說,這來源於被愛的人過於自信。覺得自己太過優秀別人配不上,所以選擇逃避。但追斐然的男孩子,無論自身能力還是外貌家室,都算得上無可挑剔,斐然也認為他是個「完美」的戀愛人選。
雖然朋友斐然與九如都有被愛恐懼症,但他們對愛的質疑卻完全不同。
九如認為,被人愛上,萬一淪陷就要投入全部情感,兩個人陷入愛情的拉鋸戰,翻天覆地,太累又太糟心。
這一點他在前任那裡吃盡了苦頭,他再也不願意回答,你究竟有多愛我、愛我哪裡這樣的問題。
但斐然說,是被愛的一方又怎樣,沒人可以保證愛的期限。現在的愛太難完全信任與依賴,太過虛假。
她甚至不能分辨,對方的告白,究竟是基於愛情,還是僅僅因為兩人之間一切相當、是彼此的不二人選。
所以,那些得了被愛恐懼症的人,其實很好解釋。
要麼是愛的不成熟,要麼是愛的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