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國學文化主播朗讀音頻
到了一定年齡,你就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事都是小事。到了一定年齡,你就會懂得,到黑夜時連自己的影子都會離開,所以不要高估你在任何人心裡的位置。
到了一定年齡,你就會明白,有些事讓你哭,有些事令你笑,上天是對每個人來說是相對公平。
到了一定的年齡,你也終會明白,心寬似海,風平浪靜,不爭不吵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說到底,人生短短幾十年,爭來爭去,何必呢?到了一定的年紀,你就會明白,靜而不爭才是最明智的行為。和愛人爭,只能讓生活多了瑣碎,少了寧靜,感情會淡;孔子的家鄉流傳著一個《三季人》的故事,據說讀了這個故事的人一生都戒掉了脾氣。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誰錯了,就要向對方磕三個頭。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生秋死,沒見過冬天。就算你講再多,他也不知道有冬季。」生活中,總免不了遇到「三季人」。若事事都要與之一爭高下,煩惱就會沒完沒了。人活一世,不易且短暫,到了一定的年紀,應當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事態變遷。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而對待家人,更需如此。主持人馬東曾在節目中提到他76歲的老母親,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燈,屋裡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掉。馬東一開始還告訴母親,一開一關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一直亮著也費不了多少電。但在發現母親每次說「好」,緊接著又關上之後,馬東再也不和母親計較這樣的小事。馬東說,節約用電已成為母親的思維定勢,就算你告訴她不用隨時關燈的道理,她也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訴他們,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可他們應聲之後,接著把剩菜放入冰箱。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們強調,不要再給孩子買零食,可她們答應之後,轉身會帶孫子去超市……網上曾火過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從來都不爭對錯。不爭不吵,不管是對於家庭還是交際,都是一劑潤滑劑。人與人之間相處,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嘴上吃些虧又何妨,讓他三分又如何,學會淡下性子,學會忍住怒氣,修身養性。凡事不要錙銖必較,知足一點,別要太多;坦然一點,放下執念;從容一點,心靜淡然;簡單一點,別求太多,不爭不吵,平凡也有平凡的快樂,平凡人就過平凡的日子,舒坦自在,自得其樂!「人生一局棋,關於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為力。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的時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態,看凡間一切,簡單明了。若用複雜的心態,看萬丈紅塵,則為世相所迷。」
在一去不回頭的光陰裡,願我們守心自暖,默然謹記。
國學文化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